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朋友圈裡曬阿那亞的卻越來越多了?

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網紅打卡地”的說法,反正現在人們已養成習慣,看一個地方開業夠不夠火總是習慣用“網紅”來評價,朋友圈裡被刷屏的次數越多似乎就說明越成功。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朋友圈裡曬阿那亞的卻越來越多了?

一個地方要想成為“網紅”,大致需要有三個步驟:1、有創意的設計(現在已經有專門的網紅設計師)加完美落地呈現;2、透過KOL在社交網路上的發聲形成一波強傳播(術語是“種草”);3、有更多的普通人來現場打卡拍照發朋友圈(或微博等其他社交表達),完成人格化的標籤(術語是“拔草”)。可見,所謂“網紅”都應該是有策劃的流量組織,最成功的效果就是所謂“出圈”,就是已經超出預料之中的範圍,變成全民關注的現象級。

阿那亞無疑就是這樣的現象級“網紅打卡地”,開始誰也想不到一個“孤獨的圖書館”會帶來這麼大的流量和這麼深遠的影響。相比其他“網紅”,阿那亞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時間已經這麼久遠了(距離一條那篇推文已經差不多六年了),阿那亞的熱點似乎依然沒有消退,儘管全國已經有很多效仿者,它依然是那個引領者,依然每年都在輸出新的話題(比如去年的B站畢業晚會、今年的戲劇節),儼然已經變成一種精神符號,人人都願意貼上它來證明自己。最典型的就是,雖然人們對阿那亞的風景已經非常熟悉,但還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去曬他(她)在阿那亞出現的身影,似乎只有完成這個儀式才能證明自己已經完成階層的躍遷,從此不再只是一個只會賺錢的俗人。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朋友圈裡曬阿那亞的卻越來越多了?

似乎是用來證明我的這個觀察,這些年我身邊的朋友有個很有意思的變化:以前越是離財富近的,現在就越是喜歡藝術和文旅,以前越是習慣算的斤斤計較的,現在越喜歡不計一切後果的投入,越喜歡去支援那些有夢想的年輕人。原來我還以為只是少數人的特例,後來我認真觀察了一下某頭部信託出來創業的朋友,幾乎全部符合這個判斷,這就有意思了。

這裡面其實是有一個人生下半場的邏輯,就是下半輩子為什麼活,要怎麼活?無論阿那亞的締造者還是它的受眾,還包括它所吸引來的合作者,都有一個強烈的執念,要活出不一樣的人生。阿那亞就是一個距離權力中心最近的世外桃源,可以大膽的試驗,可以大膽的表達,可以去透一口氣,可以去完成一次救贖。所以阿那亞很聰明的把那些“網紅”建築稱之為“精神建築”,它們用於精神寄託的地方要遠遠大於實用性。當精神聚集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成為了某種“聖地”,打卡已經變成朝聖,連消費都變得神聖起來。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朋友圈裡曬阿那亞的卻越來越多了?

阿那亞能讓所有人都信服的地方當然還在於它的銷售業績(現在應該還包括運營業績),就是一切基於精神的表達最終都透過物質來實現極大豐收。很多人能學會如何吸引人來打卡,卻始終學不會如何讓人真金白銀的買單,這也是阿那亞“神奇”的地方,讓人因為阿那亞而買單,而忘記了去做價效比的必選。這點值得所有做產城的同仁去印證,究竟人們是因為你的特殊存在而來,還是僅僅是因為便宜?當存量時代到來,能激發人們在基本剛需之外為了額外的需求而買單,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那能實現他們的富足感。

可以不像螻蟻一樣每天都活在焦慮當中,可以放任的出走一次讓人羨慕,可以跟隨時代的偶像一起奔跑一起呼喊,可以有那麼片刻的時光和自己獨處……我想這就是大家願意去阿那亞曬朋友圈的種種原因,其實只要有一條就足夠了。畢竟,去趟北戴河,哪有那麼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