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會吃的人,總有些智慧

會吃的人,總有些智慧

幾個月前收到友人贈書一本:《吃的智慧》,作者是湖北武漢人李繼強老師。近日,受邀為百度《寶藏中國》專題講課,其中講到湖北美食,不由又將李繼強老師的書拿出來學習回味。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數百年前,詩仙李白在武漢留下詩句,武漢的江城之名由此留下。江漢平原水土養人,從屈原到孟浩然,從李時珍到宋玉等等名家輩出,不一而足。

會吃的人,總有些智慧

自古物產豐饒之處的人們,就喜愛研究吃食,浙江人梁實秋、江蘇人汪曾祺、廣東人蔡瀾都是吃的大家,不僅追求口味,也在吃裡追求對人生的思考。

如今關於美食的文章鋪天蓋地,但對比前人大家,只談某店好吃、某物美味的文章,不免落了下乘。難得的是李繼強老師的《吃的智慧》一書中,都是他所見所食所悟,自然在美食之中加入對世間的見解和感悟,尤顯得親真切而自然。

會吃的人,總有些智慧

真正會吃的人,不僅追求舌尖喉頭之美,也追尋美食背後的源流,追尋飲食技法的精湛、食材與器皿的美學,以及營養的均衡,這些在《吃的智慧》中都有跡可循,說這是一部關於“吃”的洋洋大觀毫不為過。

難怪剛出版幾個月,已經第四次印刷,成為受到讀者好評的暢銷美食書籍。中宣部學習強國和新華社中新網等眾多媒體對書籍都給予了報道。

會吃的人,總有些智慧

“吃”這件事,在微觀看來,是一個個體對美味的追求,是萬千個家庭的生活日常;而宏觀看來,是歷史長河中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千百年的發展與變遷。不管從哪個視角出發,兩者皆相輔相成,互相成就。

所以,真正會吃懂吃,是需要智慧的。“吃的智慧”,這四個字實在太妙了!《吃的智慧》用食之道、食之方、食之趣、食之康四個部分闡述到了關於美食的方方面面。

會吃的人,總有些智慧

首先可以看到作者對美食和美味的理解;其次是從食材本源出發,根據相應特性、時令,進行不同做法和搭配,以及不同食材間營養的均衡;書中還有將傳統食材做出新花樣,將老菜式進行新改良——作者不愧是從事多年烹飪和美食研究的大師,在多年的實踐和觀察中,將自己的心得在書中“食之方”這一章節中重點呈現。

會吃的人,總有些智慧

書裡的美食,都是作者親自動手製作、或親口品嚐的,甚至許多製作秘籍,都是作者的私家珍藏首次公開,除此之外無處可尋。

書裡也有感性的一面,比如食之趣、食之康這些章節中,闡述了作者在走南闖北中見識到的各地飲食風土,每一個人的口味喜好,都是在童年裡鐫刻下的印跡,因此作者的闡述還能勾起我們腦海深處的回憶。

會吃的人,總有些智慧

而食之康,則闡述了我們擁有健康並不是為了長生不老,而是為了享受我們擁有的美好時光這一溫馨的話題。書中還由此談到關於自律生活、溫暖家庭等等的感悟。所謂“民以食為天”,食的健康,就是一家人的健康,也就是一家人的幸福基礎。

會吃的人,總有些智慧

從孩子到老人,飲食的口味需求和營養獲取目標不同,在我們的餐桌上如何兼而有之?從春到冬,每季食材不同,我們該如何更好的按季選材?華夏文明博大精深,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如何在我們的餐桌上平衡?

這些內容,作者都在書中用細膩、平和、有趣的筆觸娓娓道來;看似風輕雲淡的描寫中,其實是對文字千百遍的錘鍊;而作者閱歷之廣、感悟之深,以及對家庭、對生活的敬畏在字裡行間裡也可見一斑。

會吃的人,總有些智慧

在短短几十年有限的人生裡,透過“吃”觀察生活、體察生活;透過“吃”思考生活,追尋真理,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靜下心去體察的。而李繼強老師用他的細膩心思和文筆,替我們推開了一扇透過“吃”來思考人生的大門——畢竟,我們追求好吃,本質上不也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麼。

免責宣告: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