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不止是在現代,古代也能趕時髦,坐在家中點外賣

現在學生,城市上班族,都離不開外賣,尤其是在大城市,忙忙碌碌的,節奏多緊湊,真來不及做頓飯,那就點個外賣吧,飯是得吃的。

人們都把點外賣當作一種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認為它是一門新興的行業。其實這不能說是新興的,因為最早咱們中國,至少在宋代就已經有了外賣行業,而且連皇上都點外賣。

不止是在現代,古代也能趕時髦,坐在家中點外賣

有朋友說了,你這是瞎說的吧?不瞎說,您看一幅畫去,《清明上河圖》,中國古代十大名畫之一,北宋的風俗畫。您仔細看,這圖上有個酒店夥計,一手託兩隻碗,一手拿筷,看著像是要去送外賣。這應該是真的,因為宋代飯店已開始提供訂餐送餐服務了。有一本記載北宋東京開封府的古書叫《東京夢華錄》,第三卷裡就有這麼幾句話:“坊巷院落縱橫萬數,莫知紀極,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置飲食,不置家藏。”就是說,北宋開封人口密集,街市繁華,每條街巷上都有茶樓、酒店、飯莊。有些生意人太忙,沒時間生火做飯,乾脆就頓頓都從外面買。所以在北宋時期,外賣已經很常見了。

宋朝外賣行業的興盛不是孤立的,這和當時的餐飲業的發達分不開,和如今一樣,足不出戶人們就能享受送餐服務。在宋代,酒樓以賣酒為主,同時兼營食品,承辦宴會。兩宋的都城開封和杭州,酒樓的數量、規模都遠超前代。還是《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北宋末年,開封的高檔酒樓有七十二家;南宋杭州的高階酒樓,以熙春樓、三元樓、翁廚、任廚等為最。其中翁廚、任廚,相當於今天的“某記私房菜”。看來民以食為天,古今一理。

不止是在現代,古代也能趕時髦,坐在家中點外賣

後來的《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粱錄》等南宋的書中,也記錄了大量酒肆飯店以及美食菜品的資料。這些酒樓裝修高檔,熱鬧花哨,風格各異。大門口花團錦簇,飯廳的窗子上裝飾五彩。開封七十二家酒樓正店,有的正店前有樓後有臺;有的正店,三層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裡相通;有的正店,人其門,南北天井兩廊皆有小閣,類似今天酒店裡的雅間,使酒客飲酒互不干擾。當時的餐飲業甭提有多發達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外賣業務也就應運而生。

好在宋朝都城閒人不老少,有些人無產無業,全靠幫人跑腿謀生。《東京夢華錄》裡管這些人叫“閒漢”,他們看見有錢的公子聚飲,會主動跑過去打雜,替人家買小吃、喊歌伎,取東西、送東西。假如一個宋朝人想點外賣,又不願親自到店,是可以派這些閒漢到店裡下單的。

另外,宋朝商販的服務意識也很超前。為了多做生意,營常挑著擔子或者挎著籃子上前兜售,把小吃送到客人跟前。我們在宋話本里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場景。例如宋話本《簡帖和尚》描寫道,開封棗槊巷口有一茶坊,客人正在裡頭喝茶,有個小販託著盤子從外面進來,問客人:“您吃不吃鵪鶉餛飩兒啊?”客人說:“吃啊。 ”小販就把盤子擱到茶桌上,用竹籤子串上餛飩,捏些鹽撒上,放在客人面前。

另一則話本《鄭節使立功神臂弓》開頭也有描寫,說開封府幾個員外,拜把兄弟,找一處空地擺酒席正吃著,來一人,從籃子裡頭取出砧板、刀具,切了一盤子醬牛肉。員外們一吃,還賞他銀子。

不止是在現代,古代也能趕時髦,坐在家中點外賣

那個時候的外賣可不像咱們現在,打個電話,或者網上下個單,等著吧!在宋朝需要來個人,差人到飯館去點菜,和店家打個招呼,由店家送上門來,貨到付款。送外賣這種活兒般是店小二包辦, 就像前邊兒《清明上河圖》裡面那位店小二。當然啦,那時候這外賣也沒有小電動,沒有統一制象,基本靠跑,苦哈哈的無冬歷夏都是步行配送。

相比於今天的外賣,宋制的外賣可能要更上檔次些,而且包裝更環保。古人沒有現代的保溫科技,但在外賣包裝上卻用了不少巧思,這也說明了宋代餐飲服務業的發達。

那時的外賣怎麼送呢?飯菜在外送途中涼了怎麼辦?宋朝解決問題也非常全面,他們用一種叫溫盤的食器,專門給食物保溫。溫盤是一種厚底的盤子,上下兩層瓷,上薄下厚,中間空心,在裡面注人熱水,就能起保溫作用,比現在的一次性餐盒精緻多了。

而且這裝著菜的溫盤還得放進食盒裡面。食盒的形狀與現在的保溫飯盒相似,以木製的居多,層層分裝,以免各種菜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在各種古裝電視劇裡面,每逢有到大牢裡送飯的情節,一定會挎上一個這樣的食盒。

不止是在現代,古代也能趕時髦,坐在家中點外賣

在宋朝,外賣不僅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連皇上也常點外賣,這是宋代歷史上的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宋太祖趙匡胤是馬上皇帝,性情豪爽粗疏。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個時候把皇帝的生日叫作“聖誕“,宋太祖第一次過聖誕就相當任性。岳飛的孫子岳珂,曾在他的史料隨筆裡記錄道:“一日長春節, 欲盡宴廷紳,有司以不素具奏,不許,令市脯,隨其有以進。”什麼意思呢?說的是太祖“聖誕”,要大宴群臣慶祝,有關部門奏道:“皇上您這任性了,要過聖誕您得讓我們提前準備啊,百官來了不夠吃!現做又來不及!”太祖說,不用現做,叫外賣去,能買到什麼吃什麼!

於是光祿寺的官員佈置場地,御膳房的雜役擺上桌椅,內庫裡管酒的太監搬來酒水,又派出好多人,到宮外酒店、飯攤上,買去吧!連菜帶主食,宮裡頭佈置好了,百官也進宮了,太祖吩咐開宴,大家共同舉杯,過了一個既熱鬧又寒酸的“聖誕”。

總而言之,太祖第一次過“聖誕”特別不講究,但是這場不講究的宴會,卻成了後任皇帝們過“聖誕”所遵循的祖宗家法。用太祖的話講:“以昭示儉之訓。 ”給天下臣民做表率,號召大家勤儉節約。

事實上,宋朝皇上不僅僅在壽宴上叫外賣,元宵節賞燈的時候也叫外賣。

《東京夢華錄》第六卷載,北宋後期,每年元宵節,皇宮東大門“晨暉門”外,專門給皇帝設一座兒:“看位”。這個看位用荊棘圍起來,周長五十步到七十步之間,佔地大約二十平米,裡面放著皇帝的御座,便於皇帝就近觀賞燈展。

不止是在現代,古代也能趕時髦,坐在家中點外賣

天近黃昏,華燈初上,燈展開始了,開封城裡實小吃的攤販烏泱烏泱就都來了,賣餛飩的,賣湯圓的,賣皮凍的,賣面魚兒的,賣現炒栗子的,賣鹽豉湯的,賣各種水果和乾果的,團團集中在皇宮門口,在皇帝看位前擺得裡三層外三層,等著皇上叫外賣。當然了,這些攤販都經過開封府官員和御前侍衛的精挑細選。第一是手藝得地道,得乾淨;第二呢,得有忠君愛國之心,不然萬一這其中有個喪心病狂的,甭說打皇上,您就是啐口唾沫,這事兒就大了。

宋朝皇上看燈就看燈唄,為啥非要叫外賣呢?首先呢,兩宋皇宮都不大,宮牆緊挨著市井人家,皇帝在後宮裡老聽見外邊兒吆喝,各種叫賣,聽得久了,免不了有嘗一嘗外食的衝動。第二呢,大型節慶,皇帝能從深官大院走出來,在宮門外看看燈,點點外賣,是真正的與民同樂,可以展現親民的形象。第三,按照宋朝宮廷定例,御膳房每天只給皇帝做兩頓正餐,花費極高不說,菜品還千篇一律,沒有什麼創新,皇上老吃也就吃膩了,受不了啊,就想去市面上買些現成的小吃。

現在不是流行穿越劇嗎,其實如果真穿越回去,您可能會發現很多事物似曾相識。您比方說回到宋朝,您可以做個送外賣的,不過呢在宋朝送外賣也不輕鬆。大宋朝餐飲業的服務意識、保鮮技術、菜品種類,恐怕和現在市面上的外賣未必能企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