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中華社會之變革·氏族氏族(2)

從這裡開始,我們進入玄學。

中華民族是從哪裡來的?各種理論層出而不窮,和尚並非人類學或者史學家,更不敢拿著創新的旗號來胡說八道,所以對這個問題不予評價,但是無論從哪裡來,從現有的普遍較為主流的說法來說,我們大都經歷過從母系氏族發展到父系氏族這個階段,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兩種奇特的說法呢?他們之間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從字面或者表面上來看,母系氏族,一定是以雌性為核心的一種社會形態,那麼這裡就產生一個問題了,為什麼一定要以雌雄為核心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生產力的不發達。

說到這裡一切都明晰了起來,因為生產力不發達,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口來維持基本的生存,而雄性是無法生產的,所以一切的重任就落在了雌性的身上,所以雌性的社會地位就重要了起來,於是就產生了以雌性為核心的社會形態,稱之為母系氏族。

舉個例子,比如蜂群,雖然不同的蜜蜂都有不同的分工,但是最重要的,永遠是可以生產後代的雌性,如果沒有了她,這個族群就不可能產生和繁衍下去,如果我們把這群蜜蜂換做人類,那這就是一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母系氏族。

說完母系氏族,必須要提父系氏族。

既然我們說明白了母系氏族產生的根本,是因為生產力的不發達,導致必須形成以繁衍為核心目標的族群。那麼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不再需要以族群的數量來換取生存的時候,這個時候雄性的作用就顯得重要了起來。

道理其實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人類能夠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的時候,無論是種植還是狩獵,強壯的雄性在族群繁衍中的作用就超過了負責生育的雌性,從宏觀層面來看,雄性的產出效率是要遠高於雌性的,這就導致雄性在族群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不斷增強,於是人類就進入了父系氏族。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什麼舊石器時代多為母系氏族、新時期時代多為父系氏族?也就說明了生產力發展對人類社會變化所處於的根本地位。

以上都不是重點,我們還是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語音,來描述一下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是生產力不同嗎?是!是社會形態不同嗎?是!

但是還有一點不同很重要,那就是父系氏族具備了對資源掌控和按意願進行分配的能力。

有些抽象,我們用白話解釋一遍。

一個很好理解的道理,在母系氏族的時候,族群的發展和規模,是極大受所處的環境所制約的,你在資源豐富的地區,你的族群就可以壯大,反之,如果你在貧瘠的地區,你的族群規模就會受到周邊資源的影響,這也就是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的核心點,因為族群發展速度和規模的不同,母系氏族社會結構無法複製,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吧。

而父系氏族不同,父系氏族的社會結構是可以複製的,同樣的道理,因為父系氏族具備了掌握較高生產力的能力,族群的發展可以不完全受環境的制約,比如你這個部落是十男八女,同樣的十男八女,在其他地方依然可以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族群。

問題來了,說了這麼多,究竟想說個什麼事情呢?

那就是,進入父系氏族之後,我們就具有了分配資源的能力,從最開始的男人、打獵的人多吃一點肉開始,再到不同族群之間的合作與衝突,發展到男人之間的差異,而最後,這種差異有一個貼切的稱呼:階級。

從人類開始有階級開始,不同的國家,就走向了不盡相同的發展道路。

聽說,喝茶與讀史最配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