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30多項低碳技術!興隆湖畔誕生成都首個 “近零碳建築”

30多項低碳技術!興隆湖畔誕生成都首個 “近零碳建築”

30多項低碳技術!興隆湖畔誕生成都首個 “近零碳建築”

名詞解釋

“近零碳建築”指建築物透過適應氣候特徵和場地條件,透過被動式建築設計最大幅度降低建築對能源的需求,執行過程中全電化,不使用燃氣,建築排放的碳量處於較低水平。“近零碳建築”不僅利用各種手段減少自身產生的碳排放,還收集並再利用雨水、充分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最終達到“零廢水、零能耗、零廢棄物”的理想狀態。

在興隆湖畔的一個辦公區,有一個8000多平方米的屋頂花園,就像給這幢建築戴上了“防曬帽”,降低了大樓的城市熱島效應。不僅如此,大樓設定了採光天井,讓87%的功能房間能夠達到自然採光標準,白天不再需要開燈。位於樓頂的分散式光伏發電不僅可供照明,還可以供電動車充電……這就是日前已經啟用的成都首個“近零碳建築”——中建濱湖設計總部(中建低碳智慧示範辦公大樓)。

30多項低碳技術

減少碳排放約1027噸/年

據介紹,該大樓總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3。9萬平方米。專案由中建西南院總建築師劉藝牽頭各專業院打造,全過程BIM(建築資訊模型)設計。“我們認識到,低碳建築不僅只是先進裝置的使用,應該是貫穿於整個設計本身。這個專案共採用了30多項低碳建築技術,其中引領技術9項、示範技術24項。”該專案關鍵技術策劃實施團隊、中建西南院雙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淵向記者介紹。

資料顯示,透過低碳建築技術的採用,中建濱湖設計總部較成都市一般辦公樓年均能耗120千瓦時/平方米的標準,降低至40-80千瓦時/平方米,每年可以節省用電186萬度,約150萬元,年減少碳排放約1027噸。

8000多平方米屋頂花園

建築屋頂全覆蓋

來到中建濱湖設計總部,會看到每一棟樓的屋頂上都是屋頂花園。“8000多平方米的屋頂花園,做到了建築屋頂全覆蓋。這就好像給大樓戴上了一頂‘防曬帽’,降低了大樓的城市熱島效應。”袁淵說。除了屋頂有植物“防曬帽”,建築立面上還有“植物遮光簾”——精心栽種的本土植物油麻藤形成垂直綠化,給建築遮陽。

在辦公用電中,空調是一個耗能大戶。除了打造屋頂花園、垂直綠化,為大樓降溫,大樓的“外衣”——幕牆所採用的特殊材質玻璃,較普通中空玻璃節省35%的空調能耗。在窗戶設計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大樓採用的“氣象跟蹤技術自控天窗”,可以根據感應器聯動實現自動開啟,加上可開啟百葉,增大了自然通風面積。在設計中利用了CFD(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室外風環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風;還在區域性實驗“預冷通風技術”,透過機械風機在過渡季節進行預冷通風,進一步降低能耗。

在大樓的地下室設定了雨水收集池,用於植物灌溉和場地衝洗;同時,採用智慧灌溉系統,節約水資源。根據測算,每年可減少用水約1700噸。

865平方米光伏發電板

每年可產生10萬元收益

大樓裡,多種技術的疊加使用,大大降低了建築能耗,從而減少了執行過程中的能耗花費。

以用電為例,整個一二層的示範區域照明及電腦用電,以及地下室照明和充電,都來自大樓六層及七層的分散式光伏發電。“大樓分散式光伏板面積總共865平方米,裝機容量163千瓦,年發電量約12。9萬度;地下室設有的大型儲能機房,則相當於‘充電寶’。此外,機房中的運維繫統可實時監控發電量及用電量。對於直流充電樁,我們還計劃採用雙向直流充電樁,這樣的話,員工除了可向電動車充電外,還可向大樓儲電裝置反向充電。我們還在南側建築屋頂新增光伏板,擴大直流電使用面積。”袁淵表示。據測算,光是建築光伏發電一項,每年可產生10萬元收益。

以外,在設計時,對大空間採光問題進行了模擬分析,在最有利區域設定採光天井,使87%的功能房間達到自然採光標準,這樣就可以減少白天開燈;利用屋頂花園設定光導管,將自然光匯入室內,進一步減少了照明用電。與此同時,“工位照明DALI控制系統”的感應模組,可以感應區域人員活動情況,避免了辦公區空無一人卻燈火通明的情況出現。

中國建築節能協會副會長、中國城科會綠色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王清勤表示,該專案在近零能耗方面的試點示範,為同氣候區的辦公建築實現更高程度的綠色、健康和零碳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袁弘 文/圖

【來源:成都日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