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桓溫北伐功敗垂成,真是因為東晉朝廷在竭力拖後腿麼?

歷史上的桓溫,在發動第三次北伐時,已經是權傾東晉:

他弟弟桓豁,假節監荊州、揚州之義城及雍州之京兆諸軍事,並接替桓溫領南蠻校尉及荊州刺史。

他弟弟桓衝,監江州、荊州之江夏和隨郡、豫州之汝南西陽新蔡潁川三州六郡諸軍事、南中郎將、江州刺史、假節。

他弟弟桓秘,受任梁益二州征討軍事、假節,帶兵協討司馬勳。功成後任散騎常侍,徙中領軍。

他自己,是東晉的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

桓溫表面推辭了錄尚書事,但是遙領揚州牧,這個遙領是在姑孰,而桓溫大軍如要順流而下,到建康城下,是可以朝發夕至的。

桓溫北伐功敗垂成,真是因為東晉朝廷在竭力拖後腿麼?

到了桓溫正式北伐前夕:平北將軍郗愔以疾解職,又以桓溫領平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

另外從禮儀上:這位桓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已經更被加殊禮,假黃鉞,加羽葆鼓吹,位在諸侯王上。論桓溫此時之威勢,此前東漢之丞相曹操,曹魏之太傅司馬懿、大將軍司馬師,其實也不過如此。

桓溫北伐功敗垂成,真是因為東晉朝廷在竭力拖後腿麼?

那麼,東晉朝廷中樞,對桓溫的北伐究竟持什麼態度?

首先,東晉坐鎮荊州的大員,從王敦起,都並非荊州本地起家。王敦以揚州刺史之職,奉司馬睿之命,一路招降納叛,平定上游荊州與江州,他的成功恰恰意味著,東晉重臣的權威源自下游而上游。

晉元帝司馬睿要制約王敦,以司馬宗室為湘州刺史。晉明帝司馬紹平定王敦之亂後,更大換上游方鎮。

此後,坐鎮荊州的陶侃,自己就是幫王敦平定上游,衝鋒在前的大將,而且還有諸多地方實力派支援,但在東晉中樞的命令前,也不敢去對抗王敦。他此後在關鍵時刻支援中樞,平定蘇峻之亂,方才獲得巨大的權威和地位。

而庾氏因為蘇峻之亂,被從中樞排擠外鎮後,在荊州收拾地方實力派,可是無往而不利,然後等到在中樞有影響力的庾亮兄弟去世了,庾翼病逝,臨終前請求讓兒子庾爰之接掌荊州,但輔政的侍中何充卻推薦桓溫這個皇室駙馬,更是充分體現了東晉中樞的權威,和在中樞權勢對東晉各大家族興衰的重要性。

【(庾)翼臨終,表以後任委息爰之。於時論者並以諸庾世在西藩,人情所歸,宜依翼所請,以安物情。(何)充曰:「不然。荊楚國之西門,戶口百萬,北帶強胡,西鄰勁蜀,經略險阻,周旋萬里。得賢則中原可定,勢弱則社稷同憂,所謂陸抗存則吳存,抗亡則吳亡者,豈可以白麵年少猥當此任哉!」「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西夏之任,無出溫者。」】

當桓溫在荊州站穩腳跟後,西進攻滅成漢,收取巴蜀拜表轍行,東晉中樞沒采取任何阻擾行動,完全預設事實。要知道桓溫當時在荊州還遠不能一手遮天,把此地當做自家地盤。

此後桓溫兩次北伐,以荊州之力,一次飲馬灞上,打得前秦幾乎亡國,太子與皇弟喪命;一次耀武河洛,收復洛陽。東晉中樞同樣沒采取任何阻擾行動,同樣完全預設既成事實。

東晉中樞對桓溫意見的幾次違逆,都有各自名正言順的理由:

1、勸說桓溫息兵,是因為那次桓溫名義上要北伐,卻順流而下直到武昌。

2、派遣殷浩北伐,可恥地失敗了,但上下游並舉是兵家常理,算不上與桓溫爭功。

3、桓溫收復洛陽後建議遷都,並讓昔日南渡江左計程車民百姓一律北返。但卻並未自帶大軍常駐洛陽,而是主力南返荊州了,中原殘破,人丁稀少,兵力薄弱,前燕大軍兵臨黃河,如何能夠遷都?那不是給慕容氏兄弟送上一份大禮麼?

果然,河南的司、兗、青、豫各州,在桓溫回師不久後,就被前燕攻取,洛陽在沈勁僅率500士卒堅守一年後,同樣被前燕慕容恪攻克,而桓溫無力救援。

桓溫北伐功敗垂成,真是因為東晉朝廷在竭力拖後腿麼?

當桓溫北伐前燕,前燕大臣申胤認為,桓溫以權臣之身而北伐,東晉中樞必然有人阻礙,不欲令其成功,註定不可能得到舉國同心支援,註定因內外不合而失敗。(「晉室衰弱,溫專制其國,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故溫之得志,眾所不願也,必將乘阻以敗其事。」)

然而,桓溫在北伐前,連最觸犯世家大族利益的“土斷”都在東晉強勢推行了,彭城王司馬玄這樣的皇室宗親,因違禁藏匿流民五戶,被下廷尉問罪。

等到桓溫正式北伐時,在朝百官皆前往姑孰送行,竟令京師為之一空。試問還有何人敢在後方搗鬼?歸根結底,桓溫是輸在軍事戰術上,被慕容垂、慕容德兄弟這樣的黃金組合,日後後燕與南燕的兩位開國之君聯手擊敗。

至於燕國大臣的預言,本質就和他們在前燕滅亡後,十餘年如出一轍地預言燕國必將復興,終於等來了西燕慕容衝與後燕慕容垂一樣。然則,真有此等未卜先知的本事,又何必非要忍受亡國之辱?

桓溫在北伐失利後,為挽回面子,將罪責歸於在慕容德騎兵圍攻下,未能及時開通石門水道,以通漕運的豫州刺史袁真,本質還是因為袁真是此刻東晉唯一還有獨立兵權的將領。讓他做替罪羊然後除卻,是一舉兩得,豈知袁真據守淮南壽春叛亂,耗時兩年才將其平定。

桓溫如果能北伐成功,籍此威望,沒人能阻止他移鼎改朝,自家戰場上輸了,靠廢黜晉帝,誣陷宗王來增加威勢,卻又在改朝換代的最後一步患得患失,猶豫不決,竟被王坦之和謝安等無兵無勇計程車人所欺所制,卻也怪不得別人。

桓溫北伐功敗垂成,真是因為東晉朝廷在竭力拖後腿麼?

而後世劉裕,俘虜並斬殺南燕、後秦這兩個一州政權的胡人皇帝,和此前桓溫以荊州之力北伐長安,正面決戰打殘關中的前秦相比,和謝安謝玄叔侄在淝水之戰正面決打慘統一北方的前秦比,其實未必算得更加出色。

正因謝安謝玄早逝,東晉內亂,拖了這麼多年才殺進長安,黃金一代人才凋零,劉裕雖然做到桓溫生前未遂之志,取代了東晉建立新朝,卻終究守不住關中,可惜了……

(本文大部分觀點,為筆者好友【元年春王正月】原創撰文|授權【】整理釋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