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食/ 正文

東山有村,人間畫境

東山有村,人間畫境

文 、圖 / 周建苗

最近寫村落的文章較少,因沒有實地考察,我也不敢貿然下筆。週末回鄉村老家,我們抽空去了一趟大東山村。近年來,全國上下搞起了鄉村振興建設,大東山村也是當地一個有名的美麗鄉村,雖然離老家不遠,我也是好多年沒有去過。再次引起我想到東山村走一走,那是因為那兒的稻田。在朋友圈看到大東山村,那成片金黃的稻穗,遍地“黃金”的豐收景象,心中不由升騰收穫的喜悅。

大地的饋贈,對於農民來說,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鄉情。其實,我已有多年沒有見到稻田了。潮汕人多地少,鄉村老家不多的田地,早已不種水稻了。村前的那畦地,也僅是種一些青菜,以備日常三餐的青菜之需。水稻對於我及孩子來說,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稀奇之物。我也想孩子看看水稻,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對於我來說,兒時插秧、踢田草、放水、收割稻穀、曬稻穀等,沒有一件事,都是童年難忘的記憶。

東山有村,人間畫境

大東山村與溪南村,僅是一溝之隔。從溪南進入大東山,是一條羊腸的小道,騎著腳踏車至小道的盡頭,便有一條板石橋,石板之間中空的那種。車從橋上透過,可看到下面湍急的溝流,橋窄流急,每次經過時,我的心總是很惶恐,怕一不少便掉下去。溝前便是大東山村“路頭”,鋪著成階級石板,這是村子人滌衣、洗菜、洗鋤頭等場所。讀書時,我曾去大東山村的同學家中玩,也曾與他一同到村落後面爬山。山林茂密幽深,在大山的深處,怪石嶙峋,我們也曾找到了榕樹苗,便拿回家作為盆景種植,記憶甚為深刻。

我們到達大東山村時,感覺這兒的變化很大。從池揭公路梅塘路段叉口向左拐,進入山道,鋪的都是很寬的水泥大道。片刻之時,我們便看到了大東山村的村前,有一個高速出入口,其建築物的中間,標誌著醒眼的“梅塘”大字,這是汕湛高速公路普寧路段的梅塘出口。記得汕湛高速規劃時,我曾聽說梅塘有個高速出口,可能建在溪南後巷,也可能建在溪南新村,沒想到後來卻建在大東山村。大東山村北接社山村,西鄰溪南,東側是燎原街道一帶的夏地村、大員村,南為溪橋、田豐,近接池揭公路,交通也甚為方便,建在這兒也較為合理。高速出口的建在哪兒,村落的經濟也會隨之帶來發展,大東山村的經濟也可能迅猛騰飛。

在梅塘高速出口位置,我向右邊的叉道,拐進了大東山的村道,來到了一寨牆前,將車停下,環視四周而望,甚感大東山村的寨子很大,由好幾個小寨子聚集而成。一條橫在村前的水泥大道,將幾個寨子連成一片。水泥大道的一邊,挖有水渠,灌溉著一個村子的農作物。由於我們來得較遲,稻田都已收割了,剩下一地的稻梗。有的稻梗已風乾,點了火,燃燒著,竄起了好幾縷白煙,還有不少田地裡留著好幾處黑黑的草木灰,熟稔感覺圍繞心頭。

東山有村,人間畫境

大東山村雖然地處偏僻,但村落居住的村民不少,不少老人、村民,挑著尿桶,往地裡澆菜,田地裡人跡甚多,都是忙碌的影子。村前的平地很空闊,寨前是成片的稻田,隔著水泥道的另一片,為成片的菜地,遠遠望著似乎難以至盡頭。一畦一畦的菜地,種有玉米、樹菜、蘿蔔、白菜、空心菜等,青翠盎然,有盎然生機。水泥道邊,樹著的電線杆,上面的電線有成群的麻雀棲立著,聽到了人們的叫喊著,便一鬨而飛,片刻安靜之後,又圍著電線而棲。

其實,大東山村是四面環山,依山而建,村前一大片平坦肥沃的田地,一條水泥大道從兩山之間進入,村前又有一條蜿蜒曲水,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整個村落又是坐北朝南,各個寨子的坐向又不相同,有坐西北朝東南、坐東南朝西北等。當你走進這個村落,甚感十分清幽,似乎與世隔絕;站在村前,眼界又十分開闊,田地平坦肥沃;環境四周,又見周圍青山,環山而抱;望著村道,又見通向入村的大道,通暢筆直向著山外。一切,有如人們眼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坐落,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偶爾地,還能見到村前,幾隻土狗跟在往田地的村民身後,搖著尾巴,見到陌生的,狂吠了幾聲。收割後的田地,也不知是誰家的雞,悠然地在尋找著失落的稻穀。此時此景,不由令我想起《桃花源記》中所寫:“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種鄉居熟稔,格外清晰,有如世外桃源。

東山有村,人間畫境

據資料記載,大東山村,為梅塘鎮轄下行政村,明嘉靖年間(1522-1566),黃氏一支從福建遷此,後他姓相繼遷入,現為黃、張、曾、林、陳、劉、吳、袁、李、王等十姓聚居村落,村落已有近500年曆史,也算是一個古村落了。因村寨東面有一座尖峰山,故名東山,後為別於池尾東山,稱大東山。村寨就位於山的西麓,村後是一片規模頗大的山林,村聚落混合狀分佈,為傳統貝灰三合土結構潮式民居,及部分就地取材的塗角石砌山區特色民居,新建多處現代樓房。

印象深刻的,是大東山村的“送香船,忌平安”民俗,即是在正月十五前後,整個村子緊閉門扉,不接來訪客人,就是親戚也一樣。有嫁出的女兒,在這段時間走親戚,孃家人也不歡迎,直接拒絕。這風俗至今還存在,也是附近為數不多的有此民俗的村落之一,令人驚奇。還有較為聞名的,是村中山林的“長穗赤青欖”,較為醇甘,梅塘前後的鄉村,較喜歡買這兒的橄欖。村中種的馬鈴薯,也很為有名。後來這兒進一步搞農業,農田也作為農科所的試驗田,種出了優質的示範田,吸引了不少鄉村旅遊的人。同時,村中還搞養殖,其大東山雞場產出的雞蛋,已成了一個較有名的品牌……

東山有村,人間畫境

大東山村分為多個寨子,靠近公路邊的有樓房,進來便是老寨角落,再進去便是很為傳統的兩個大部分是“下山虎”潮汕民居的寨子,一個是五壁連,另一個為十多壁邊的。新建的兩個寨子,規劃整為整齊統一,十分悅目,很具潮汕民間特色。前面是寨場,寨場前是寨牆,沒有寨門,直接從寨牆前的埕,便可以穿著進去。靠前的新寨,前排的建築屋頂為硬山頂,大門屋簷又建有歇山頂的飛簷翹角,飾以潮汕的嵌瓷,是祠堂建築格局。後面的新寨,其前排的“下山虎”,其前面伸手房上面,都是水泥樓頂,看得出這些建築的年代應不為久遠,有著潮汕民居與現代樓房建築結合。寨子除前排正開中門之外,後面的厝座,都開龍虎門,橫巷與通巷,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遠遠望去,縱行有十多座,寨場頗大。

我更感興趣的,便是村落的老寨了。走進老寨子,感覺有些破舊,規劃得不是很好,建築有些雜亂無章,巷道有的也不通。可能由於年代久遠,山裡聚居而建所造成的吧!老寨有寨門,寨門內別有洞門,有“達德居”的小門圍成的角落,也有“森祖公室”等。潮汕的民間建築,多以祠堂為主軸,後靠圍居而建築,有“倚老祖”之說,可能這兒由於多姓氏集居,每個姓氏的人居住成一片,彙總而成的寨子,才有這樣的建築吧!

東山有村,人間畫境

老寨子裡面,有以四方石壘成牆基石徹的,感覺新奇,這在梅塘前後是很少見,我僅是在深山裡見過。可能,以前這兒地處偏僻,村民就地取材,以石建屋吧!我更為驚奇的是,老寨子的裡面,還有不少以潮汕土角厝,用泥土做成的方塊,壘建而成的土角厝,沒有批灰,外邊便能看到成片的土角牆。很為難得的是,這樣的土角厝經歷了多年風雨的侵蝕,還保留著以前的面貌。我也很驚歎以前潮汕人的聰明智慧,田地裡的泥土用來建造房子,架於杉木,鋪以瓦片,多年還堅固如磐。

從方石厝、土角厝可以看出,大東山以前也像深山的人家,十分貧困落後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道路的通暢,新農村建設,這兒的村民已逐步擺脫了貧窮落後的現狀了。走至老寨靠山的地方,我還見到不少老屋,建於小山的山頂,寨後有一條紅土大道,與山林隔開。有不少人家,在屋前屋後的空地上,見針插縫種了菜、種了瓜,搭了瓜棚,鄉野氣息十分濃郁,農村生活也很為安逸。試想著,要是誰家想吃菜,熱了鼎,走出家門,便能摘到最新鮮的菜,那種怡然自得,很令人嚮往。

東山有村,人間畫境

無論是老寨,還是新寨,大東山的村民的居住率,還是十分高的。從橫巷直巷穿梭,時不時便能碰到村民,甚為熱鬧。可以看出,大東山的宜住宜居環境,以及農作物經濟收入,不僅吸引著一些外來人口居住,也留住了不少村民在家鄉創業。老寨內,有些厝前還種植有龍眼樹,還有一些人家散養著不少走地雞,兒時鄉居的童年景象,又在我的眼前一幕幕重現了,清晰新鮮,熟悉回味,就這樣慢慢地走,仿如回到了童年。

四處群山懷抱,中間一片寬闊的空地,一個村落靠著山邊坐落著,前面便是空闊的肥沃田地。一條長長的村道,接著外面的公路,進入村子的每個角落,旁邊連成著一條引榕渠,將清澈的榕江水送到村裡,澆灌著萬物,碧綠的田野一望無邊。茂密的山林倚護著村莊,村前屋後、池塘邊,見縫插綠,映入眼簾的是滿眼青翠,到處生機盎然,孩兒追逐嬉戲,老人們歡顏笑開,這便是大東山村青山鄉居的迷人畫卷,人們尋找的淳樸鄉村生活,夢境中的返璞歸真。此時此景,我不禁寫下了詩句《大東山村》:

四面環山村臥抱,通衢筆直雀前飛。

尋芳入畫鄉居境,盡跡留幽綠染依。

就此結束我的大東山村落之行吧!

東山有村,人間畫境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摘編,只認可一種轉載模式:分享方式。法律顧問王文林律師。歡迎關注“人在潮汕文字坊”百家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