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關於白酒的歷史典故,看看你們都聽說過幾個?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全面展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白酒文化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等各方面在人們的生活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

關於白酒的歷史典故,看看你們都聽說過幾個?

從古至今關於白酒的典故歷史也是有記載的,今天就和酒友們聊聊白酒的歷史典故。看看你們都聽說過幾個。

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是日常生活中經常說的一種俗語,現在指:

在飯桌上,不想喝酒而又難卻盛情,就用茶來代替酒。這是不勝酒力者所行的禮節。

“以茶代酒”的出處是源自:晉朝陳壽《三國志·吳志·韋曜傳》:“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群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因喝不下酒難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韋曜碰到的是個嗜酒如命,貪圖享受的平庸幼稚糊塗之主。孫皓竟把宴會演變成了“過家家”,“皓每於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虐公卿,以為笑樂。”韋曜認為這樣下去,“外相毀傷,內長尤恨”,徹底墮落的孫皓不聽韋曜的勸阻,最終,引起孫皓對他的厭惡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處死。

關於白酒的歷史典故,看看你們都聽說過幾個?

史學家評論說,孫皓是以酒誤國的典型。他沒做過什麼好事,只是卻留下了一個”以茶代酒”的典故。

高陽酒徒

“高陽酒徒”是一個成語,高陽是指:地名,今河南杞縣西南。“高陽酒徒”的原義是:

漢代酈食其欲投效劉邦,被誤以為儒生而遭拒,遂自稱為“高陽酒徒”,始被劉邦所用;後泛指好飲酒而放蕩不羈的人;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也作“高陽公子”“高陽狂客”。

現用高陽酒徒:

比喻嗜酒而放蕩不羈的人。

“高陽酒徒”的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秦末時,陳留高陽鄉有一個名叫

酈食其

的書生。他家裡很窮,雖然很有才學,但並沒有什麼事情做,恰巧當時劉邦起兵之後經過陳留,酈食其遇見了一個老鄉,正是劉邦手下的一個騎兵。於是他請求那個老鄉在劉邦面前推薦自己,說自已可以幫助劉邦成就大事業。老鄉向劉邦推薦了酈食其,劉邦就讓他到營寨見面。

可以通報計程車兵說

酈食其是像個儒生,結果劉邦歷來對讀書人有一種偏見,便說:“我正忙著天下大事,沒有時間見讀書人。”門衛把劉邦的話傳給了酈食其。酈食其生氣地說:“你再告訴劉邦,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什麼儒生。”

劉邦見酈食其非同一般,便召見了他。兩人邊喝酒邊聊天,談得非常投機。後來,酈食其設計攻克了陳留,為劉邦解決了糧草短缺的問題,被劉邦封為廣野君。

關於白酒的歷史典故,看看你們都聽說過幾個?

酒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飲料之一,

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它體現在社會生活、文學藝術乃至

人生態度

、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

關於白酒的歷史典故,看看你們都聽說過幾個?

在某種意義上講,飲酒不是就飲酒而飲酒,它也是在飲文化。酒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你還知道哪些關於酒的歷史典故,歡迎評論區分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