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姜維為蜀國而死,史學家為何說他不忠不孝、不節不義、無智無勇

公元263年,魏國權臣司馬昭派遣三路大軍,分別由鍾會、鄧艾、諸葛緒帶領,氣勢洶洶從關中南下,直撲漢中和益州,試圖一舉殲滅蜀國。在沓中屯田的蜀國大將姜維聞訊,立即帶兵星夜兼程,繞過魏軍圍追堵截,搶先一步佔據了通往益州的咽喉要道劍閣。

姜維為蜀國而死,史學家為何說他不忠不孝、不節不義、無智無勇

劍閣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姜維又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宿將,在他防守之下,劍閣固若金湯,鍾會頓兵于堅城之下,一籌莫展。如果戰事曠日持久拖延下去,魏軍的後勤糧秣供應會產生極大問題,魏國此次伐蜀之戰之戰,恐怕只得以虎頭蛇尾無結果而終。

姜維為蜀國而死,史學家為何說他不忠不孝、不節不義、無智無勇

關鍵時刻,魏國名將鄧艾,使出明修棧道和暗渡陳倉之計,他讓鍾會佯攻劍閣,拖住姜維主力,自己帶領一支精銳部隊,偃旗息鼓,一頭扎進了莽莽群山之中。原來,鄧艾獲知山中有一條山路:陰平道,雖然險峻難行,長達七百里,但卻可以繞過姜維的堅固防線,直接通往成都平原。

姜維為蜀國而死,史學家為何說他不忠不孝、不節不義、無智無勇

鄧艾的計謀成為魏國此次伐蜀之戰轉折點。最終鄧艾歷盡艱辛,穿越坎坷艱險,突然出現在成都城下。劉禪措手不及,蜀國軍心大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帶兵前去堵截,結果全軍覆沒。劉禪眼看大勢已去,姜維的部隊又遠水不解近渴,萬般無奈之下只得投降。蜀國至此滅亡。正在劍閣奮戰的姜維得知訊息,不由得悲憤交加。但經過一番斟酌之後,姜維卻作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帶領部隊全軍投降鍾會。姜維是三國赫赫有名的軍神式人物,他的投降讓鍾會喜出望外。

姜維為蜀國而死,史學家為何說他不忠不孝、不節不義、無智無勇

然而鍾會沒有料到的是,這一切只是姜維的一個詐降計。姜維對蜀國的忠誠絲毫沒有改變,他投降鍾會之後,極力勸說鍾會,讓他擁兵自重割據稱王,利用蜀地的自然屏障和姜維的全力支援,在此開國稱帝。姜維的目的很明確,策反鍾會,導致魏國內亂髮生內戰,他則可以抓住時機,恢復蜀漢江山。

姜維為蜀國而死,史學家為何說他不忠不孝、不節不義、無智無勇

不幸的是,姜維的計劃最終功虧一簣。鍾會野心勃勃圖謀造反,但卻遭到魏國將士的強烈反對。一場混戰之後,鍾會和姜維都死在亂軍之中,姜維也為蜀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令人不解的是,晉朝史學家孫盛在《漢晉春秋》中,卻對姜維做出如下評價:“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縱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認為姜維是不忠不孝、不節不義、無智無勇之人,簡直一無是處。

姜維為蜀國而死,史學家為何說他不忠不孝、不節不義、無智無勇

原來,孫盛是基於立場和出發點不同而得出的這種結論。因為姜維最初是魏國天水郡的中郎參軍,屬於魏國臣子。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姜維投降蜀國,可謂不忠。他自己投降,卻把母親留在魏國無人奉養,可謂不孝。姜維是魏國舊臣,卻帶著蜀軍九伐中原攻打故國,是沒有氣節。蜀國滅亡後,他身為大將沒有殉國,是不義。蜀國國力弱小,民力疲憊,姜維卻連年用兵挑戰強大的魏國,大敵當前卻導致魏國大軍突破防線攻佔蜀國,是無智又無勇。孫盛是魏國驃騎將軍孫資的玄孫,又是晉朝馮翊太守孫楚之孫,因此個人感情上自然傾向於魏晉一方,因此站在他的角度上自然對姜維沒什麼好感,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歷史的多面性和複雜性由此可見一斑。參考資料:《三國志》《漢晉春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