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何處賞新綠?滿眼美景張家衙

老門東,有很多文創店。獨具創意的各種商品,最是吸引人的眼球。遊玩的人,走進一家家門臉,不想出來。

在一座亭子後面,我看到有座張家衙。是衙門?老張家的私衙?我轉過去,一條短短的小巷,門口很有個性的用青花瓷碎片做了裝飾。門裡是個不大的院子。院子裡有一座兩層小樓,一條橫幅寫著“沉記。城跡——當代金石藝術展”,為南京市藝術基金會2020年捐助專案。很有興致地走過去,卻發現過了時間。只有先前的一點點沉跡保留。

何處賞新綠?滿眼美景張家衙

門小人不少

小樓左邊,一面牆。整面牆被爬山虎覆蓋。是那種大葉品種。新生的爬山虎生機勃勃,每一片葉子都有生命力要溢位葉片。蒼翠,在這裡不是形容詞。牆邊有一些不算名貴的植物,如馬褂木、女貞等。一扇小門,窄窄的不注意會忽略。走進去卻別有洞天。

這裡應該是金石展的主展廳之一。同樣,展品沒了,牆上有一點介紹還在。退回到院子裡看到,小樓相對處的不大空間,精心設計了一個半透不透的圓形,冰裂紋雕窗格裝飾外圍。想象著,晚上的燈光下,圓月一般的設計,讓坐在小樓的少爺小姐們,聽著小曲,吃著火鍋,偶爾轉轉臉,看看若有若無的月,何等的愜意!

這個月洞設計,是這個園子的“眼”。遊人走到這裡,會忍不住停下腳步留影。我欣賞他們的熱情和激情,看他們擺出各種造型。動作透漏了年齡。忽然,我發現月洞窗外,邊營的石板路上,也有人在這個圓形處拍照。正好有一襲紅衣女子的身影,映照在月洞窗上。

“隔花人遠天涯近”,我腦海裡冒出這句詩。趕緊拿出手機搶了一張。紅衣女子還在做著動作,卻不知我們這邊,好幾人用她做了背景。本來設計已經相當巧妙,有了“演員”無意表演,便不僅僅是設計,而是天成。

何處賞新綠?滿眼美景張家衙

園內看園外

園子中間,有一個井。這該是當年張家衙主人的吃喝用水處。地上,短小的一點點路,鋪了鵝卵石與小青磚。曲徑迴廊是江南造園藝術的經典手法。小中見大,是江南私家園林的最顯著特點。小徑邊,火紅的石榴花,映照了初夏的天空。一杆杆修竹,搖曳著季節的風情。

退回到進門處再看,滿眼舒服極了。各種不同程度的綠,是張家衙小園的主色調。卻原來,感冒後沒有出門溜達的這段時間,夏天的腳步已經走到我們的生活中。金黃的枇杷果,傲嬌地站立在枝頭。肥厚的枇杷樹葉,心甘情願做著陪伴,一如往日以不變應萬變。冬天的枇杷,是“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現在,已經是金色的果子壓彎了樹枝。

在應季水果中,枇杷的黃,是一種獨立的存在。枇杷果枇杷葉,都是止咳潤肺的良藥。這一刻,紅花、綠葉、黃果,天然的色彩畫圖,隨意出現在小小張家衙,卻是我剛進入時,沒有注意到的景緻。

走出張家衙不大的門,青花碎瓷板畫前,依舊還是有人忙著拍照,還有人等著。我放棄了湊熱鬧的計劃。看看小巷左右兩端,都很短。心中再一次浮現進門時的疑問,用“衙”字命名的私家宅邸,怎麼會這樣小?小到在裡面漫步都敞快不起來?

何處賞新綠?滿眼美景張家衙

園中一隅

我腦補著一家人居住其中的情景:老爺夫人,小姐少爺;女保姆男傭人;花匠等做粗活的下人們等,雖然不能用大觀園來做參照,揚州隨便一座私家園林,都比這大。沒有哪一家有膽量將住所稱呼為“衙”。

老門東,最南京。南京人有句老話,“最南京的是城南,最城南的是門東”。張家衙位於箍桶巷南段東側,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古街巷。張家衙確實是私家園林,卻不是現在看到的大小。張家衙原是明末抗倭將軍張可大的府第。曾用名:張家橋、張家園。從以上幾個名字可以看出,這條短小窄窄的巷子與展示出來的小園林,絕不是張家衙的全部。

我查了一下資料,現在被稱為“箍桶巷示範街區”這一片,曾經全部屬於張家衙。南京本地專家認為,張可大是明朝末期有作為、正能量官員,土生土長南京人。他不但在南京以都指揮使執掌南京錦衣衛,還在崇禎元年,被任命為登州總兵,策應隔渤海相望的遼東戰事。

介紹說,張可大雖被定義為儒將,實際上文武都很有水平,與戚繼光齊名。張家衙以前還有一座紀念張可大的祠堂。很顯然,現在的張家衙已經縮小了不少一點點。不僅沒有了祠堂,據說整條巷子都被改變了位置,是一處“新建”的“老宅子”。南京人本地人認為很可惜。我們外地人走進去,卻發現不了這些。可見,土著與遊客的區別,天差地別啊。

何處賞新綠?滿眼美景張家衙

只剩“沉跡”

走出張家衙小巷,漫步在被規劃了不同功能的邊營、中營、三條營,最大的感受,依舊是滿眼風光。

張家衙是不是當年的樣子,對我而言不重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