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在生物學史上,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絕對是影響最深遠的理論之一,這一理論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觀念,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深入人心。百餘年過去之後,科學家們也對於當初的基本進化論提出了不少不同的意見,比如動物究竟是不是隻靠競爭來進化,是不是隻向著好的方面改變?

當然,進化論的基本框架還是沒有改變的,就拿我們人類來說,最初和其他的許多靈長類擁有同一個祖先,但是在之後的漫長時間中逐漸開始了直立行走並且發展出了更加發達的大腦,最終成為了現在的人類。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在人類成為了“人類”之後,我們和動物的差別可以說是越來越大了。這樣的差別不光是在生理上,還有社會構成、生活方式也大不一樣。我們學會了使用工具、改造自然,也開始有了家庭和分工。在形成了基本的社會之後,人類慢慢產生了“道德”,而道德又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則,一部分最終演變成了法律。

動物始終沒有發展到道德和法律這一步,一切都還是依靠著最原始的本能在行動。數千年來,人類和動物之間的差別也越來越大,這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大草原上的家庭

人類是一種哺乳動物,而總體來說,哺乳動物也是眾多動物中更加聰慧的存在,只有極少數的鳥類、爬行類能夠達到哺乳類的智慧高度。哺乳動物的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其中一些是獨居,只有到了繁殖季節才會尋找同類交配,幼崽在長大之後也會離開母親自己生活。

比如我們熟悉的“百獸之王”老虎就是如此,每一隻成年老虎都有自己的地盤,即使是同類闖入也會受到無情的攻擊,所以我們才會說“一山不容二虎”。除了老虎之外,很多猛獸都是過著這樣的獨居生活,尤其是貓科動物。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但貓科動物中也有“例外”,比如非洲草原上的霸主——獅子。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獅子王》,這部經典動畫片就講述了發生在獅群中的故事。儘管這個故事中充滿了人類感情的加工,但至少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獅群確實是由獅王和母獅、小獅子組成的。

那麼,這些大草原上的“王者”家庭,究竟是怎樣生活的?真實的獅群究竟是什麼樣子?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大草原上的獅群,和這些猛獸家庭兩個不同性別之間的複雜關係。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獅群的規則

人類的社會中有一條道德準則,那就是近親之間不能夠結婚,也不能夠生兒育女。儘管歷史上也有過一些意外,但總體來說還是遵循了這個規則。這種道德其實最早也是出自我們的本能,因為近親之間的結合很有可能讓後代的基因出現缺陷,遺傳疾病出現的機率也會大大增加。

既然人類社會的這一準則是由本能演化而來,那麼動物群體中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呢?當然是有的,尤其是那些群居動物,就更加註意這一點了,獅群也是如此,只不過沒有“道德”這種束縛的獅群會更加“簡單粗暴”。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在一個典型的獅群中,將由一頭雄獅擔任“獅王”,其實就是這個獅群的“種公”,只有它才有和母獅的交配權,當然這個位置本身也是在和其他雄獅的流血鬥爭中得來的。在獲得這個位置之後,獅王將不必進行狩獵來養活自己,但它需要在獅群受到威脅的時候挺身而出,還要負責打敗其他的“挑戰者”,否則就會失去自己的地位,而它和母獅的孩子也會被新的獅王殺死。

那麼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獅王如何保證自己的孩子不會和母親、姊妹交配呢?要知道動物一旦到了發情期,是並不會有任何的“規則”束縛的,其中自然也包括近親交配。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獅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顯得有些殘忍,那就是將年輕的雄獅趕走。這時候的獅王可不會管什麼“父子情誼”,而是將年輕的獅子當作是競爭對手,離自己當然是越遠越好。至於這些年輕的雄獅離開獅群之後的命運,那就不在這個獅群考慮的範圍內了。

或許在人類的眼光看來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但自然界的規則就是如此,大草原上沒有弱者生活的餘地。我們知道獅子一般都是群體進行狩獵,這些被趕走的年輕雄獅難道就只能夠活活餓死嗎?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流浪者”們的生存之道

排除競爭者固然是動物的本能,但努力活下去也是動物的本能。這些年輕的雄獅在離開獅群之後也會自發結成一個群體共同狩獵,組成一個臨時的聯盟,直到自己變得足夠強大為止。這些年輕的雄獅的捕獵技巧往往並不嫻熟,配合也沒有雌性的獅子那麼默契,但是比起自己單打獨鬥,在大草原上的存活機率要大多了。

像是獅子這樣的生物並不是因為強大就可以隨隨便便獲得食物的,它們需要非常努力和充分的技巧才能夠捕捉到獵物,一旦“偷懶”,迎接它們的就是飢餓和死亡,捕食者的數量總是要比被捕食者少,這是大自然不變的規則。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除了這些年輕的雄獅的雄獅之外,這種獅群裡還會有年老的雄獅。它們大多是被拉下了“王座”的前任獅王,在位置被更強大的“年輕人”奪走之後,它們自然也失去了在獅群中繼續待下去的資格,於是只好和這些年輕的雄獅“相依為命”。

而那些年輕雄獅在活下來並變得更加強壯之後,也會去挑戰獅王,完成大草原上的生命迴圈。那麼,這些離家流浪的年輕獅子在回到獅群之後,會不會還認得自己的母親?如果不認識的話,那豈不是“避免近親繁殖”的準則就會失效?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獅群的社交關係

我們不用擔心這樣的問題。獅子在發情期“六親不認”是事實,但獅子的發情期其實只佔一年中的很小一部分,在其他的時候還是很“理智”的。而且,即使是在外流浪多年的雄獅也記得母親。和人類不同,獅子等貓科動物“認識”其他的同類並不是靠著相貌,而是靠著氣味。

就算是多年之後外表有了轉變,動物的氣味也是不會變的。小獅子在有了基本的生存能力之後才會離開獅群,自然也不至於忘記自己的母親,它們之間依然有著血緣和情感的聯結。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只不過這樣的機會並不多。在草原上的旱季和雨季交替時,不管是食草動物還是食肉動物都要為了水源和食物進行遷徙,那些本就不在一起的群體就算是活了下來,也都各自“散落在天涯”了,很難有重逢的機會。

從另一層面上來說,這也是獅群維持自己優秀基因的方法,如果沒有這種“別離” ,其實也並不是一件好事,只有最嚴酷的環境才能夠生養出最強大的獵手,這就是無情的大自然。曾經的人類也過著類似的日子,只不過我們已經足夠強大和團結,能夠跳出這個“怪圈”了。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自然界中其他的群居動物

那麼,其他的群居動物也都和獅群一樣嗎?其實並不是的。比如我們拿犬科的捕食者狼來說,它們的群體就顯得“和諧”很多,一般都是固定配偶的“一夫一妻制”,而頭狼可以是公狼也可以是母狼,起到保護和管理這個狼群的作用。

狼群在到達一定規模之後,會有“分家”的現象,一些年輕的狼會離開原本的群體,和自己的兒女、兄弟姊妹組成新的狼群,或者是和其他的流浪者產生新的“邂逅”。而那些群居的鳥兒們大多也是固定配偶制,因為它們的育兒是需要夫妻配合才能夠完成。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由此可見,不管是獨居、群居,固定伴侶或者需要爭奪交配權,都是根據動物自身不同的習性決定的,它們會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也是進化論的一種體現。

大自然儘管非常殘酷,但也給動物們提供了一個自由生存的空間,地球才能夠像如今這樣多姿多彩。我們在發展的同時,也不要忘記給這些動物提供自由生存的足夠空間,它們和我們一樣是大自然的一員,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權利。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結語

我們在觀察動物的生活的時候,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用我們自己的道德準則去衡量動物的行為,這顯然並不合適。先不說動物是不是有能夠分辨所謂“善惡”的能力,它們的習性、生活方式也和我們大不一樣,自然也有不同的行事方式。

我們在研究、保護動物的時候,也要根據這些物種本身的特點來保護,不能夠單純看人類的喜好和行事方式,這顯然是一種人類的“沙文主義”。只有充分尊重自然,才能夠更好地保護自然,這是我們在近百年的發展中領悟到的智慧。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儘管獅子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捕食者之一,但它們同樣也會受到人類的威脅。不光是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讓它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社會中還有不少以獵殺獅子為樂的人。

我們的社會已經可以給我們提供足夠的食物和生活資料,早已經不是那個不打獵就沒有飯吃的年代,我們應該收起對於野生動物的“優越感”,明白自己在本質上和它們是平等的,才能夠保護我們生活的星球,保護人類自己的唯一家園。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看到更多美麗、強大的獅子在大草原上自由地奔跑。

獅子發情期六親不認,若流浪雄獅長大回獅群,還能認出母親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