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孔子所謂“君子不器”是指人應有大格局

《論語·為政》有云:“子曰:‘君子不器。’”這其中的“器”是相對於“道”而言的。用通俗的話來說,“器”就是專注於某一方面技能的人,比如農民就會種地,就像杯子只能用來裝水。“道”則是融會貫通的人,不拘泥於技能,能超越於技能,得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理,是個思想家。

君子不器,意思就是說,要想成為君子,就要有大格局,有遠大追求,要找到人生的“道”,而不是停留於某種技能方面的貢獻。我們以幾個故事講述“器”與“道”的關係。

有一次,“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所謂“君子不器”是指人應有大格局

樊遲

學種地、種花就是“小人”了?要這麼說,孔子他老人家年輕的時候,沒少當小人啊。他給人當過司機,做過圖書管理員,甚至給人家主過喪,連他自己也承認,“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要是這麼說,老夫子不也當過小人嗎?

好吧,就算孔子後來不“賤”了,洗白了,他還強調所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六種技能,這個怎麼解釋呢?就算脫離了“小人”,總也逃不掉“器”吧?怎麼理解老夫子的深邃的思想呢?

首先,孔子罵樊遲“小人”,不存在道德譴責。“小人”在古代跟今天意義不一樣,古代是指代沒有大志向的人,並非道德層面的譴責。也就是說,孔子罵樊遲,不是說樊遲道德敗壞,而是說樊遲這個人志向不高,格局太低,不去“悟道”,儘想著低層次的“器”。

其次,“器”和“道”是兩個層次,而不是兩個對立面。如果狹隘地認為,“君子不器”就是不能從事專業技能,那一個人怎麼生存?社會怎麼進步?人類物質文明怎麼創造?

孔子所謂“君子不器”是指人應有大格局

孔丘

我們再拿孔子的兩個學生作對比,一個是子貢,一個是顏回。子貢是個大商人,事業做得很成功,孔子能有錢周遊列國,全靠子貢支撐。顏回則是個書呆子,什麼也不會做,就會掉書袋,窮得叮噹響。

按“器”和“道”的理解,子貢就是“小人”,顏回是“君子”,那好了,你孔老夫子花人家子貢的錢,咋就那麼心安理得呢?

其實不是那樣,孔子並不反對“器”,否則就不會有“六藝”說法,其實孔子自己就對“六藝”掌握得非常嫻熟。孔子強調的是,人應該有“道”的格局,不應該“死在器上”。

就拿子貢來說,假如子貢能從做生意這個“器”中,悟出“道”來,就是“君子”,反之就是“小人”。這個思想的立意非常高,成為所有商界人士的最高準則!如果能從中悟出“商道”,那才是“企業家”,一味盯著利潤這個“器”,最終脫離不開“商販”的格局。

孔子所謂“君子不器”是指人應有大格局

端木賜

請問,企業家和商販的天地能一樣寬廣嗎?根源在哪裡,兩種人的格局不一樣嘛!一個追求“道”,一個墮落於“器”。

所以,“道”和“器”並非對立,而是兩個層次,“器”是“道”的起點,“道”是“器”的昇華,相互依存,就要看你願不願意,主動著眼於“道”,落腳於“器”。

像顏回這樣,起步就是“道”,只有很少人能做到,這就是顏回的偉大之處,但不代表顏回完全脫離了“器”,生活中的任何點點滴滴都是悟道的“器”。子貢能被孔子視為得意弟子,也絕不是“吃人家的嘴短”,而是子貢也是“求道”的君子。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人的精神食糧,能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符號,原因就在這裡。一個簡單的生活現象,讓我們悟出了人生的格局問題,孔子偉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