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錦州小菜:小蝦賣不出去,漁民捨不得扔掉,最後做法連皇帝都喜歡

錦州什錦小菜是遼寧的名特產品,它的原名叫蝦油小菜,始創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錦州小菜:小蝦賣不出去,漁民捨不得扔掉,最後做法連皇帝都喜歡

相傳在清康熙年間,錦州城的南邊靠近渤海灣的地方,有一個名字叫做硝鹽鍋的小漁村,村裡住著一個姓李的漁民,他經常下海捕來魚蝦,就挑著擔子去錦州城裡去賣,魚還是比較好賣的,小蝦常常剩下了,他捨不得扔掉,回家就倒在院中一個缸裡面,撒上一些粗鹽滷上,存放起來。時間長了,缸中的小蝦被陽光曬著發酵了,變成了黏稠的蝦醬,散發出一股特別獨特的清香味兒,他試著吃一口,非常的好吃。每到吃飯時,他都舀上一勺蝦醬下飯,後來他又送給鄰居們品嚐,吃到的人都誇他的蝦醬味道鮮美。於是,他乾脆就把這種自釀的蝦醬,也拿到市場上去賣,沒想到非常地受到人們的喜愛,很快他的蝦醬,成為了市面上的搶手貨。

錦州小菜:小蝦賣不出去,漁民捨不得扔掉,最後做法連皇帝都喜歡

渤海灣的小漁村

後來,康熙皇帝回東北老家祭祖,路過錦州的時候,吃到了他釀製的蝦醬,讚不絕口,就將李家的蝦醬列為了宮廷的貢品,下令當地官府每年都要進貢,送到宮中的貢品稱為原封貢蝦。

東北地區冬天特別的冷,每到數九嚴寒的時節,根本見不到一絲的綠色,更甭提吃到新鮮的蔬菜了。東北人家往往要在秋收的時候,儲存下大量的白菜、蘿蔔、土豆等比較耐儲的秋菜,再有就是漬上一缸酸菜,這樣就可以作為下飯菜,一下子吃到來年的春天。

錦州小菜:小蝦賣不出去,漁民捨不得扔掉,最後做法連皇帝都喜歡

東北的醬菜

東北人釀製的黃豆大醬,是當地人非常喜歡的美味,過去不少人家,或多或少都要做一些大醬,慢慢地從年頭吃到年尾。由於冬季天寒地凍的時候,人們吃不到綠色的蔬菜,許多人家也會把蘿蔔、黃瓜、青椒等蔬菜,隨手扔到大醬缸裡儲存,時間長了就醃成了醬菜,這樣的醬菜也可以下飯,還可以在寒冬裡品嚐到黃瓜、青椒的清香。

李姓的漁民聰明地就仿照“醬醃黃瓜”的做法,把綠色蔬菜放到蝦醬的缸裡醃製,蔬菜醃製以後,也帶上了蝦醬的清香味道,非常的清脆好吃。後來,他又改進了醃製的方法,只取蝦醬上面浮起的蝦油,用來浸泡不方便醃製的芹菜,由於蝦油油亮亮的,味道更加純正,醃菜看起來清脆可愛,吃起來味道更加鮮美了。這樣一來,他又把小黃瓜、柿子、油椒、紅豆都來如法炮製,就形成了好幾種風味別緻的蝦油小菜。

錦州小菜:小蝦賣不出去,漁民捨不得扔掉,最後做法連皇帝都喜歡

舊時的錦州城(老照片)

康熙二十九年九月,康熙皇帝再次回到東北,到廣寧(今遼寧北鎮市)祭祖,在品嚐到當地官員獻上的李家蝦油小菜後,龍顏大悅,當即吩咐隨行官員,將蝦油小菜替代原封貢蝦,作為皇宮的貢品。

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到了錦州,同樣對蝦油小菜讚不絕口,高興地題下一副對聯:“名震塞外九百里,味壓江南十三樓。”橫批:“什錦小菜”。至此,錦州什錦小菜更是名聲大振。

錦州小菜:小蝦賣不出去,漁民捨不得扔掉,最後做法連皇帝都喜歡

什錦小菜作坊(老照片)

同治九年,李家的後裔李廣春,將全家搬遷到了錦州城裡,並開設了一家蝦油小菜的作坊,立下字號叫作“玉和成”。在蝦油什錦小菜的生意越做越紅火的時候,李廣春又陸續增添了四個小菜品種,這四樣小菜是菱形的苤藍塊,螺旋狀的小地梨,金黃色的薑絲,乳白色的杏仁,使蝦油什錦小菜的品種增加到了八樣。

八種小菜分別醃製,然後按照一定的比例兌制到一起,放到“狗頭壇”裡頭,再添入一些蝦油,這樣就方便到人們買回家裡,慢慢地品嚐了。

錦州小菜:小蝦賣不出去,漁民捨不得扔掉,最後做法連皇帝都喜歡

錦州小菜:小蝦賣不出去,漁民捨不得扔掉,最後做法連皇帝都喜歡

由於蝦油小菜加工精細,取樣獨特。色澤碧綠,清脆可口,所以盛聲譽越來越好,李氏作坊的生意越做越大,於是,李廣春又把多年沿襲的“狗頭壇”,改成了小簍,樣式上更加美觀了。用小簍裝小菜,再貼上商標,用紅繩捆紮,封閉嚴密,輕便易攜帶,並且還能避光和保住鮮味和色澤,銷售的地方也越來越遠。這樣,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改進和發展,錦州什錦小菜不僅美味可口,更成了高品位的饋贈佳品。

錦州小菜:小蝦賣不出去,漁民捨不得扔掉,最後做法連皇帝都喜歡

現在的錦州什錦小菜又增加了小茄子、小芸豆兩種原料,構成了一共十個小菜品種,包裝上更加形式多樣,也有了簡易的玻璃瓶裝和塑膠小包裝,可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

錦州什錦小菜以其獨特的風味,多次被評為遼寧省和國內商貿部的優質產品,她不僅暢銷到了國內的大江南北,還出口到了亞太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