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背水一戰古戰場在哪裡?不懂古今地理地貌,你永遠找不到

背水一戰之迷:古戰場到底發生在那裡?答案:井陘口。井陘口古人冠名,專指綿蔓河出口的地方,秦皇驛道貫通後又指井陘關,即土門關。

井陘古驛道平望村,見證了大自然的滄海桑田,更見證了雙方主帥的鬥智鬥勇,排兵佈陣,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你聽!將軍嶺點將臺,抱犢寨戰鼓擂鳴,咚咚作響威震天際。你看!土門關,亮子嶺戰馬嘶鳴,英雄豪傑血戰沙場軍威雄壯。這裡就是雙方將士怒目對罵的古營寨,又是雙方廝殺背水一戰的古戰場。

平望村見證了綿蔓河在這裡由東入太平河,後改道往北匯冶河流入滹沱河的歷史開端,更見證了古老的曼萌城被滔滔洪水淹滅在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

人們會問?平望下面的威州城在那裡呢?山川地貌告訴大家,在平望的腳下,被高高的山丘湮埋,這裡還是沼澤,丘嶺,威州城是綿蔓河改道後河水衝涮,河底逐漸低下經過千百年後新建起的城鎮。同樣上安村和下安村邊的溝溝壑壑都是洪水衝過的遺蹟,和歷史見證。

淹滅了兩千多年的趙國營寨蔓萌城有了它清清楚楚的結局,是公元前69年的那場大洪水,把蔓萌城沖走,讓蔓萌城變成了一條巨龍騰飛,堆積沙礫從井陘口到欒城的崗頭村,蜿蜒百多華里的臥龍崗,座落多少崗頭,振頭,臺頭等村莊,這條臥龍崗,進一步證明古太平河是歷史上的一條大河,跳出太行山來到華北平原注入大陸澤鉅麓。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由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此戰,韓信奇正並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最終以少勝多,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光輝的篇章,是我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韓信和張耳率領三萬漢軍在井陘綿蔓河畔背水設陣,擊敗趙王歇和陳餘統率的二十萬趙軍,趙王歇被擒,陳餘被斬,趙國滅亡。那麼,當年背水一戰的古戰場在哪裡?現見諸文字的說法有四處;微水、威州、天長鎮(原井陘城)、鹿泉(獲鹿)土門。

翻開歷史看古今地理地貌,[綿蔓河源遠流長 井陘關歷盡滄桑綿蔓河,井陘的母親河。她,源遠流長。據清·雍正《井陘縣誌》、民國《井陘縣誌料》等有關文字記載:綿蔓河源出山西壽陽縣,初名太平河;至平定縣後稱桃河,於娘子關東五里入井陘境,更名為綿蔓河。井陘釋出2016-09-19 · 中共井陘縣委宣傳部官方賬號]。

井陘縣誌告訴我們綿蔓河初名太平河。古人冠井陘口在上安村與下安村中間山脊為井陘口,上游井陘境內是初名太平河,井陘口下游鹿泉境內這裡記載為太平河的源頭。史料充分證明,這上下兩河就是一條河。

看古地質遺蹟,請你到白鹿泉和井陘平望,再到鹿泉區井陘交界上安村下安村,那裡是山脊,也是井陘口,但那裡黃土堆積,沙丘縱橫象黃土高原一樣,你就會驚呀的想到。啊!這裡是古河道,上游綿蔓河過去從這裡經過,這裡就是綿蔓河的主河道井陘口,過去曾經從這裡經過匯入太平河。這裡又是古代背水之戰的古戰場,可以想象綿蔓河水當時有多大。

下安村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據考察,在隋唐建村,原名“下岸”,同一條河,河的上游叫上岸(也就是現在的上安),河的下游就叫下岸,現叫下安,推測當時綠柳成蔭,柳樹眾多的緣故吧。從這裡可以看出兩村同條河就是綿蔓河,一村上岸,一村下岸。

背水一戰的古戰場在太平河(綿蔓河)北岸。地理位置:東西走向上安村西,東至土門關刀刃山約十華里。南北走向,西邊上安村西至威州舊城六華里。這一帶最平坦。東邊刀刃山至抱犢寨六華里。舊威州城東西走向至抱犢寨六華里。

太平河(綿蔓河)北岸上安村下安村北山為將軍嶺點將台山,後邊也就是點將臺南坡下邊是白鹿泉泉眼,八十年代先生在白鹿泉十年,曾有興登上點將臺,曾留詩一首。憾古:兵仙落草碑千古,雙門緊鎖白鹿途。伸手背弓飛箭處,九里悲歌神水怒。一九八八年春題。

點將台山,東南為刀刃山,西北為蓮花山,正北為抱犢寨。背水一戰的古戰場就發生在大慨六十多平方華里內。韓信背水一戰小說描述,離井陘口三十里地方,韓信下令停軍駐營,以準備明日的戰鬥。

在漢軍的營寨和趙軍的營寨之間,有一條水流湍急的小河,名為綿蔓水(今井陘縣綿河),正好成為了雙方天然的外壕,這條外壕確保了雙方都無法偷襲對方,只能堂堂正正的決戰,這正是陳餘所希望的:我不偷襲你,你也別想偷襲我,咱們憑實力說話!於是,第二日凌晨,韓信召集了所有裨將來到漢營外一座小山丘上,觀察敵情,只見夜色中,趙軍堅固的營壘(今井陘縣威州鎮威州古城遺址,古稱蔓萌城,也是戰國時中山國防備趙國的要塞)擋在井陘路東口上,正前為水,三面環山,嶽峙淵渟,甚是雄偉,當下便問諸將道:“諸公看趙軍之結營如何?可有漏洞?”

韓信笑完,轉頭將大將高邑叫過來,道:“我給你兩千輕騎,你帶著他們立即出發,從小路繞到趙營後面的山上去,(指從刀刃山往北六華里抱犢寨下)藉助山林隱蔽起來,密切關注趙營動靜,等到趙營空虛,就迅速衝進趙營,拔掉趙旗,換成我們漢軍的紅旗,知道麼?”當時描述綿蔓河是小河,水流湍急,證明當時的河道很窄水流急湍。綿蔓河出井陘口匯入太平河東西走向也完全驗證了背水一戰的古戰場在綿蔓河北岸的合理性。秦皇古驛道也充分證明背水一戰古戰場有北線,當時還沒有南線的歷史是實。

井陘 境內秦皇古驛道、由 石家莊 西的土門關進入,分北線,南線,也就是綿蔓河改道前走北線,由北平望過青石嶺、石頭橋村、 天長 鎮、轉乏驢嶺、地都村到娘子關。井陘口往東的古驛道第一站就是九里山太平河邊的綿蔓城,再往東經嶽村,安舍、趙陵鋪,到東垣古城。

古驛道環繞太平河(綿蔓河)經過清晰的路線圖,證實了秦皇古驛道是綿蔓河改河道後走南線由東 天門 經微水、天長 鎮、轉小龍窩村、核桃村到固關。也充分證明了是背水一戰之後一直到西漢未年才改南線的歷史真相。

洪水氾濫,方口崩潰,河水改道,山川換貌,地理變遷,綿蔓河,蔓萌城,背水一戰古戰場,在洶湧洪流,滔滔河水中,淹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作者:音書法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