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聊齋志異》之《種梨者》有感

《聊齋志異》之《種梨者》有感

最近讀《聊齋志異》,讀到一個叫《種梨》的故事,很有意思。

大意:

有個鄉人在市場上賣梨,價格較貴。有個穿著破巾絮衣的道士,向鄉人乞求一顆梨,鄉人不給,呵斥不去,後便加以斥罵。

道士說:“你有幾百顆梨,給我一顆又何妨?對你有沒有什麼大的損失”。

旁觀者也勸其給一顆品相不好的梨給道士,早讓他離開,但是鄉人固執不肯給予。

市中有人見此吵鬧不已,於是出錢買了一顆梨,送給道士。

道士拜謝,對旁觀者說:“出家人不吝嗇,我有上好的梨,請出給大家吃。”

有人說:“既然你有梨,為何自己不吃?”

道士說:“我只需要一個梨的核作為種子。”

於是,道士將別人送的梨吃完,將梨核埋在地裡,然後澆水。不久就發芽,長成小樹,長成大樹,開花,結果。一會兒,梨樹枝頭長滿累累果實。

道士爬到樹上,摘下樹上的梨,一一送給旁觀者。

梨送完後,將樹砍掉,抗在肩上從容離去。

道士作法時,鄉人也在其中湊熱鬧。道士離開後,鄉人的眼神回顧自己的梨攤時,發現梨已經全部消失了。

這才反應過來,剛剛道士散發給眾人的是自己的梨。而且,車上的一個木柄沒了。像是被鑿斷的。

心中憤恨,急忙跟隨道士的足跡追過去,轉過一牆角,見消失的木柄被丟在斷牆下,道士卻不知所蹤。

淺談:

鄉人賣梨,吝嗇不肯給予道士一顆梨,是沒有善心的表現,鐵公雞一隻,毫無同情心。

平常生活中,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以他人幫助,是每個人的都應該做的。社會人人向善,互幫互助才會讓社會更加美好

就本篇而言,細想之下,道士的做法是否太過?報復心太強烈?修道之人應該這樣?

文中賣梨的鄉人,除吝嗇外,並未提及其他惡行。

因鄉人不肯給予一顆梨,道士便把鄉人的幾百顆梨作法轉送他人,這是何道理?懲戒似乎不太妥當。

而且鄉人的行為舉止是符合一個正常人的舉動的,先是“

咄之亦不去

”,後道士不走,便“

加以斥罵

”。

從道士的舉動看,因鄉人不肯給予一顆梨,將鄉人的幾百顆梨作法送給他人,就說明他不怕沾因果,進一步說明壞人的錢是可以拿的。

道士作為一個高人,會作法,劫富濟貧拿點買梨的錢的應該是有的。可為何偏偏固執地乞求於一顆梨?

此外, “

扮豬吃虎

,“君子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等似乎也在道士身上有所體現。

文章最後評價鄉人“

蠢爾鄉人,又何足怪

”。

並且舉了一個例:良朋乞求米,富裕之人錙銖必較,不肯施於一點,吝嗇無比。但是在賭博、勾欄瓦舍之上的花費,卻傾囊盡出也在所不惜。

賣梨的鄉人與道士萍水相逢,不曾相識,算不上良朋。用此例說明鄉人“

蠢又何足怪

”,似乎無法作證說明,而且與蠢似乎也無關。誰知道道士是個會作法的高人?

文中還有一個細節,道士除了送梨,還把一個車把給弄斷了。報復小心思太明顯。

倒顯得道士錙銖必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