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孔子的春秋大夢,天下一統,王者無外

【春秋*隱公元年】

元年。

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於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公子益師卒。

上一篇:不到黃泉不再相見,這對母子還是相見了

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元年。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這年七月的時候,周天子派遣使者宰咺(xuan)來送惠公和仲子的喪葬禮物。這裡使用“天王”字眼,是孔子在春秋裡的特別用法,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稱王,其他諸侯,只能用爵位來稱呼。但是除了周朝中原各諸侯國外,還有楚國和吳國兩個蠻夷之國,他們不實行周朝的禮儀制度,不進貢,不朝見周天子,中原各國擯棄他們為蠻夷,楚國和吳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不與周朝各國來往。楚國和吳國雖然都是受過周朝分封的,但因為他們地處蠻荒區域,年代久遠,周天子勢力衰弱,沒法去征服他們,只好任他們無禮稱王。孔子為了提高周天子的地位,用天王的稱呼,周天子繫於天,故用天王來正名稱。孔子每到一地方做事必先正名,名正則言順,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做事具有合法性。

惠公是隱公的父親,仲子是惠公的夫人,是魯桓公的母親。隱公以喪葬通告周天子,周天子於是派遣使者送禮物予以慰問。由於仲子不是隱公的生母,在子憑母貴,母憑子貴的周朝來凸顯隱公的高尚品格,表明隱公並不想做國君,會有一天把國君的位置讓給仲子的兒子後來的桓公的。而周天子同時送來兩個人的喪葬禮品是不合理的,每次喪葬應單獨地送喪禮。孔子記錄此事意在表揚隱公而諷刺周天子的不合禮儀。

賵(feng), 死者的喪葬禮品。喪葬品可以是衾,棉被。可以是襚,壽衣。可以是含,死者口中的珠、玉、幣等貴重物品。我國部分地區還保留著這些周朝留下來的習俗,在死者口中放置古幣。

九月的的時候和宋國人在宿結盟。沒有突出主語,貌似病句,其實是在說一個地位很卑微的人和宋國人結盟。這裡的宋人,其實就是宋國計程車,如果是宋國的大夫,會直接書寫“宋大夫”而士是地位低下的階層,相當於當時知識分子一類的人,中國的階層分類,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其次是手工業者,農民的地位在百姓裡面較高。而有做官前景的知識分子士地位是更高一點的階層,他們可以佩劍,孔子的屬於士的階層,雕像經常會有佩劍。老子的不屬於士的階層,所以不能佩劍,如果一尊雕像你分不清是老子還是孔子,就看他們有沒有佩劍,佩劍的一定是孔子。再往上就屬於官僚階層,成為大夫,卿等。在《春秋》裡,一般所說的人,比如宋人,魯人,齊人等,就是特指士這一階層的人。

孔子的春秋大夢,天下一統,王者無外

孔子佩劍像

孔子的春秋大夢,天下一統,王者無外

老子像,不佩劍

在宿結盟,宿也是一個小國家,魯隱公派遣使者三國結盟,是想實現和平,在魯隱公即位之前,魯惠公晚年和宋國打過仗,隱公即位表達了和平之意不想戰爭,所以三國結盟,彰顯了魯國愛好和平,愛好和平結盟但沒有記錄日期,說明結盟的人地位低下。

下文寫的公子益師死了,也沒有記錄日期。按道理一件歷史事件應有日期的,但不記錄日期為什麼呢?孔子用這種手法表達了對當事人的看法,他的品質是有問題的,所以記錄這件事,是因為它發生了,不記錄日期,這事不太重要,他品質是有斑點的,他做過惡事,他犯有罪過。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這年十二月,祭伯來,如果是來朝見魯隱公,應書寫“祭伯朝”,如果是周天子派遣的使者,應書寫“天王使祭伯”,所以這次祭伯來,一定不是周天子派來的,而是祭伯因為政治問題,出奔了。

對於普通諸侯國的官員或者卿大夫因不見容於國君,就出奔境外,而對於周天子的官員不能書寫奔,雖然實際上週天子的管轄的地域只是在洛陽周邊的一點點大小,可是理論上,周朝所有的諸侯國的國土都屬於周天子的,在法理上,各諸侯是周天子的守土之臣,隨時可以撤換他們。不能書寫周天子的官員出奔,因為他能出奔的哪裡去呢?所有的國土都是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不書寫出奔,實際上體現了孔子的王者無外的思想。所以在《春秋》元年的書寫筆法上和語境上,把周天子做為天下的共主,是天下所有人的領導,然後把人安排在不同的位置按不同的等級來稱呼他們。雖然 祭伯是出奔的,逃離周王而去,但《春秋》認為,他實際上無處可逃。因為,四海之內,王者大一統。

孔子的春秋大夢,天下一統,王者無外

孔子

這就是孔子的春秋大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