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閱讀筆記:人際關係中踩過的一些坑

之前落下的關於人際關係的學習:如果說愛是一種成熟的、具有創造性特點的能力,那麼,無論生活在哪種特定文化中的個人的愛的能力,都取決於此種文化對一般人的性格所產生的影響

這裡最主流的屬於消費主義對我們行為和生活還有認知的誤導了

我們的特點是適於交換和接受,適於物質交易和消費;每樣東西——精神的以及物質的東西——都變成了變換的物件、消費的物件。

所以到今天有不少人深信的依然是:成年人不講對錯,只講利益

這讓人際關係缺失了作為人性的部分,沒了人情味

在兩性親密關係中,也類似於協作或者利益的計算

閱讀筆記:人際關係中踩過的一些坑

結成二人聯盟以反抗這個孤獨的世界,而這種雙倍的個人主義被誤以為是愛情和親密。

這對於我來說還難以理解一些,因為成年後,才有機會被消費主義洗禮

那麼,新時代又對親密關係有什麼定義呢

或者說我們如何跳出這類誤導

這裡,還有一類現象,對異類的憎恨或者畏懼

譬如女人都是老虎

又或者說男人都不是好東西

這裡面除了偏見

也許還有畏懼

甚至憎恨

要擺脫這樣的認知

習得愛的能力,讓親密關係具備成長性和創造性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成長和獨立的階段

不少人沒跨過獨立這一步

於是巨嬰也就隨處可見

在人際關係中,尤其是親密關係中

當事人從未擺脫兒時與父母關係的模式,並在成年生活的感情需求中尋找這種模式

於是,他們想要母親的保護、愛、溫暖、關懷和讚美,他們想要母親無條件的愛

而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人際關係,很多屬於表面的,不負責任的

他們的目的是讓人愛而不是愛他人。這種人常有強烈的虛榮心,或多或少隱藏了自以為是的念頭

那麼,想想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是不是等待被愛,是不是虛榮心作祟讓我們去追求一個人呢

那麼,如何主動學著去愛一個人

建立在關心,責任,尊重,理解,這些上面

沒有脫離嬰幼兒時父母關係模式的人

當無條件的愛,溫暖,關懷不存在時

也就是一段關係的終點

這類現象,尤其出現在一見鍾情的時候

我自己經歷過幾次被表白

通常都屬於這一類

鍾情的物件和父母屬於一類

當然,這裡有一部分父母的責任

他們在愛子女的過程中

透過溺愛,或者愛孩子,為孩子的義務

把一個人的一切(包括情感)據為己有

這是一種破壞式的,具有吞噬或者毀滅的力量

這裡關於父母,還有一個誤區

不少人很多東西是建立在父母的基礎上的

學習,工作,建立一段關係,成長挫敗等

都希望贏得父母的讚揚和認可

那麼,親密關係也會如此,戀人或者愛人

是父母的愛人或戀人

這時候,當事人反而成為了配角

這一點在東方也非常典型

所以有父母之約

有中式相親等

這裡,還有大男子主義

或者把女朋友當作女兒

把男朋友當作弟弟等等

不一而足

但都屬於一種蹺蹺板關係

當平衡打破

就很難收拾

閱讀筆記:人際關係中踩過的一些坑

最後,再說說常見的非理性的愛

偶像崇拜的愛:各類明星偶像,或者電影小說中的角色

人們會和愛豆同歡樂,共悲傷

把偶像視作一種象徵

剝奪了對自己力量的全部意識,在愛人的身上丟失了自己,而不是找到了自己

傷感的愛:在想入非非中體驗愛情

人們會在關於角色或形象中消耗自己的情感的體驗

關於愛的一切美好想象,透過故事,藝術照,作品等中得到完美的實現

現實中變得膚淺或者失去愛一個真實的人的能力

抽象的、疏離的愛都會精神上癮

這一點說到愛情,可以背不少情詩,講很多愛情故事,說一籮筐土味情話

但從沒體會過醒來時,眼睛裡面全是心愛的人的影子那種平靜和幸福

愛情在這裡,更多成了一種投射

這裡,再提一點,親密關係中的矛盾

在我的記憶中,為了避免衝突和矛盾

我們做了太多的努力和退讓

通常埋下了更大沖突的雷

直到某天如山洪暴發

摧毀一切

到後來才明白

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

就是一個磨合的過程

衝突是為了可持續的發展

是達成更多理解,尊重和共識的過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