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緬甸為什麼總是軍人“說了算”?

緬甸為什麼總是軍人“說了算”?

仰光

緬甸一共有八大民族,分別是緬族、撣族、克倫族、孟族、若開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果敢族(漢族)以人口來說,並不算特別大的少數民族。

緬族大概有3400萬,佔緬甸總人口的65%;

撣族人口510萬,佔總人口的8。5%;

克倫族380萬,佔緬甸總人口的6。2%;

若開族300萬,佔緬甸總人口的5%;

孟族180萬,佔緬甸總人口的3%;

克欽族150萬,佔緬甸總人口的2。5%;

欽族140萬,佔緬甸總人口的2。2%

克耶族30萬,佔緬甸總人口0。4%

在英國殖民緬甸期間,英國人在政治上重用印度人,在經濟上重用華人,在軍事上重用緬甸少數民族克倫人,嚴禁緬族當兵。

這就造成二戰前緬甸精英事實上是被排斥在英緬政府、軍隊甚至經濟體系以外。

以昂山將軍為主的緬甸精英第一次接觸現代化組織其實是日本陸軍,當時昂山本來是到廈門尋找進步力量,陰差陽錯被日本陸軍利用,在海南島接受了軍事訓練。

以昂山為代表的緬甸新銳精英他們對現代化組織的感性認識全部來自於軍隊。

換言之,緬甸進步力量是先組建了軍隊,然後再建立政治組織;這和其他國家是反過來的。

另外,不管是昂山將軍還是後來的吳努、奈溫、蘇貌、丹瑞,不管他們各自有什麼問題,但是他們肯定是毫無疑問的緬族主義者。

他們心中的“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建立在緬族“同化”其他緬甸少數民族基礎上的。

即使是召開了“彬龍會議”的昂山將軍,他之所以當時和緬甸少數民族領袖妥協,也是不希望這些少數民族藉著英國人的力量,在緬甸獨立之前脫離緬甸。

並不意味著,昂山將軍真心希望緬甸“民族和解”,昂山將軍想的和後來的吳努、奈溫沒什麼區別,建立一個緬族人的緬甸。

但是,另一方面,緬甸也是一個少數民族具有相當實力以及分裂意願的多民族國家,緬甸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1948年就有克倫族武裝“起義”,企圖脫離緬甸聯邦。

一直是以緬族為主的軍隊在努力維持著緬甸聯邦的“統一”,在這個過程中緬甸軍方逐漸成為緬族人心目中建立“緬族為主的民族國家”的唯一希望。

緬甸為什麼總是軍人“說了算”?

這也是為什麼在吳努為首的懷柔派政策宣告失敗,緬甸少數民族衝突嚴重的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軍事行動,成為緬甸軍事執政官的根本原因。

佔緬甸人口多數的緬族對懷柔緬甸少數民族的效果失望,希望代表強硬的軍方出手。

奈溫將軍也沒有辜負緬族民族主義者的希望,他執政後首先在軍隊中採取“淨化”行動,把緬甸國防軍裡的非緬族軍官以及軍人徹底清除出了緬甸國防軍,同時強硬的要求在緬甸所有中小學以及公共機關必須使用緬語。

並且對緬甸少數民族武裝採取了強硬的軍事圍剿政策。

奈溫的強硬政策一方面確實起到了效果,緬甸“民族國家”程序確實在1962—1988年加快了;但是另一方面,奈溫的大緬族主義,也讓緬甸少數民族與緬族衝突越發激烈,緬甸少數民族反緬族武裝數量和人數都比吳努時代激增。

雖然緬甸人對奈溫軍政府的腐敗和無能不滿導致奈溫於1988年下臺,但是這並不代表緬族人對緬甸軍方失望。

緬甸為什麼總是軍人“說了算”?

(緬甸果敢同盟軍)

不管是後來的蘇貌還是丹瑞,雖然緬甸軍事領袖人選不停變化,但是緬甸軍方地位並沒有發生變化。

這是因為在緬族人心中,緬甸軍方就是維持緬甸國家統一的力量和希望,當然,這種大緬族主義下的統一未必是其他緬甸少數民族願意看到的。

也就是說緬甸軍方是緬族人民族主義的具象化體現。

這就是為什麼緬甸軍方多次違逆全世界的意願,但是緬甸軍方依然能主政緬甸的根本原因。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