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魯迅無疑是改行非常成功的典型案例,他當年棄醫從文估計也沒有想到他的文學作品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以至於影響了幾代青年。當年上學魯迅的文章是每學期必學內容,也是考試必考內容,每個學生都能呼之欲出幾句魯迅先生的名句。

那麼魯迅敏銳察覺、哲學的思想和文化的前沿,都是源於哪裡呢?魯迅自言;自己之所以能夠創造出這些短篇小說其秘訣就是仰仗於在此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可以說這些是對他文學想象最大引領。

《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undefined

常言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來就能得心應手,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寫作業是一樣,首先是知道怎麼寫,其次是如何把它寫好,最後是能夠隨心所欲駕馭自己的作品。

周樹人用筆名魯迅,在新青年四卷五號上發表日記體短篇小說《狂人日記》之後,這個名字就被傳播開來。

五四時期,倡導文化革命的新文化同人一時間被魯迅的作品所感染,作為少數持有新觀念一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為能有像魯迅這樣敢於用筆當武器的人感到在欣喜和敬佩。魯迅也迅速成為文化圈的名人。

《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並不是誰都具備將自己的想法,以虛擬的故事的形式透過紙媒傳達給讀者的小說家的潛質。魯迅也是有一段自己的成長經歷,他1902年4月至1904年4月,在東京弘文學院研修語言,用時兩年。也是從這個時期,他就開始接觸外文讀物;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他在仙台學習醫學,用時一年半;1906年3月到1909年9月,他在東京從事文化運動,長達三年半之久,就是這段時間他閱讀大量的外國經典作品,為他後來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魯迅的《吶喊》、《朝花夕拾》,《故事新編》《野草集》等等,這麼多豐富犀利的作品,源於他對現實的敏銳捕捉,更源於他對以前知識的積累與吸收。

魯迅的《祝福》是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它與屠格涅夫的《葉爾古諾夫中尉的故事》表面上看沒有任何關係,但是二者講述的中心思想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生可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思考如何去療愈自己心理的創傷。祥林嫂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是真正救贖她的人只能是她自己,別人只是一個旁觀者僅是而已。

《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魯迅收集的十篇俄國小說裡有四篇是屠格涅夫的作品,可見他對屠格涅夫的喜好程度。不僅如此,魯迅還喜歡屠格涅夫的散文詩,從其藏書中獲悉,他還收有屠格涅夫50首散文詩的德國譯本。

周樹人曾說:我們當時很是佩服都介那夫,但不知為了什麼緣故,卻總是沒有翻譯他的小說,大約是因為欽佩的緣故,所以不太敢輕易出手。

周樹人對屠格涅夫的主動選擇和早期接受,對小說家魯迅的誕生和成熟是影響深遠的。在借鑑他人的作品上,魯迅再加上對故土國民文化心理獨有的見地,經過強化後的某種人性,成為自覺主動的新創造力,所以他的作品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廣泛地關注。

《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屠格涅夫

另外,在《社戲》中,華夏江南水鄉的少年們與《草場》中廣袤原野上出現的少年們,雖然經歷的命運完全不同,但結局都令人唏噓。

不光是結局,在小說的出場,也同樣是那青春洋溢的氣息撲面而來。果戈裡“以不可見之淚痕悲色,振其邦人。”的表達,一定令周樹人深有感觸,不然也不會在他的《社戲》尋到它的影子。

周樹人筆下誕生了中華大地上的“精神之戰士”,他是反抗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先驅人物,是新青年的啟蒙者,是當時東方國度獨特的吶喊。

《他山之石》若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章最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總能獲得比普通人更多的真知與卓見。魯迅透過對百來篇外國作品的閱讀,積累出創作能量不可小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讀魯迅先生讀過的書,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他山之石》是兩代學者,經過三十年多年的探尋,才理清困擾學界多年的難題,找出周樹人成為魯迅的原因,引述導讀的部分寫得很精彩,值得了解掌握。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必刪

作者:安逸喜歡讀書、寫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