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木蘭鎮,因紀念抗元民族英雄“蜀中花木蘭”韓娥而得名,東山客家民間俗稱:門坎坡。

位於成都北面的木蘭,住著

4

萬多勤勞、淳樸的客家原住民。依然堅持著鄉音無改的木蘭,雖不在東山客家五場之內,卻也是東山客家之重鎮,歷史文化,人文底蘊深厚。久負盛名的種子交流會——木蘭會,自清嘉慶二十四年(

1819

年),初名:文昌會,於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在木蘭鎮木蘭寺盛世舉行。木蘭會傳統民間習俗“寄窩”,為成都東山片區地方獨有之客家農耕特色民俗,享譽巴蜀。民國二十四年(

1935

年)木蘭鄉建置名稱“勇字保”,屬於華陽縣第九區隆興鎮管轄。民國二十八年(

1939

年)改勇字聯保為同興鄉。

1956

年,由同興鄉改名為木蘭鄉。

2001

年撤鄉建鎮,更名木蘭鎮,即今之木蘭。

―――――――――――――

在木蘭,有一個小地名叫天宮廟的地方,也是當年同興鄉管轄下十二甲中,第六甲清流甲(天宮廟),即今天的天宮村。

在這茫茫東山的天宮村中,這一片竹林村落裡,還隱藏著一座木蘭的歷史見證,一座清代的客家古建——張家祠堂。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祠堂,客家人精神信仰的中心。

尊祖穆宗,歷來是客家人的文化傳統,祠堂即是這項傳統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客家人,在千百年的遷移過程中,無論走到哪裡,祖先牌位與先祖筋骨,都會被帶至新到落業創基之地,並設定堂屋或是修建祠堂,兩三百年前,“湖廣填四川”的東山客家先祖們,亦是如此。

三百年前的明末清初,客家人來到了東山,開發了東山,各場鎮漸興,會館新建,各姓氏祠堂也在東山各村落中始建,木蘭天宮村的這座張家祠堂就是其中之一。

此前,我們探訪過石板灘雞公山的張家祠堂,然而據瞭解,這座祠堂與雞公山的張家,同出一支,同宗同源。這一回,讓我們一起詳細看看這座天宮廟的張家祠堂。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和成都東山大多的客家祠堂一樣,老祠堂從外面看,到處雜草眾生,殘簷斷壁,岌岌可危,盡顯一片荒涼景像。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但是,當你進入一探,裡面卻是別有洞天。

此座祠堂正屋為上下廳,兩進位制,一天井式客家祖屋建築結構,屬川西民居風格。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正廳天井兩則有幾個則天井廂房,其間都是過去中式老木製結構的窗花戶牖。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兩三百年前的精工細作,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保持原有之風彩;儘管當年的漆色盡皆退祛,依然展現著中國傳統建築的古典之美。

透過窗花上的花格,好似看到成都東山客家三百年的歷史縮影。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和大多數祠堂一樣,老祠堂們都經歷過那段紅色的崢崢歲月,只是留下的印記早已模糊。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但凡年長的老年人,應該都還記得當年村集體“吃伙食團”的那段歷史。

自建國後,東山各大家族的祠堂大多都改作村裡伙食團、學校、公社村委等等公用,這大概是六十年前的事了吧!

斑駁的老牆上,紅色的文字痕跡與傳統文化“回字紋”,依稀可見,可謂是時代的穿越,新舊的混搭,足以讓經歷者對撞出記憶的火光。

“取飯菜處”四個大字,確實很“打眼”,這裡應該就是當年伙食團的取飯菜處。

沒有排過隊、取過飯,永遠也體會不到當年的感受,這些歷史都是從長者們的“老龍門陣”中獲悉的。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撐拱,其上的浮雕紋路精緻清晰,祥雲蕃草昭示著老屋當年的豪華。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祠堂主體為木製結構,七架抬梁式古建。從石柱礎與木柱上的凹槽細節可以看出,這是當年木製門檻被鋸的印跡。沒想到當年的門檻竟然有近三塊泥磚的高度之高。從泥磚的新舊程度看,可以看出這應該是後來新砌的,兩三百年前建祠堂時,應該是架空的中堂大廳。

張家祠堂正廳神位。

從我們走訪過的祠堂來看,通常情況下,客家人的祠堂,大概分為兩種;家祠和祖祠。家祠從規格上講要小於祖祠,祖祠代表的是一支姓氏的宗祠,比如春秋兩祭的大型祭祀聚會才在祖祠,而家祠的規格遠不及宗祠,也就是一座院子,一房姓氏的族人共用的祭祀,大多是如;中元節和過年之時,祭祀所用。如果再小一點的話,就不能稱作祠堂了,再小的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堂屋,東山客家話音,稱作“湯哈”,家中祭拜所設。

而宗祠又可分為:總祠與分祠(又稱:支祠)。

從宗祠建造前後時間線來分,又可分為:新祠堂與老祠堂。

你比如說;姚渡鎮曾家寨子的曾氏,在民國時期,有上新寨、下新寨、老寨子與水浸壩曾家寨子等分祠,而作為一方大族的曾氏,又在原金堂縣府(今青白江區城廂鎮)設有總祠。

又如:石板灘鎮廖氏體用實蕃宗祠,其名下有四房子孫,每一房都有一座體用公名下支祠,義和洪福村大夫第萬谷公祠就是體用公分祠的其中之一。而體用實蕃宗祠又有新、老祠堂之分,石板灘五一村老河堰為最早落基地的老祠堂,石板灘解放村新河堰的實蕃祠,為廖氏體用公之新祠堂。當然,這裡的新老之分,也並非今日我們所理解的新舊之分,這些新老祠堂,無不都是兩三百年前移民填川時期所建。

與我們同行的張氏大梁公後裔榮良叔、明君哥、廣安叔介紹: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天宮廟的祠堂,即是雞公山張氏大梁公後世之孫所建,始建於清乾隆末年,屬清代早期建築。當年也是規格講究,飛簷走獸、雕樑畫棟的氣勢恢宏,其間天井廂房無數。

再補充一點:東山各姓氏的新祠堂往往要比老祠堂的規格更高,規模更大。先祖落基時,條件與經濟實力有限,大多為一天井的八合院土屋民居,伴隨著人口的增長,族產的增加,錢財方面的充裕,以及幾代族人財富的積累,子孫後世們所新建的祠堂往往更為豪華。這有點類似於現代的人,發家致富後,財富積累多了,喜歡買豪宅一般。呵呵!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老式的神龕,用於擺放先祖神牌所用,東山客家民間又俗稱:神桌。屬於中國傳統傢俱桌案中的翹頭案。

傳統鏤空雕刻與案前雕刻圖紋歷經百年,雖說金漆已風化敗色,但依然能看出清晰的輪廓,內容大多以中國傳統的“福祿壽喜”、“二十四孝圖”、“暗八仙”等祥瑞紋刻。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據張家人介紹:這張老神龕可是有故事的,有好幾次被賊人所盜未果。有一次,半夜三更小偷破牆而入,老神龕都被搬到河堰對面去了,幸而被族人們及時發現,大夥打著電筒從田間追回。

好生厲害的悍匪!

這儼然就是當年的“棒老二”嘛!

不過,正所謂:“魔高一盡,道高一丈!”自那次以後,張家人用水泥火磚修砌固牢,鑲嵌於磚混上的神龕再也不怕盜賊覬覦了!

我心想:“這些個龜孫子的盜賊,幸好神龕沒被他們幾爺子得逞,不然,張氏家族也好,還是我們東山客家也好,又是文化上的一重大損失。嘿嘿!”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客家傳統神榜,堂號:清河衍慶

上聯:世守千秋鑑

下聯:家傳百忍圖

眾所周知,堂號:清河堂,意為張氏的發源地,為中原的清河縣。

提到清河縣,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水滸傳》中的情節:“我乃打虎武松也,清河縣人士。”

到底這清河縣,是否就是名著中的那個清河縣?還請有知道的朋友,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相告: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民清時期的老連櫃,過去家家戶戶的客家老屋中基本都有,這些老式傢俱,大部分可是以前祖公祖婆們婚嫁時的嫁妝家當哦!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正廳大梁正中,一銅錢彩繪代替了傳統的八卦圖,東山客家比較少見。

真沒有想到,明清時期的傳統客家天井老屋,它就隱藏在我們身邊的這一片林盤裡,離我們這麼近,我們竟然不知。

天井屋簷下,正廳正對著的左右兩角,還分別有一片雕刻小花板,上面分別雕刻有“日”、“月”二字。

經我諮詢相關專業人士瞭解到,這是客家人在傳統中式建築方面的講究,是為托住瓦檔滴水所用,好讓雨水滴落進天井,不至於倒滴進屋簷下的街沿之上。這簡直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而且這種智慧還很神秘,就像民間傳說中的《魯班經》那般,神龍見首不見尾。

另一方面,這種小配飾也是客家先祖在建造時的風水學講究,正所謂“風管人丁,水管財”,天井院子要藏得住風,納得進水,才是客家人所認同的上好人居陽宅。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屋脊上,還能夠依稀看到以前古建築的影子。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天井沿壁上還保留著古時修建時的幾何紋路,儘管這些圖紋經歲月的侵蝕,大多已風化。

紋路樣式有點像漢磚紋路樣式,畢竟客家人也是中國古漢族民系的一支,很多都保留了古漢人的民居文化,尤如客家話還保留著許多古漢語發音一般。

堂祠格局保持了眾多客家老屋的風格樣式,正廳兩則是則天井小院。

從此望見,好似有人住居,讓我們一起上前一探。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走過廊道小巷,曲徑通幽的盡頭,別有洞天。

精緻的小天井,被打掃得乾乾淨淨的,簡單的綠植與屋簷下的老物件,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忽然間,給人一種文藝範濃濃的錯覺。我們的到來,驚動到了院子的主人張家阿嬸,熱情好客的阿嬸也從深院裡走出來,得知我們的來意,便天啟了客家民俗老物件的介紹模式。

驚奇的疑問,平淡的解答,讓在場的大家特別放鬆,轟笑聲在小天井裡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真可謂是:天下客家一家親啊!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先來看看,這是搞什麼用的?!

有沒有人知道?

估計在我們東山客家片區,還知道,並用過這件竹編工具的老年人,已經不多了。

今天,張家阿嬸可謂是給我們好生上了一課,說到盡興之時,把老祠堂的則廂房開啟,算給我們開了世。

走進這間塵封已久的雜物間,尤如進了客家民俗博物館。你看,你仔細看: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這件掛在牆上的,直徑2米左右的竹製平底籃,其形似“託蓋子”,編織做工很是精細,其名為:摸籃。

據張家阿嬸說,是篩油菜籽與五穀雜糧所用。對於這摸籃的使用場景,並且使用過的朋友們,也歡迎評論留言:反正我們確實從未見過。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雞公車常有,而老式雞公車不常有。

像這輛雞公車應該算得上是“老傢俱”了。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這麼大的“杵鍬”,有誰見到過?

我想,用這個在田間“打窩”,完全可以有效的預防椎間盤突出。哈哈!

牆上到處都是當年伙食團的遺蹟,“不吃生”紅色大字很醒目,加上那壁畫人物,與靠牆的花板床,有沒有感覺很穿越?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走出則廂房,經過剛才的小天井,又是一個更長更小的天井,全部為石頭鑿砌,精工細鑿沿壁,已滿是青苔,這是自來近兩百年前滄桑歲月的歷史“包漿”。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這就是張家阿嬸的天井和庭院。

每一位第一眼看到此番場景的人,無不驚歎:“哇!好漂亮的院壩!”

竹院風生,燕鶯和鳴,泥牆黛瓦之下,簷前樹,院中花……這才是東山客家人恬淡的世外桃源。

鮮花綠植佈置得恰到好處,老物件掛於屋簷下,民俗老桌几置於庭院中,這畫面,太美!

這是咪哥所向往的院子,所向往的中式田園生活。

此時此刻,也許真的就差一張竹椅、一把蒲扇和一杯茶啦!

新都木蘭天宮廟百家祠堂驚現巨大“農耕神器”99%的人都沒有看到過!

東山客家其實也有很多這樣的祠堂,每座祠堂,每個家族,都有各自的歷史、故事、名人、事蹟、家風家訓,祠堂不僅展現了東山客家每支姓氏家族的人文風貌,也體現了客家人那種志存高遠、艱苦耐勞、克勤克儉、耕讀傳家、不忘先祖的傳統,即便是在現代的今天,這種傳統,東山客家後世也還在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滄海桑田,時光輪轉。

從雞公山到天宮廟,總祠再到分祠,張家人,無論是族長,還是族人,他(她)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守護著祠堂老屋,守護著家族的歷史與榮譽,也守護著自己的家園。

俗話講:“有牆就有家!”

靜立在這竹林裡的一片青瓦泥牆,就是木蘭天宮廟張氏全族的家!

最後,我們祝願張家祠堂與張氏全族:

福祿琅嬛!壽喜永暉!

特別鳴謝:石板灘雞公山張氏族長張榮良,石板灘雞公山張氏理事張明君,木蘭天宮廟張氏族長張廣安,三位長輩們的熱情接待與詳細介紹。也感謝張家阿嬸的老物件捐贈。在此盡皆拜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