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有教無類”——孔子的教育主張

我國的教育可以說有著極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夏朝就有了教育。到了西周就有了學校。在京城和諸侯國的都城裡的學校叫國學,設在其他地方的學校叫鄉學。不過那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人民連吃穿的問題都不能解決,哪有可能去上學呢!所以實際上,上得起國學與鄉學的都是貴族子弟。那國學裡都是大貴族的子弟,因為他們往往住在京城或諸侯的都城裡。而鄉學則是一般的貴族子弟,學校就是貴族學校。也正因為這種情況,所以學校都是由官府來舉辦,歷史上稱為“學在官府”。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王室的力量已經很衰弱了,官府控制學校,也就越來越弱,一些有學問的人,自己就帶著弟子講學,這就開出現了私學,而且私學越來越發展。孔子就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興辦私學的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有教無類”——孔子的教育主張

孔子之所以偉大,就是他有明確的教育思想,他主張“有教無類”,就是說,只要願意學的人,不分身份類別,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

“有教無類”——孔子的教育主張

孔子的弟子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的國度,而且不論貴賤。有的是貴族子弟,有的卻是平民的子女。並非像國學、鄉學一樣一定都是有錢有勢的貴族子弟。可以說正是孔子第一個把由貴族壟斷文化教育普及給平民百姓,這在那個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中確實是很難得的。

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束脩”就是十條幹肉(十條為一束)。這話的意思是說,學生只要自己帶上十條幹肉的拜師禮來見他,他沒有不教的。正因為這樣,所以當時很多人都拜他為師,跟從他學習。據說,孔子是“賢人七十,弟子三千”。意思是他教過的學生多達三千人,而特別優秀賢能的有七十多人。在這眾多的弟子中,確實各個階層的人都有。像南宮敬叔、孟懿子就是魯國的貴族,而曾參、原憲卻非常貧窮。據記載,曾參在衛國時,衣服破爛不堪,面色十分憔悴,連手上都長滿了老繭。像經常陪伴著孔子周遊各國的子路,出身微賤,生性粗野,好逞勇鬥狠,孔子對他也沒有放棄,而是透過禮儀慢慢誘導他,使他改變了身上的毛病,成為了言行一致的君子。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生活很窮困,但是學習很勤奮。孔子讚揚他的堅定樂觀,說他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冉雍的父親是個地位低下的“賤人”,貧困異常, 家“無置錐之地”。對這種出身的人,孔子也仍然關心,他針對冉雍的心理狀況進行引導。在孔子的教育和鼓勵下,冉雍克服了自卑心理,終於成為孔子門下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

正因為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他對來自不同階層的弟子都是“誨人不倦”,使他們各有收穫,學有所成。

“有教無類”——孔子的教育主張

對於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和實踐,當時就有些一人很不理解。有人曾詢問孔子的弟子子貢說:“您的老師這麼做,收的弟子不也太雜了嗎?”

子貢對老師的做法是理解的,他理直氣壯地回答說:“這有什麼雜呢!君子對待四方求學的人就好像醫術高明的醫師對待病人一樣,怎麼可以拒絕要求治病的人呢?”

離現在已經25 00多年的孔子,能有如此明確的教育思想,確實非常可貴,這應該是我們教育史上的一筆重要財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