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中秋之夜,東山升起美麗圓月

遠遊的人們心中都有難忘的節日與珍味,於我而言最難割捨的是春天的新筍、初夏的枇杷。至於中秋,大概讀高中之後,就因學校事多而再沒有當成節日慶祝過,對月餅亦無特別的喜好。童年時的中秋夜,祖母與母親的確會在庭中設案拜月,供奉各色果餅,領我焚香禱祝,說來已是非常遙遠的事。近年傳統節俗不乏隆重的復原,我當然都沒有經歷過。也不知何時起,人們開始討伐五仁月餅滋味之劣,我小時候倒很喜歡五仁餡兒咯吱咯吱的口感。從前月餅是耐儲存的點心,餡兒多油多糖,在飲食不甚豐富的年代算得上敦實可愛。而今鮮肉、雲腿似更流行,又或以更奇巧的皮兒餡兒為佳,那些我也只在廣告上見過。

中秋之夜,東山升起美麗圓月

臨近中秋之夜,東山上的月亮越來越圓(圖|庫索)

經常被家人問起,中秋節有什麼安排,你那邊也過節麼?只好說並無安排,因為不放假。

“日本居然不過中秋節。”他們感慨,就像每每感慨“日本居然不過春節”“居然不過清明節”一樣。

“江戶時代的日本也是要賞中秋月的。”我時常忍不住加一句無用的解釋。當然,在今天日本普通人的記憶中,中秋是與本國傳統無甚關聯的節日,人們只知中國要放中秋假,韓國要放秋夕假。不過

京都一帶的寺院、神社還是留下不少賞月的舊俗。

比如西郊大覺寺有大澤池乘舟觀月會,妙心寺、萬福寺有觀月茶會,神泉苑、平野神社、八坂神社等處均有觀月祭。我曾去下鴨神社看過“名月管絃祭”,樂者在舞殿內表演種種傳統典雅的樂曲,月下高臺供奉著白米粉糰子與芒草。秋夜響亮的鳴蟲也參與伴奏,四周燈火昏暗,更添一種靜寂。西行法師《山家集》中有一首歌:“秋只在今宵,一夜最知名。雖然在雲間,月總是澄明。”

中秋之夜,東山升起美麗圓月

大覺寺觀月會(圖|庫索)

這澄明的月,照著古今東西的人。文化十四年(1817)中秋夜,長居京都的大阪籍詩人賴山陽與友人在銅駝橋賞月。“銅駝”由來深遠,即陸機《洛陽記》所云:“洛陽有銅駝街,漢鑄銅駝二枚,在宮南四會道相對。”古代平安京仿中國都城制度,以二條以北至中御門一帶左右兩京為“銅駝坊”。如今銅駝之名僅存於行政區劃最末端,銅駝橋即今日的二條大橋。那晚賴山陽有賞月詩,頗可說明當時京都的中秋光景:

豆莢秋肥芋魁柔,借床河亭酒如油。樓臺何處不絲竹,吾曹亦為觀月遊。

同寓京城今幾許,六年無此好中秋。話舊不識夜已午,月滿灘心石可數。(《山陽詩抄》卷二)

中秋之夜,東山升起美麗圓月

日本中秋節賞月的“標配”(圖|維基百科)

詩中說到的豆莢與芋頭,是過去日本中秋節的時令蔬菜,可見諸各種風俗書記載。

比如經常被引用的黑川道祐《日次記事》,八月十五下有“芋明月”條:

今夜地下良賤亦賞明月,各煮芋而食之,故俗稱芋明月也。於他邦生莢豆湯煮食之,九月十三夜食芋,是皆節物也。然於京師互誤之者乎。終夜見月,隨意催興。大井川,或澱川,或近江湖水,各遊觀。東坡曰,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雲。果然否。

中秋之夜,東山升起美麗圓月

鈴木春信,《月兔》

這段記述可知,黑川認為京都八月十五煮芋、九月十三煮毛豆,而外地則相反。他是江戶初期生人,活躍於十七世紀中期,比賴山陽早了百餘年。或許這期間風俗變遷,八月十五夜變得毛豆和芋頭都要吃了。再看江戶末期有名的風俗書《守貞謾稿》中關於八月十五的記述:

三都今夜皆供糰子,然京坂與江戶大同小異。江戶在桌中央高案(名“三方”)上盛糰子若干,且花瓶內必以芒草為供。京坂雖似江戶同在桌上高案盛糰子作供,但糰子之形似小芋,有尖端。又於豆粉內加砂糖裹之,或與醬油煮小芋同盛高案,各十二隻。閏月之年,尋常盛十三隻。

《守貞謾稿》的作者喜田川守貞生於大阪,青年時代移居江戶。其人生平事蹟模糊不可考,寫作《守貞謾稿》大約從1837年開始,延續十餘年。他熟悉大阪、京都、江戶三地的風俗,並多在文稿中配圖說明。此書在江戶時代並無刊本行世,僅有稿本,今存國立國會圖書館——據說當年購入館內花了很大的價錢。1908年有國學院大學出版部排印本,更名《類聚近世風俗志》,目前的通行本是巖波文庫的校訂本《近世風俗志——守貞謾稿》。

中秋之夜,東山升起美麗圓月

《守貞謾稿》繪八月十五夜賞月之俗(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喜田川守貞為中秋夜配圖,小案上的高腳盤內鋪和紙,盛著小糰子。一邊的花瓶內有芒草與雞冠花,還有一盞小小的油燈。還說了一則江戶習俗:

如果中秋夜在外面喝酒吃飯,或留宿別家,那麼九月十三日也要做同樣的事,否則就叫“片月見”,即“半觀月”之意,以為不吉。大概是“好事成雙”的意思,也給人外出喝酒找了好理由。

賴山陽與友人中秋賞月,還有《看月歌》與《夜歸》二首為補充。《看月歌》講圓月初升之際最美:

日已沒,月未生。霞光褪盡煙氣橫。煙沉山黑月漸吐,稍上數尺便發明。

看月有訣誰能契,妙處全在初出際。團團玉鏡高逾磨,南樓北樓盡絃歌。

《夜歸》是賞月後的餘韻:

會散三更歸到家,月搖窗竹影橫斜。欲眠旋復披衣起,呼醒山妻對煮茶。

賴山陽有過兩任妻子,前妻御園淳子十六歲時嫁給他,兩年後離婚,育有一子。詩中的“山妻”是他第二任妻子梨影,當時他們新婚剛兩年。

中秋之夜,東山升起美麗圓月

鈴木春信,《風俗四季歌仙》之《仲秋》

而山陽所詠初出之際的明月,在民間信仰中也意味著神聖神秘的力量。折口信夫認為,八月十五滿月初升,當中有觀音、勢至菩薩侍奉的阿彌陀如來降臨,民間因有拜月之俗。

能樂中有謠曲《三井寺》,就講述了一個與中秋滿月有關的故事。

說駿河國清見關有一位被拐走了孩子的母親,為了尋找孩子,她來到京都清水寺,向觀音菩薩祈願。得到託夢,令她去近江的三井寺。其時恰好是中秋夜,三井寺的住持攜弟子千滿等人在講堂中庭賞月,遇到了這位因悲傷過度而發狂的女子。月亮升起,女子想要去敲擊寺內著名的大鐘,住持制止了她。她回答說,撞初夜鍾時,響諸行無常;撞後夜鍾時,響是生滅法。晨朝鐘聲生滅滅已,入相響寂滅為樂。住持命弟子千滿詢問狂女來歷,二人對話,狂女發現千滿正是自己失散的兒子。她淚雨漣漣,最後帶孩子回到故鄉。

這個故事沒有出現兒子繼續修行、母親大徹大悟甚至成佛的常見情節,而是全了母親尋子的世俗之願,是難得的圓滿,無怪深受觀眾喜愛。如今三井寺境內有觀月舞臺,下臨琵琶湖,四周種滿櫻樹,是賞花賞月的名勝。曾在秋初某個雨日造訪,瞻仰了駿河國來的母親想要敲的大鐘,徘徊過金堂前的空地——那是她與兒子重逢的地方。

中秋之夜,東山升起美麗圓月

三井寺觀月舞臺

現代社會中,某個節日若不是公休日,不讓人們有充分的時間休憩與娛樂,恐怕離人們遺忘也不遠。

明治以後,雖然學者、詩人們沒有立刻遺忘中秋,仍在漢詩中屢屢歌詠,但因為換成了西曆,“八月十五”的定式逐漸消失了。

日本中秋節不放假,倒是可免“偷國”之譏國那麼日本為何不將中秋定為法定節日?大約因為九月下旬已有敬老日和秋分節。江戶時期的京都,秋分前後各處寺院均有法會,男女拜謁,贈答茶果,與節分時的熱鬧相同。據說從前都中兒女還喜歡在秋分時節採蒼耳子,投擲路上往來婦女的髮髻,以此為戲。如今當然見不到這樣的惡作劇,城市裡連蒼耳植株都不能見到,已是京都府的“滅絕種”。我童年時,班上也有男生喜歡往女生頭髮上拋擲蒼耳子,十分可厭——人類的遊戲這麼相似。

中秋之夜,東山升起美麗圓月

山中芒草搖曳

入秋以後,山中遍生芒草、胡枝子、葛花,栗子滾落遍地,零餘子、野山棗、野葡萄亦熟了。日常散步吉田山、大文字山,會看到本地人割芒草、撿栗子,非常快活。他們的登山包側袋內插著搖曳的銀色芒花,滿目秋意。我也想這麼做,不過考慮到秋季花粉症,還是遠遠欣賞為好。儘管不執著於吃月餅,

但我仍惦記著八月十五夜,東山有美麗的圓月升起,並想象對面琵琶湖上的無際波光。

還喜歡《枕草子》中講中秋月的一段,惆悵又寂靜:“望著明亮的月亮,懷念遠方的人,回想過去的事,無論是煩惱的事,高興的事,有趣的事,都同現在的事情感覺到,這樣的時候是再也沒有了。”

蘇枕書專欄丨北白川畔

中秋之夜,東山升起美麗圓月

蘇枕書 客居京都 愛好養花種菜 著有《有鹿來》等作品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原題《月出於東山之上》,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除特別註明外,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拍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