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南京為數不多的幾個島嶼中,唯一出圈的網紅島嶼,是江心洲。

可能少有人知道,它其實是一個微型「海綿城市」。

早在2009年,南京·新加坡生態科技島專案共同簽約奠基。

時間一點一點,把曾經以“旅遊度假+都市農業”為主的江心洲,改造成了如今低碳生態環境極好的富人島,綠化覆蓋率約47%。

有朋友曾問,住在江心洲是什麼體驗?

今天,我想帶你看一看仁恆在島上代建的低密度科技住宅,江島華庭。觸發我兩次走進這個小區,是因為它的景觀做得很特別。

公共景觀空間豐富的變化,節奏和韻律感如此強烈,以至於離開很久之後,依然對它念念不忘。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景觀佈局,通常是在建築排布之後的一個流程。

我們先來看下江島華庭的平面圖,一共規劃了11棟樓,其中包括1棟物業客服中心和1棟人才房。

對於建築師來說,感到頭禿的事情可能是碰到這種四四方方的地塊,考慮到南京人喜歡戶型正南正北的朝向,最後整體佈局就變成了一個菱形,而且所有樓棟也幾乎沒有偏差地做到了正南正北。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景觀,在整體樓棟-戶型排布上佔有較高的權重。

簡單地說,就是結合小區內部和外部的環境因素,綜合考量後,大致判斷出江島華庭比較好的樓棟位置,在東側和南向部分。

這些是也設計師做景觀花心思較多的區域。

東側靠近江堤,從江島華庭北邊門經過人行橋去江堤散步/慢跑/騎行,大概步行2分鐘的距離。

而東側旁邊是外部景觀河流,風光旖旎;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東側景觀河流

南向景觀空間更敞闊,意味著小區內的配套設施可以有節奏地設定更多。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南向中央大草坪

設計師讓我肅然起敬的地方在於,儘管花了大量的心力去打造小區主要景觀空間,但對次要景觀空間同樣以高標準。

在反覆權衡之後,整體做了很好的平衡與統一。

小區裡,好的景觀生態佈局,可以做到什麼樣的境界?

我在江島華庭看到了一個近乎「詩樂園」的樣子。它克服場地的限制,因地制宜製造高度差來做景觀小品。

我們來看下小區「主要景觀」空間是怎麼做的。

江島華庭東側的觀景臺,如果不放慢腳步多待一會兒,你可能覺得不過是設計師利用地勢高差,做出一個平平無奇的水景而已。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看到水池裡方形的“驚堂木”了嗎?

水從高處流下來,撞擊“驚堂木”,很有節奏地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很輕、很空靈,特別好聽。

我突然間意識到,為什麼古代文人喜歡在下雨天,聽雨打芭蕉的聲音。

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前者在自然中創造了聆聽場景,後者等待下雨天自然到來。

其實本質是一樣的,都滿足了愉悅精神的需求。讓你有機會親身參與到場景空間,感受自然的妙處。

這大概也是景觀設計師最想要的結果,不必試圖理解景觀為什麼這樣做,去感受它就行。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設計師巧妙地利用空間的高-低、封閉-開敞程度的不同,形成強烈的對比。於是,體感上有了微妙的變化。

頂著濃密的樹蔭,我從窄小的臺階走下來,到了這片相對開闊的空間,視野頓時開放,心情一下子微微興奮起來。

沿著河道,做了一條彎彎曲曲的蓮花水景,池底鋪設著深色鵝暖石。池內臥匍著睡蓮,一叢一簇疏密有致。水質清澈,倒影著兩側的樹影。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東側景觀河流

鳥群在森林,紫玉簪在竹林底下盛開的很安靜。草樹蔥蘢,很容易讓人產生多待一會兒的衝動。

為了留你更長時間,設計師在這裡設定了休憩的座位以及觀景臺。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對仁恆房子感興趣的朋友

報暗號:

仁恆

我們來看下另一個重要的景觀節點:南向部分,正對著小區大面積草坪,這一帶各式各樣的座椅配套設施,特別多。

比如這種下沉式卡座: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顏色一樣的椅子後面是成片的葡萄叢: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前一晚剛下過雨,空氣的能見度比較高。即使臨近中午了,流通的空氣只是微微溫熱。風搖動著樹葉,蚯蚓在松它的土。坐在這裡不說話,也挺好。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雖然在同一個立體的空間,但以不同的座椅區隔了空間的形態。

設計師的功力就體現在這兒,他好像洞察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更深層次的獨處需求。

把人引到自然中來,又給了足夠的場景讓大家參與,哪怕是三三兩兩的小型聚會都是極好的。

相當於把家裡的書房、或是客廳等,搬到了室外,且不會有人打擾你。

一個有質量的獨處/社交的公共空間,大抵如此。這也是江島華庭給我留下極深印象的原因之一。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這些休閒座位以兒童遊樂區為中心環繞著,所以,無論坐在什麼角度都能看到。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南向兒童遊樂區

讓你在放鬆的同時,也能安心孩子在視線範圍內遊玩。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以上,我們能看到景觀的趣味性,在江島華庭處處得以展現。但它鮮明的特點,是

空間的重複與再現,構建空間豐富變化。

於是產生另一種效果:

韻律和節奏感。

這聽起來像一個悖論。同樣的場景重複出現,很有可能產生單調、乏味的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微妙的變化中必須求得整體統一。

同樣顏色和高度的觀景臺反覆出現,在小區裡到處都有。不同的是,換了不種方式存在著。

和小區南向的類似休閒座椅,同樣出現在北側: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只不過,在北側的休閒座椅的背景是虛實相生的寫意山水: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北側還有半封閉空間。折橋引流水,流水映花草,花草接石船,石船之上就是的休憩之處。這裡,很適合一個人發呆。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池內一汪碧波,水從對面臺基上的圓形壺口緩緩流出。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雖然格柵和座椅在顏色、形制上有些重複,但不同的背景在視覺上打破了沉悶感。景觀從而在不同的節奏中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相比於南側自然景觀的敞闊,北側次景觀顯得更為窄緊、袖珍。並利用區域性隆起的地勢、植物高度對比微差,在行走的過程中,感受一張一弛的韻律變化。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繼續往前走,就到了一個被植物群落圍合起來的半封閉空間,木質座椅帶點弧度。場地小小的,莫名有種安全感。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對仁恆房子感興趣的朋友

報暗號:

仁恆

可能有人不太理解,為什麼江島華庭會出現三四處葡萄架?

把葡萄當做景觀來養護,由物業統一管理。這是我之前踩盤經歷中不曾有過的事情。

仁恆為什麼這樣做小區景觀

其實,葡萄對於江心洲島民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

種葡萄這件事,是他們不能忘卻的生活片段。1998-1999年間,江心洲先後建成了千畝葡萄園、千畝蝦池、千畝蔬菜園、精品果園和千畝韭菜園等農業園區;在1999年-2001年之間,江心洲舉辦過3次葡萄節。

但,後來的江心洲經過十來年的整體開發後,不再是農業園區,成片的葡萄莊園早已消失殆盡。

那些不擅長告別的人,要如何走向告別?

這似乎能夠解釋,江島華庭會種植葡萄的原因。

我猜測設計師在做這個方案的時候,大概是想到了人們的無法割捨的情感記憶,才特意保留了這些葡萄架,讓人覺得特別親切。

那些和葡萄為伴的生活記憶,在江島華庭被瞬間喚醒。也提醒著後來的人們,江心洲有著怎樣的過往。

任何脫離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可以說,沒有太多意義的。事實上,仁恆置地集團參與了江心洲15。21平方公里的整體開發建設,好多故事我來不及說。

但已能看出,仁恆在思考城市更新的同時,真的用心去探索、融入當地的文化。

住在江心洲上的人們真正需要什麼樣的產品,住在江島華庭的人們可以有怎樣質感的生活。

以上為正文,來自若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