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做人當然也要風趣活潑,但也要莊重守禮,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1

自信的人

做人當然也要風趣活潑,但也要莊重守禮,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麥穗先生最近有些小煩惱。

之所以煩惱,是因為最近他覺得有人不太尊重自己,老是打斷自己,或者是被插話,被非議。

他也進行了自我的反省,認識到在很多情況下,其實是自己說話有時也過於隨意,隨便地接話,隨便地搭腔,其實這樣也給了他人以隨意的機會。所以,自己得到這樣的結果,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在自己。

那麼,究竟如何守好自己的格,讓他人也學會尊重自己呢?

孔子說:

君子不重則不威。

君子如果自己不莊重、穩重、鄭重,就會沒有威儀,別人也就容易輕慢你。

所以西漢揚雄提出“四重”的概念:

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指人要在言談、舉止、容飾、愛好等方面,全面地做好個人修養,才能有德行,有法度,有威儀,有好的名聲。

而與之相對的就是“四輕”,也就是:

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

言語、行為、形貌、興趣輕佻浮躁,不夠莊重,就會招致憂患和折辱。

麥穗先生想了想,這方面還是要不斷長養自己,做事還是要以莊重、中庸為尺度,否則像這樣的事情,以後恐怕還會發生。

2

北宮文子

做人當然也要風趣活潑,但也要莊重守禮,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左傳》中,也曾有這麼一個威儀的故事。

衛襄公在楚國的時候,北宮文子見到楚令尹圍的儀表,便對衛襄公說,

令尹的言行像國君,將要有別的想法。雖然能實現這種想法,但是不能善終。《詩》說:“什麼都有個開頭,可是很少能有好的結束。”善終實在很難,令尹恐怕要不能免於禍難。

衛襄公說:

你怎麼知道?

北宮文子回答說:

《詩》說:“恭敬而慎重地使用威儀,因為它是百姓的準則。”令尹沒有威儀,百姓就沒有準則。百姓所不會效法的人,而在百姓之上,就不能善終。

衛襄公說:

好啊!什麼叫威儀?

北宮文子回答說,

有威嚴而使人能害怕叫做威,有儀表而使人能仿效叫做儀。

他進一步指出,國君有國君的威儀,他的臣子敬畏而愛戴他,把他作為準則而仿效他,所以能保有他的國家,名聲嘉美,傳於子孫後代。臣子有臣子的威儀,他的下屬畏懼而愛護他,所以能保住他的官職,保護家族,使家庭和睦以此類推,上下相因,因此上下能夠互相鞏固。

《衛詩》說“威儀安詳,好處不能計量”,這是說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都有威儀。《周詩》說,“朋友之間互相輔助,所用的就是威儀”,這是說朋友之道一定要用威儀來互相教導。

所以北宮文子得出結論,

君子在官位上可使人怕他,施捨可使人愛他,進退可以作為法度,應付得體,容貌舉止可以值得觀賞,做事情可以讓人學習,德行可以作為仿效,聲音氣度可以使人高興,舉動有修養,說話有條理,用這些來對待下面的人,這就叫做有威儀。

對我們來說,有威儀才能自重,也才能為人所重,只有為人所重,自己說的話,才會有分量,自己做人做事,也才不會隨便、苟且。從古至今,禮和義,仁與威,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3

天子之尊貴

做人當然也要風趣活潑,但也要莊重守禮,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漢朝時候,也同樣發生過這麼一件事。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跟隨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大將們,多是武夫,不懂文化,也不太懂禮儀。他們在朝堂上喝酒爭功,醉了就大喊大叫,甚至拔劍亂砍殿柱,鬧得朝廷烏煙瘴氣。劉邦看了也很不滿。

叔孫通猜到了劉邦的心思,便上書國家應制定一套禮儀制度,以規範社稷倫常,得到高祖的准許,從此,大臣們上朝都嚴格遵循禮儀,如有越軌,則被懲治。從此,人人心中畏懼,都遵守禮節,朝中氣象大為改觀。

劉邦看到和諧和秩序,不僅慨嘆道,

直到今日,我才知道天子的尊貴啊!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人沒有了解這些道理,沒有踐行出這些做人的標準,實在難以真正體會到做人的可貴。

做人當然也要風趣活潑,但也要莊重守禮,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君子知道其中的區別,也應該通曉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