首頁/ 時尚/ 正文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漢代成都兩江環抱,十八座城門。西漢末年的揚雄在《蜀都賦》中說:“乃其都門二九,四百餘閭,兩江珥其市,九橋帶其流……”真是繁華之極。晉朝左思的《蜀都賦》寫得更氣勢輝煌:“既麗且崇,實號成都…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都人土女,被服靚妝。”“隧”就是街巷,“肆”就是商鋪。這首為成都寫的讚美詩一出世就被紛紛傳誦,“洛陽紙貴”的成語就由此而產生。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從賦中可見1800年前成都繁華情景:男男女女身穿炫目漂亮的時裝逛街,成百條街巷,上千家商鋪,貨物堆積如山……詩賦中的畫面,簡直讓人油然聯想到現在喧鬧的春熙路來!但左思先生大筆卻不曾記錄下他也許認為是瑣屑的漢晉時成都的街名,這實在令今人遺憾!武侯祠旁邊歷時三年打造的“錦裡”,於2004年11月1日正式開市,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圖”之稱。我曾聽到過不少人議論:這新修的“錦裡”究竟有沒有歷史依據?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詳考史籍,漢代的“少城”南部是商業區;後來發展至城外,故城門叫市橋門,橋叫市橋,橋南即商貿發達的南市,大概位置在現在錦裡西路到西較場一帶的錦江兩岸。成都漢時的清碧江水,真令現在的人們羨煞!蜀國自古蠶桑業發達,連古蜀王也名叫“蠶叢”。成都絲錦,在悠悠江波中漂洗後更佳。漢時織錦已成為成都的“支柱產業”,蜀漢時諸葛亮說:“決敵之資,唯仰錦耳!”絲錦已成軍費主要來源,可見織錦業之繁盛。故蜀漢之前,已專門修築錦官城。城中有“錦官”,即織錦大街坊,其“官辦”性質也許和文翁“學官”相似。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錦官城在什麼位置?晉朝常璩《華陽國志·蜀志》中說:“夷裡橋南岸……其道西城,故錦官也。錦江,織錦濯其中則鮮明,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裡’。”南北朝時梁朝李膺《益州記》中說:“錦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江(即錦江)南岸。昔蜀時故錦官也。號錦裡,城墉猶在。”詳考成都歷史地理可知:漢時夷裡橋(即笮橋)位置,在萬里橋(今老南門大橋)上游不遠,應在現彩虹橋至百花潭之間。所以“錦裡”在漢朝時的大體位置,約在錦江南岸現在的百花潭公園左右一大片區域。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而明朝以前的武侯祠(即丞相祠)在惠陵(即劉備墓)西面,地臨原錦官城舊址。錦官城西晉後雖漸廢,但唐時街坊遺蹟仍不少,所以杜甫老詩翁才有“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寫實詠歎。五代韋莊的《怨王孫》詞說:“錦裡蠶市,滿街珠翠,千紅萬妝……日斜歸去人難見,青樓遠,隊隊行雲散。”可想見錦裡從漢到唐都是遊人如織的極繁華街市。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武侯祠旁新修的“錦裡”,很接近漢時錦官城舊址。而且,漢代後錦官城、錦裡都漸成成都別稱之一,“錦裡”還可泛指古代成都街市。如杜甫《為農》詩說:“錦裡煙塵外,江村八九家。”新修“錦裡”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展示巴蜀民風民俗和三國蜀漢文化的”街市。綜合上面兩大因素,以“錦裡”命名當然是非常有歷史根據的。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而原來的城邊街、羊皮壩街現在命名為錦里路。它緊鄰錦江北岸,不合古籍“流江南岸”的記載。但這一帶也很接近古錦官城,如果再考慮2000年來河道或有偏移,這條街名為錦里路也是很接近歷史的。錦官驛,也應是漢時就有的老街名。因蜀錦如此發達,在兩江匯合處專設驛站發貨水陸外運,應是情理中事,所以才有流傳至今的錦官驛街。早年我讀中學時每日經過此處,猶有成都東門外大碼頭風采。如果說漢時錦裡為寫實之街名,駟馬橋和琴臺則是漢代流傳下來的最富浪漫色彩的老街。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200年12月30日,整修後的琴臺路正式開街,以漢唐仿古建築群為依託,以展示漢代禮儀、舞樂、宴飲等風土人情為主。同新修的“錦裡”樣,許多人也弄不懂建此街的歷史依據西漢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年),是漢賦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一頁。這位風流才子以彈琴唱情歌《鳳求凰》的手段,勾引小寡婦卓文君私奔成都,成為流傳千古的風流佳話。我當知青時,就下鄉在卓文君家鄉邛崍縣。有段時間修南河,我天天打著糊滿泥巴的光腳板從文君井所在的臨邛鎮里仁街上經過。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不遠處是縣人民公園,聽人說文君老爸、臨邛首富卓王孫故址就在此(明代曾在這裡發掘出卓王孫貯藏五銖錢的大甕,鄉人建有“甕亭”)司馬遷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說:兩人私奔成都後,“文君當壚,相如自著犢鼻諢,滌器於市中。”夫妻店裡,卓文君在放酒罈的土墩子(壚)邊賣酒,相如穿著牛鼻褲充當店小二洗盤子……很有點如今開“冷淡杯”蒼蠅館子的味道。所以富甲蜀中的老丈人卓王孫被這“肇皮行為氣得鼻子都歪了,忙給一大筆陪嫁,讓相如收刀停業。

一千多年前的成都,市井繁華,猶如現在的春熙路

相如北上長安求官,走到城北昇仙橋,覺得靠老丈人施捨太窩囊,就發狠在橋柱上題字賭咒:“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果然,到京城後,以《子虛賦》《上林賦》等獲漢武帝賞識,被封為中郎將,乘駟馬高車喜洋洋地衣錦還昇仙橋從此更名為駟馬橋。成都自古多以橋名作街名,所以有流傳至今的駟馬橋街。看完文章後,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對內容感興趣的可以持續關注小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