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磁山:“炊具”最早的製造地

磁山:“炊具”最早的製造地

磁山遺址,位於磁山村東1公里處南洺河北岸的濱河臺地上,北距武安城區17公里,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1972年興修水利時發現,1976年以來經多次發掘,揭露面積約7000多平方米,發現有房基、灰坑及成批的糧食窖穴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文物5000餘件,還發現大量走獸、飛禽、魚蚌、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葉樸、碳化胡桃等動植物標本。經測定其年代最早達8000年以上。其中原始農業、飼養業和地下儲糧技術的發明,尤其農作物黍、粟和家雞遺骸的發現,堪稱遠古時期的震世絕響,在我國乃至世界文明程序中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磁山:“炊具”最早的製造地

陶器燒造也是磁山文化時期最主要、最興盛的手工業之一。磁山遺址出土的陶器多為生活用具,根據用途可分為炊具、盛儲器、汲水器等。炊具有直壁筒形陶盂、鳥頭形支腳;汲水器有束頸深腹罐、小口長頸壺;盛儲器有大口罐、深腹罐、圈足罐;飲食器有三足缽、大口碗、筒形杯;雜器有圌孔杯及缽、碗、豆之類。

磁山:“炊具”最早的製造地

陶質以夾砂陶居多,泥質陶次之;早期夾砂陶居多,泥質陶極少;晚期泥質陶趨向增加。器表常裝飾有篦點紋、剔剌紋、附加堆紋、編織紋等。其製作方法,還處在直接捏塑和泥條盤築手製階段。較先進的慢輪修整、模製或輪制尚未出現。陶器厚薄不勻,顏色雜亂,器形不規整。陶器燒製火候較高,經科學測試,夾砂陶約為880度,泥質陶為930度。多數火候不均,色澤不一,紅一片,黑一片,主色調以紅、紅褐和灰褐為主,夾砂陶中的陶盂、支架、繩紋罐常見紅褐或灰褐色,束頸剌剔紋常見紅色間黑斑或灰褐色;泥質陶多桔紅或桔黃色,也有少數為灰黑色,說明當時燒造技術還不太成熟。

磁山:“炊具”最早的製造地

陶器中數量最多,特徵最明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複合炊具陶盂和支架。支腳造型奇特,人們將其稱為“鳥頭形”。盂是一種多功能器具,既可作盛儲器,又可作飲食器,但絕大部分陶盂還是和支腳作為炊具配套使用,即下以三個平頂支腳將一個平底陶盂托起來,用來燒火做飯,其功能約相當於現在的鍋和灶。據有關專家研究發現,以鼎為主要炊具的古代諸文化,其前多數還經過了一個使用支腳的時期。磁山遺址出土的炊具陶盂和支腳,時代最早,可稱得上是現代活動型炊具鍋、灶的“始祖”。

磁山:“炊具”最早的製造地

往期推薦:

張海江:磁山文化探源

說家譜:分清6種始祖,確認蕭氏本根

曾預言蘇聯解體的神奇老頭分析出了美國2020年的崩潰命運

供稿:張海江|編輯:蕭建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