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早在西周時期便已衍生而出,乃是古代時期經由長期社會實踐之後所得結果,亦是人之有別於禽獸的標誌,此後經由多位聖人、多種學說提倡方才貫穿古今,鑄就中華幾千年之孝道文化。

自古以來“忠與孝”分別凝聚著家庭與國家內部的相對和諧穩定,使得老有所依、幼有所養,人民忠君愛國等,因此無論古時今日孝道皆是生而為人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道德素質,大之於國家、小之於個人皆有其益處。

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一、“中國式愚孝”

孝道固然不可或缺,但凡是過猶不及,不孝者為人所憎恨,而至孝者往往會淪落進另一個極端。也就是所謂的“中國式愚孝”。

何為愚孝?無論上述忠與孝實質上站在客觀角度上皆是凝聚家庭與國家內部穩定的產物,其核心在於家庭內部將長者的地位提高,國家內部將君主的地位提高以此作為穩定社會之根基。

那麼縱觀古代歷史君主亦有倒行逆施之時,如“烽火戲諸侯”,而長者自然亦有刻意壓榨、殘害子女之時。而面對這些依舊任由剝削殘害,那麼顯然是有悖於人倫以及自然規律的,這些便是愚忠、愚孝。“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相關於“中國式愚孝”的事例往往是屢見不鮮的,古時今日皆有其例,毫不誇張的講每個人的身邊往往皆有其人,因為隨著孝道在中國人心中愈發的根深蒂固,愚孝乃是必然之產物。“扶弟魔”一稱乃是近代新興之稱呼,而這一稱呼的背後亦是愚孝的一大代表。

現當代男女青年初步踏入婚姻之後往往揹負著房貸、車貸等巨大生活壓力,即便沒有這些普遍年輕人的事業發展程度有限,生活方面普遍不會過於寬裕。面對女方父母希望能夠為女方弟弟結婚提供一些幫助的要求簡單來看無可厚非,畢竟一家人之間互相幫助實屬正常。

但是有的父母往往提出超出一對年輕人所能夠負荷極限的要求,絲毫不顧及客觀事實。甚至對女方苦苦相逼,以孝道進行壓制。導致女方不得不站在父母一邊將壓力施加給丈夫,因此便導致了一個家庭逐步的支離破碎。完全是以一個家庭的毀滅換來另一個家庭的新生。

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從某種角度來看,女方的做法便是“愚孝”。孝道是建立在一個力所能及的基礎之上,絕非一味地透過自我傷害來敬奉孝道。

對於父母最基礎的盡孝是生而為人務必做到的應盡義務,包括贍養父母等,但是如果超出自身所能夠承受的範圍,且其間父母要求著實過分之時完全是可以做出拒絕的。愛往往是相互的,與孝道相併立而存的則是父母對於子女的愛。

任何一方一味地索取必然是不可取的,而是互相之間維持在一個均衡的水平之中。其間如若父母作奸犯科,是否作為孩子要以“愚孝”而緊隨其後,步其後塵?又或父母明知對錯之分,卻堅持要把孩子往火坑裡推,當父母有此想法之時,盡孝實質上便已等同於愚孝。

秦朝二世而亡的歷史是為人熟知的,秦始皇打下了大片疆土,獲得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大一統的殊榮,然而卻在秦二世手中斷送,令人為之惋惜。但不少史學家提出,如果由公子扶蘇繼位,務必施以仁政緩衝秦朝之暴虐,但是歷史註定讓人遺憾。

公子扶蘇自刎而亡,僅因一道聖旨。便是冠以君臣之忠,父子之孝,而公子扶蘇自刎而死便是愚孝之一大代表。實質上似上述這般例子在中國古今不勝列舉,長者冠以將“孝道”作為束縛施加在孩子身上,卻忽略了“父慈子孝”這一本質問題。

一個家庭內部的和諧往往需要經由家庭內部成員互相關愛與付出的,絕非單獨一方可以成就。因此,愚孝往往導致無數家庭內部痛苦不堪,如深陷泥濘之中難以自拔。

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二、以孝道為藉口道德綁架造就“愚孝”

實質上“愚孝”者往往能夠意識到這些行徑的不正確,但是卻又因孝道觀念對於人的道德捆綁而不得不做出愚孝之事。即便拋卻父母施加的壓力,而整個社會的輿論壓力亦是無法抗拒的。

往往社會在提倡孝道的同時不會對實際狀況進行客觀評估,單單以孝道二字作為道德綁架,繼而扭曲人的意志。

曾在電影中一檔認親節目,主持人強逼一位自幼被拋棄的奧運女冠軍“認祖歸宗”,而實質上親生父母所看重的只是她所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但當了解到女冠軍並無經濟能力只有一身傷病,反而“拖累”他們之時,便果斷放棄認親。

父母家庭的淚目情深,實質上皆是一場鬧劇而已。但其間主持人不明事實真相的苦苦相逼,實質上令人厭惡。然而上述雖是電影橋段,但所凸顯出的,便是社會之中廣泛存在的不明事實真相而盲目以道德綁架批判他人的狀況。

“不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用於此處再合適不過了。往往就是社會整體的道德輿論使得無數愚孝之人誕生,繼而令一個個家庭內部痛苦不已。

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三、郭巨埋兒

在中國現當代,愚孝雖然依舊嚴重,但是隨著思想解放已經瓦解部分,但即便如此依舊造成了中國現當代無數家庭的痛苦不堪,又遑論中國古代之時?

元朝人編寫的《二十四孝圖》之中其間一孝便是《郭巨埋兒》,一如其名稱,郭巨是真真正正想要將他的兒子就此埋葬的,而其間亦是“愚孝”在作祟。

晉朝時期有個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實富裕,生活安康,但是當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把家中財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而自己獨養母親,對母親可謂是事必躬親,實乃孝道極致。

然而後來家境逐漸貧困沒落,不僅入不敷出甚至於食不果腹。在此時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為此萬般頭疼,擔心養育這個孩子的話便意味著全家節衣縮食,必然會因此影響到供養母親,於是就和妻子商量:“兒子還可以再生,母親死了就再也沒有了,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供養母親。”

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作出結論之後,夫妻便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在坑中挖出一罈金子來,燃眉之急解決兒子才得以免死。

若論孝道,郭巨其人自然是達到了孝道之極致,否則自難載入《二十四孝圖》之中。但是郭巨之孝亦是有悖於人倫道德的,其間殺子無疑是將他打入了另一個不復之地。即便對於老人而言,一則有違於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

實質上在中國古代,似郭巨這般人者不勝列舉。古代之時,因為醫學並不發達之緣故,歪風邪氣的迷信盛行,不乏有人在父母生病之時自殘割肉甚至奉獻生命來為父母治病。

心是為孝道,但對於一個互相關愛的家庭而言,對於父母來說勢必是陷於不義,為之痛苦畢生,父母眼中試問這般活與死何異?

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四、孔子論孝

經由“愚孝”之事蹟的頻頻發生,無數人將之歸咎於孔子與儒家之間,因此而不斷謾罵抨擊,畢竟孝道雖是早已存在,但卻經由孔子之手整合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貫穿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但實質上,孔子所謂的孝道絕非“愚孝”。

《孔子家語·六本》之中存在相關記載,孔子的學生曾參乃是著名孝子。

突有一日,曾參鋤草時誤傷了苗子,以至於他的父親拿著棍子打他。曾參並沒有逃走,穩穩的站著捱打一聲不吭,結果被打到休克。過去好大一會兒才漸漸甦醒。曾參剛醒過來便急衝衝的問父親:“您受傷沒有?”

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聽聞這件事情的人都讚譽曾參是個不折不扣的孝子。但是孔子知道這件事以後卻告訴守門弟子:“曾參再來,別讓他進門!”曾參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事情,所以讓別人問孔子是因為什麼原因。

孔子說:“你難道不知道舜的事嗎?舜小的時候父親用小棒打他,他就站著一動不動,任打任怨毫無怨言。然而當父親用大棒打他,他立刻就逃走。每當父親要找他幹活,他總待在父親身邊,傾盡全力。父親想殺他時,無論如何找不到他。曾參在父親盛怒的時候,並不逃走,任父親用大棒打,任由殺害乃是不忠之舉,其乃王者之民?”

中國式愚孝,往往是無數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

不該死的,就不能輕易地死去,即使有父命,而孔子眼中的孝道雖然相較之於現在更為著重,但是也絕非“愚孝”。所突出的便是為盡己孝而陷父母於不義,與上述郭巨埋子殊途同歸。

總而言之,孝道確確實實乃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愚孝亦是無可置疑的導致無數人、無數家庭深陷於苦海之中。

因此,不僅僅是孝道,包括憐憫在內的諸多美好道德,實質上皆是維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本質上終歸要講究一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面對任何要求之時一定要客觀辯駁,決不能盲目的去對待任何事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