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巴山夜雨之巴山楚水:巴國和楚國之間的積怨,只為他人做了衣裳!

巴山夜雨之巴山楚水:巴國和楚國之間的積怨,只為他人做了衣裳!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經吟道,“巴山楚水淒涼地”,似乎巴山和楚水是永遠分不開的一體。事實上,從歷史留給我們的種種證據表明,巴國和楚國的關係確實非同一般。比如說考古學家從巴國遺址中出土的楚式鬲就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楚人和巴人有著密切的交流。

楚國和巴國的關係可以用今天的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早在我國的三皇五帝時期,中原漢人就開始稱呼南方部族的人為南蠻。因此楚國,巴國等國在歷史學界還有一個專用的稱呼叫做南蠻聯盟。雖然同屬南蠻聯盟的成員,但是巴人是夏朝人的後裔,楚人是周人的後裔,兩者生在同一個南方,但是思想卻完全不一樣。這就造成了兩國時戰時和的關係。

前文我們講到,楚文王就是死於巴軍和楚軍因文化不同造成的衝突。因為這個原因,巴國與楚國結下了不解的死結。自此之後,楚國和巴國之間就開始不停地發生戰爭。當然了,楚文王的死只是造成巴楚爭端的導火索,兩國互斗的根源實際上在於兩國的不斷擴張。兩國雖然會出於共同利益,偶爾會握手言和,但是一旦有機會還是會亮出招子來。那麼,既然楚國和巴國有這樣深的仇怨,為什麼楚王們不徹底滅掉巴國呢?其實還是因為條件不夠。

巴山夜雨之巴山楚水:巴國和楚國之間的積怨,只為他人做了衣裳!

第一,楚國不屑於滅巴。和巴國相比,楚國身處南方,在農業生產上還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尤其是糧食生產上,在南方絕對稱得上位居前列。這導致其對南方的其他小國都是以吞為主,而不是武力鎮壓。更何況,楚國的目標是逐鹿中原,對一個南方小國下重手,有點背離自己的大政方針。

第二,楚國不敢滅巴。巴國雖然是小國,但是也有自己的軍事實力。《華陽國志》曾經這樣稱讚巴國的軍隊十分勇銳,可見巴國的軍隊戰鬥力還是不能小看的。當然楚國要想滅了巴國也不是不可能,關鍵是要學會山地作戰的方法。不幸的是,至今軍隊在山地運送物資也是一大難題。真的要滅巴國,要麼讓巴國人自己修道,張開大門迎接;要麼就狠狠心,採用圍剿戰術,然後放火燒山。不過,這樣的戰鬥成本太大了,楚王們只是想要一個聽話的附屬國罷了,而不是一座死國。

第三,楚國不能滅巴。雖然巴國和楚國之間有積怨,但是兩國的經濟文化聯絡卻息息相關。春秋戰國交替之際,巴國國力日盛,搶奪了巫咸國的鹽泉,導致巫咸國逐漸滅亡。之後巴國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相當大的鹽商國,楚人甚至帶頭向巴國商人買食鹽,因此食鹽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鹽巴。不要小看小小食鹽,就是因為它,楚國才不能完全滅掉巴國。再加上,楚國和巴國的文化聯絡也很密切,楚國文學家宋玉曾經說過這樣一個成語叫下里巴人。這個詞其實不是辱罵巴人粗俗,而是說巴國的民間文化通俗耐聽,很受楚國大眾歡迎。對於一個和自己經濟文化這麼密切的國家,如果能夠兵不血刃就吞併了它,取其財富民,那是再好不過了。

巴山夜雨之巴山楚水:巴國和楚國之間的積怨,只為他人做了衣裳!

有了上述三條原因,歷代楚王們對巴國採取的軍事行動,多半是以弱化巴國為目標。只要巴國不做的太過分,楚王們不會大動肝火,動用重兵。然而,巴國的死刑並沒有因為楚國的忍讓而逐漸強大,相反它開始逐漸衰落。這一切離不開楚國曆代國君的努力。

隨著楚國的國力逐漸大增,後來的楚王們對巴國的態度也不再友好了。楚莊王偽裝成昏君,吸引巴國等國進攻,欲擒故縱。楚惠王成功大敗巴國人,一血祖先恥辱。楚肅王即位時期,巴國和蜀國攻打楚國,使楚國進入到了防禦階段。到了楚宣王和楚威王父子統治時期,楚國奉行開拓巴蜀的戰略方針,意圖徹底打敗巴國。終於到了公元前377年,楚國奪走了巴國的食鹽資源,巴國因此逐漸走向了衰落,直到徹底後來被秦國所滅。

然而,楚國並不是勝利者。它並沒有真的得到巴國,而是眼睜睜地看著巴國成為了秦惠文王的囊中之物,後來更是因為秦軍攻下郢都而一蹶不振,不過這都是後話了。秦國為什麼能滅掉巴國呢?它佔據巴國有什麼作用呢?這個問題我們要留到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章來講。在下一章,我們要講一講巴國和庸國之間的爭鬥以及秦國的一位大臣庸芮的故事,希望大家不要錯過我們本系列的下一章《巴山夜雨之庸氏傳奇》。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