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詩歌分類】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唐以前的詩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辭、樂府詩等;

② 近體詩(唐以後的詩歌)包括律詩(五言侓詩、七言律詩)和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其中,律詩從上往下又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2、詩歌按

表達方式

分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

3、詩歌

按內容

(題材)分:敘事詩 、寫景詩 、友情送別詩 、愛國懷鄉詩、詠物詩、詠史懷古詩 、邊塞征戰詩 、山水田園詩等。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本文包含四首古體詩:

一、《觀滄海》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

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曹操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在老百姓眼裡,他是陰險狡詐的白臉奸雄;

在讀書人眼裡,他是文采卓越的文壇巨擘;

在政治家眼裡,他是叱吒風雲的亂世梟雄;

在歷史家眼裡,他是雄才偉略的蓋世英豪。

他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精於兵法,著有《孫子略解》等軍事著作。其詩以慷慨悲壯、宏偉壯觀著稱。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詩篇。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共分為五部分,開頭序曲《豔》,後面是《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龜雖壽》四章。

寫《觀滄海》時,曹操以強大的優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豪情萬丈,登碣石山,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觸景生情,更是堅定了他建功立業、統一全國的人生信念,整詩也是充滿豪邁與激昂。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全詩賞析】

《觀滄海》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屬於實寫,描寫了海水和山島的景象,由遠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屬於想象的虛寫,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兩句極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兩句表現草木欣欣向榮,生機無限。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寫秋風蕭瑟,波浪滔天的雄偉壯觀的情景。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四句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四句是互文見義,作者以奇特而豐富的想象創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滄海自比,透過寫大海吞吐日月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的寬廣胸懷和豪邁氣魄。

這為千古名句。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中心思想】

這首寫景抒情詩,作者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展現了開闊的胸懷,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拓展閱讀】

曹操詩歌大氣磅礴,另一句耳熟能詳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就出自他的《龜雖壽》: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青年時曾周遊全國,後應詔入京,三年後離開,長期遊歷。安史之亂時,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胸懷大志但一生坎坷。本詩是李白聽到王昌齡被貶遠調時寫給他的,以表慰問與同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愛寫月亮,很多情感都託付給天上明月。此句包含三層意思:一是自己充滿愁思,但身隔兩地,只有託付明月,以表情意;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千里可共,雖相隔很遠,但都能看見;三隻有寄情於月,別無他法。這句是整詩名句,後來常被引用表達對遠方摯友的慰問。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詞語釋義】

左遷:降職。

楊花:柳絮。

子規:杜鵑鳥。

五溪:五條溪水名。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中心思想】

表達了對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自己遭遇的感傷情緒。

【賞析要點】

楊花落儘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古人論詩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李白詩中可為例的一句是:楊花落儘子規啼。

▲詩中寫“楊花”“子規”的作用是什麼?

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

“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悽慘地啼叫著。

本詩首句透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節的一種哀傷、惆悵氣氛,表達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藝術手法】

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朋友的真切關懷,也展示了詩人飄逸豪放的性格。

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憑藉想象讓自己的心獨立於身體之外,或隨狂風,或隨明月,飛向遠方,於浪漫的想象中表達了悠遠深邃的感情。

三、《次北固山下》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作者簡介】

王灣(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人。

【整詩解析】

這首詩的首聯、頷聯、頸聯都是對偶句。

首聯: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客路”點明自已是客遊在外,規定了全詩的情調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頷聯: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著。作者透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了出來。

頸聯: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表現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於歲暮月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羆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尾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不言思鄉之情,而思鄉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遊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鄉書”、“歸雁”與首聯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清淡的鄉思愁情。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中心思想】

《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壯麗畫面,寫出了詩人客遊他鄉的羈旅漂泊之情,並流露出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懷。

【重點內容】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在描繪長江景色。

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蘊含新事物孕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表達作者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見雁思親,表現了淡淡的思鄉愁緒。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閱讀解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