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有什麼歷史典故?六尺巷是怎麼形成的?

這是人們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詩句!它出自一首非常有意思、又很有教育意義的清代詩。誠然,人活一世短短几十年,何必執著於外界事物?退一步海闊天空,心底無私天地寬!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出自清朝“六尺巷”的一段歷史故事,也是一段歷史佳話,至今讓人們津津樂談、廣為傳頌。那麼六尺巷有何歷史典故?六尺巷又是怎麼形成的?一起來看看。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有什麼歷史典故?六尺巷是怎麼形成的?

一、“六尺巷”的典故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張英。張英是誰?大家或許不太熟悉,但他有一個更有名氣的兒子廣為人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著名宰相—張廷玉。

張英、張廷玉都是清朝的賢臣名相,被稱為“父子宰相”,史上評價很高。張英父子為官清廉,為清朝固國安邦、團結統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張英,安徽桐城人,文華殿大學士兼任禮部尚書,位高權重,是康熙的紅人,被康熙贊為“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 張廷玉,擔任過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歷經康雍乾3朝,是清朝唯一的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中國歷史上的“父子宰相”極為罕見,為後世稱頌的少之又少,像張英父子這樣位高權重、又受人愛戴的父子宰相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有什麼歷史典故?六尺巷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今天所講的六尺巷的故事,就發生在張英的老家-安徽桐城,那時張英在京城為官,張英的母親及其他家人都在安徽桐城老家生活。

康熙年間,有一次,在安徽桐城發生了一件宅基糾紛的案件。爭執的雙方,一方是名門望族的吳家,地方上的一大富戶,另一方就是官位顯赫的張家,也就是張英家。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吳家和張家一牆之隔,牆的南面是張家,牆的北面是吳家。吳家想翻蓋新房子,說一牆之隔的“牆”是他家的,而張家認為這牆是他家的,為此兩家為牆,爭執不下。

其實,對於這種宅基糾紛事件,有過農村生活經驗的人,想必都深有體會,真的很難處理的,因為祖上並沒有形成明確的契約文字,以明示權利的歸屬。

這樣,吳張兩家爭執不休,吳家認為自己很有錢,張家認為自己很有勢力,兩家互不相讓,誰也不服誰。後來,兩家就把官司打到了縣衙。

這下讓縣令為難了:吳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張家有個兒子在京城當宰相,這吳張兩家的深厚背景,他哪邊都得罪不起啊~

因此,縣令就從中調解,想讓雙方都各自退讓一步,但達不成和解。縣令當然也不敢輕易斷案,於是案子從此也就拖了下來,懸而未決。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有什麼歷史典故?六尺巷是怎麼形成的?

(六尺巷)

而張家人,為儘快結案,就千里飛書到京城,向時任宰相的張英求救,大概意思就是說吳家人想獨佔那一面牆,希望他能回來處理好這件事,為他們出一口惡氣。

張英收到信,一下就明白了這是宅基糾紛,雖然只是一牆之爭,但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睦鄰友好關係,畢竟大家進進出出,抬著不見低頭見,會十分尷尬的。

還有,對於這樣的宅基歸屬,一向難有定論,要解決好這樣的問題,只得另覓他法。張英沒用權勢壓制吳家,而是計上心來,大筆一揮,給家人回了這樣一首詩: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的回覆堪稱教科書級別,非常經典、有意思!詩的前兩句也是廣為傳頌,小時候在農村時,經常聽父親提及。而後兩句,很多偉人都曾提到過。

回頭看張英回覆家人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他意思就是說:不就是一牆之爭嗎?咱們讓給吳家三尺,又有什麼關係呢?萬里長城倒還在,但修建長城的秦始皇呢?當然,早灰飛煙滅了!

什麼你的我的?爭來爭去,到頭來一切都是浮雲,既然這樣,又何必斤斤計較呢?人活著爭來爭去,一閉眼還不是一了百了,一切煙消雲散。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有什麼歷史典故?六尺巷是怎麼形成的?

“千里家裡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體現了張英的大度與寬容,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實至名歸啊。而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又體現了張英類比的幽默、機智與有趣!

張家人讀罷張英的書信,明白了老爺子的意思,有所感悟,也覺羞愧。既然老爺子都發話了,那就按照老爺子的意思,大度向後讓出三尺吧。

吳家人見此情形,深受感動,也向後讓出了三尺。如此一來,吳張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六尺巷”。

張英用他的智慧與寬厚,解決了棘手的鄰里之爭,一時間傳為一段歷史佳話,流傳至今。

鈺姐認為,能有這樣的結果,一是張英懂人性,以退讓來解決問題;二是用寬厚之心待人,必得人之寬厚,這是雙向的,也是雙贏的。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有什麼歷史典故?六尺巷是怎麼形成的?

二、六尺巷: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如今,六尺巷已成為國家的3A級旅遊景區,桐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很多遊客常會到此遊覽一番,以感受六尺巷帶來我們的人生況味。

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的西南一隅,巷子不長僅100米,寬2米,由鵝卵石鋪就,青磚黛瓦,牆外兩旁植香樟,筆直而幽邃,古樸而厚重。

佇立於巷中,你會感受到歷史畫卷在默默流淌。康熙年間,牆的北面是吳家,牆的南面是張家,而如今,吳家張家均不見,唯見小巷樹森森!

六尺巷道的兩端立著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的確,六尺巷是一個新的文化載體,傳遞著中華民族謙和禮讓的傳統文化精髓。

六尺巷的景緻,除了東邊的巷口、禮讓牌,還有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閒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等,無一不向人們昭示著中華傳統優秀美德的思想光輝。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有什麼歷史典故?六尺巷是怎麼形成的?

三、“六尺巷”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如今,重溫六尺巷的歷史佳話,令我們不由得感受到了人性中寬厚的力量與優秀品德,這種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境界與和諧禮讓的精神上。

張英處理官民關係,對待民眾態度,解決利益之爭的方式,堪稱一個時代處理官民關係的優秀範本。鈺姐認為,這種處理方式同樣也適用於我們現代,值得我們學習。

有時,我們處理一件事時,不要總拘泥於事情的本身,而要超然於物外,用另外一種思維,另外一種態度,或另外一種巧妙去對待事物,那麼很多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後,六尺巷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人處世,大度做人,克己處事!人生短短几十載,何必爭來爭去,執著於外界事物呢?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六尺巷,雖只有六尺,卻可以作為一把人生的尺子,測量我們的修養境界。六尺巷,也值得我們去走一走,以修行正己,走出人生的天地之寬,走出人生的高天白雲。

大家怎麼認為呢?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侵則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