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不可逆結構——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進化(上卷)(144)

不可逆結構——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進化(上卷)(144)

二十七、社會的形態(3)

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脫胎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了,其中最重要因素是奴隸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較原始社會前進了一大步。農業生產方式普及以後,人類開始利用新的生產技術解決生存問題,以土地為資源的競爭關係成為人類社會進化的主要動力。定居生活帶來了與農業相關的宗教和儀式,也因為爭奪土地資源帶來了更多的衝突。當部落間衝突的規模不斷擴大,延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就演變為了戰爭。戰爭不僅能獲得物質財富,而且還能獲得戰俘,當戰爭製造的戰俘越來越多後,這些人便成為了部落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於是,奴隸和奴隸主階層出現了,人們接受了使用奴隸進行生產活動。社會階層的分化導致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進一步形成了專業化分工以及專門的社會組織,少部分人以此擺脫了農業生產活動,成為部落的首領或者宗教祭司,從而把農耕社會推向了等級化結構。與此同時出現的是生產的專業化,武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祭司用品的生產開始由專門人員負責,有些具有特殊技巧的人就成為了專家。人類發現並使用金屬的時間始於原始社會晚期,到了奴隸社會,金屬工具才逐漸被普遍應用於軍事和生產。金屬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也使得戰爭變得更為持久和殘酷。隨著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社會產品除維持人們的生活必需以外,開始有了剩餘。剩餘產品的出現一方面為一部分人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社會管理和文化科學活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為私有制地位的確立提供了條件。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階層之間的劃分越來越明確,出現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現象,社會關係和生產關係開始轉變為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奴隸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階級對立的社會,奴隸被視為奴隸主的財產,可以自由買賣,奴隸主可強迫奴隸工作,奴隸沒有報酬和人身自由。奴隸制促使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出現了專事掌管國事、管理勞動和從事藝術、科學的特殊階層。這些特殊的人群不僅在哲學、政治、文學、藝術方面創造出燦爛的古代文化,也在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學、水利學等方面作出了光輝的貢獻。科學知識開始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同時,由於奴隸主佔有大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就可以組織較大規模的生產,進行更廣泛的勞動協作和分工。這就是奴隸制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途徑,它使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都出現了顯著的進步。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居民被分為自由民和奴隸兩部分,在自由民內部一般又可分為佔有奴隸的奴隸主和不佔有奴隸的自力謀生的勞動者,在自由民與奴隸之間還存在著許多過渡性階層。古希臘和羅馬的農業已經實行了大規模生產,羅馬有奴隸制莊園,古希臘業有分工較細的奴隸手工作坊。在各國的建築業中奴隸的規模也很龐大,並有嚴密的協作,出現了巴比倫城、希臘神殿、羅馬競技場、埃及金字塔等雄偉的工程。生產力的發展,還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產生了城市這種形態。城鄉的分離,又進一步促進了勞動協作和分工的發展。

奴隸制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打破了原始社會氏族部落關係的侷限性,從而有利於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有利於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工的發展,為整個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在奴隸制度下,戰俘不再被殺死,而是變成奴隸,儲存了大量的勞動力。由於人的因素在生產中非常重要,儲存勞動力就有可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有利於經濟發展。奴隸主透過集中佔有大量的生產資料和奴隸,在自己的莊園和作坊中組織較大規模的生產,從而提高了生產量,或者完成某項巨大的工程。奴隸在大規模的生產勞動中進行分工、協作,使得勞動者的技能和熟練程度不斷提高,不同部門之間或同一部門內的分工越來越細密,勞動生產率得到迅速提高。這些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總體水平的提升。

進入奴隸社會後,人類在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冶金技術的提高、青銅工具的廣泛應用。奴隸社會的手工業是展示當時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視窗,主要表現在手工行業齊全、規模龐大、工藝精細等方面。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商品交換也日益頻繁。終於,在奴隸社會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從中牟利的商人,他們的出現,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事實證明,奴隸制的建立基本上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巨大進步。但同時,奴隸制度也是一個最野蠻的制度,從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特點和廣大奴隸的遭遇就可以很明顯地說明這一點。奴隸主只希望透過壓榨奴隸獲得更多的生產能力,不關心生產技術的改進,而奴隸則對強制性的勞動產生了反抗,奴隸主只能給奴隸使用粗笨的、不易破壞的生產工具。在金屬工具的應用上,忽視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製作。金屬的手工製品不是為了發展生產,而主要是用來製造武器或為奴隸主提供娛樂消費。在奴隸社會後期,奴隸制生產關係的侷限性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逐漸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隨著勞動工具的改善、生產技能的積累、勞動分工的發展,奴隸制的生產關係日益與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產生矛盾。奴隸制生產關係的侷限性在新式生產工具出現以後才充分暴露出來的。新式生產工具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到新水平的標誌,但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在奴隸勞動中不能被廣泛採用,這證明奴隸制生產關係已經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梏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的生產工具出現之日,也就是奴隸制生產關係走向沒落之時。奴隸主日益奢靡的生活、豪華的宮殿、頻繁的戰爭和橫徵暴斂,加劇了對個體勞動者的摧殘和破壞。在奴隸社會末期,出現了一批由奴隸主階級中產生的大土地所有者,廣大自由民逐漸淪為與奴隸處境大體相同的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奴隸們極端仇視勞動,奴隸主們極端鄙視體力勞動。許多田地荒蕪,手工業衰退,商業停滯,人口減少,經濟蕭條,出現了嚴重的衰敗景象。這些現象正是奴隸制生產關係逐漸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的重要表現。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係已經呼之欲出了,奴隸社會已經走到了盡頭,封建制度正在醞釀之中。當奴隸社會勞動力缺乏的現象日益嚴重,奴隸制生產方式也就進入它的解體階段。羅馬奴隸制大莊園的破產,主要就是由於缺乏勞動力所致。奴隸制生產方式的矛盾集中反映在階級矛盾上,表現為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反對奴隸主的階級鬥爭。這種鬥爭的最高形式則是武裝起義。奴隸制的國家經常發生奴隸或奴隸聯合其他勞動人民的武裝起義,並日趨頻繁。它表明奴隸制生產方式已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奴隸社會面臨被傾覆的境地。各個奴隸制國家透過長期的不同形式的革命性變革,逐步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大土地所有者演變為封建主,奴隸和自由民轉化為農奴。以剝削農奴為主的封建生產方式逐漸取代奴隸制為主導的生產方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