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白起坑殺40萬趙卒,獲利最大的並非秦國,背後有一隻黑手暗中催動

在秦兼併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過程中,長平之戰一直都被史學界認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白起坑殺40萬趙卒,獲利最大的並非秦國,背後有一隻黑手暗中催動

在這場戰爭中,秦國以六十萬兵力對陣趙國四十萬兵力,結果趙國全軍覆沒,秦軍傷亡二十餘萬,《通典》記載道“長平之戰,血流漂滷”,戰爭的殘酷程度達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從戰爭傷亡情況來看,這場戰爭無疑是秦國取得了勝利。

然而,四十多年前在我國山西省境內出土了兩個銅戈,這兩個銅戈的發現使得長平之戰的真相浮出了水面,“秦是長平之戰勝利者”的論斷受到了衝擊。

早在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就對趙國的軍隊進行了改革,史書描述為“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為了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趙武靈王下令趙國計程車兵要身穿短窄的狄戎之衣,並在作戰方法上要求全軍學習騎射,趙國由此完成了從步兵到騎兵的轉變,實力大大強於周邊的幾個國家,也因此變得不安分起來。

白起坑殺40萬趙卒,獲利最大的並非秦國,背後有一隻黑手暗中催動

趙國多次派人喬裝打扮前往秦國,考察當地風土人情並繪製地圖,想要繞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函谷關直接攻取秦國的都城。

但由於秦的防備和國力的不斷增強,趙武靈王的想法並沒有被付諸實際行動。與之相反的是,趙國因為趙武靈王推行改革後的強大引起了秦國的不安和惦記,秦國將其視為實現東進目標的主要障礙。

公元前262年,秦國想吞併屬於韓國的上黨郡(上黨郡對於秦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駐守上黨郡的郡守馮亭立即把該郡拱手讓給了趙國,想借趙國的力量抵禦秦國,趙國被捲入了戰爭的漩渦。

不久,秦趙雙方就圍繞上黨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之戰,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具體的作戰中,趙國主帥廉頗深感秦軍強大,不能與之硬拼,於是採用了以防禦為主的戰術。趙王感覺趙國實力很強,有資本與秦軍正面作戰。

白起坑殺40萬趙卒,獲利最大的並非秦國,背後有一隻黑手暗中催動

因此,他認為廉頗不敢進攻只是太過謹慎和膽小,再加上趙國上下流傳著“秦國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括”的訊息,趙王很快就不顧他人勸阻,下令“廉頗免而趙括代將”——(《史記 趙世家》)。

趙括雖然讀了很多兵書,討論起戰爭來也滔滔不絕,可是他並沒有實戰經驗,這就為趙國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聽聞趙國換趙括為將的訊息後,秦國立馬改派能征善戰的武安君白起上陣指揮,意圖一舉蕩平趙國軍隊的主力。白起佯裝敗退,經驗不足的趙括指揮軍隊追趕,秦軍一支精銳斷了趙軍的後路,很快又聚攏成了包圍圈,趙軍成了“甕中之鱉”。

白起坑殺40萬趙卒,獲利最大的並非秦國,背後有一隻黑手暗中催動

在被圍困四十九天後,趙軍早已斷糧,內部士兵甚至因為爭搶食物而自相殘殺,主將派使者向秦國軍營送去了降書。白起擔心趙軍反覆無常,恐其東山再起,下令秦軍坑殺趙國士兵,四十餘萬人瞬間化為泡影。秦國相邦蔡澤評價道:“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聽著都使人驚詫。

這場戰鬥雖然秦國取得勝利,但是秦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呂氏春秋》記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竭”。在戰爭中,最受苦的其實是百姓,秦的國力也受到了削弱。

不僅如此,四十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發現了兩個戰國時期的銅戈,上面刻有銘文“十七年彘令戈”,意思是桓惠王十七年(公元前256年)造於彘地(當時的上黨郡境內);另一枚銅戈的銘文則記載“二十二年屯留令戈”。

白起坑殺40萬趙卒,獲利最大的並非秦國,背後有一隻黑手暗中催動

這枚銅戈位於屯留,同樣屬於當時的上黨郡,此時為桓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51年),長平之戰早已過去,但根據銘文卻可推斷出:上黨郡的很多土地依然屬於韓國。這就表示了:秦國雖然以巨大代價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但並沒有平穩地佔有勝利果實。

而這場戰爭的背後,其實都有韓國在背後默默“動黑手”,秦國與趙國都是韓國這場陰謀中的受害者!

春秋時代臨近尾聲時,強大的晉國被趙、魏、韓三家分裂,韓國雖然位列戰國七雄,可由於其國家弱小,它不得不在大國之間的夾縫中覓得生存的機會。

當秦國意圖攻佔韓國的上黨郡時,韓國國君深知憑自己之力無法與秦國抗衡,於是果斷將領土拱手讓與他人,以求得自保。很快,上黨地區便歸屬於趙國,秦國的大軍也因此向趙國的軍隊揮刀霍霍。

白起坑殺40萬趙卒,獲利最大的並非秦國,背後有一隻黑手暗中催動

經長平一戰後,兩國的國力均有所削弱,韓國趁此機會重新收回了上黨郡的大片領土,把小國的生存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

長平之戰結束不久,大將白起認為應該乘勝追擊,一舉拿下趙國的首都邯鄲。趙國國君得知這個訊息後,立馬派使者前去秦國遊說,與大將白起不和已久的秦國謀士范雎首先就被說服了。范雎很快將相關的利弊得失分析了一番,秦國國君決定罷兵回撤,韓國和趙國為安撫,“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

過了一段時間,秦國再次攻打邯鄲,趙國早已做了充分的準備,魏、楚兩國此時深知:若趙國滅,則魏、楚兩國必不存。於是紛紛派遣軍隊前往趙國的都城邯鄲支援。由於配合得當,秦軍的先頭部隊很快便敗退西逃,邯鄲之圍得以解除,趙軍連同魏軍乘勝追擊,秦軍節節敗退。

白起坑殺40萬趙卒,獲利最大的並非秦國,背後有一隻黑手暗中催動

韓國在瞭解到戰局的走勢後,很快也加入了反秦的聯軍之中,秦國的二十萬軍隊被消耗殆盡,不得不被迫求和,魏、趙、楚三國收回了大片失地,韓國也名正言順地收回了汝南等地。

邯鄲之戰使得秦的統一步伐放緩,秦不得不由原來的全面進攻轉變為“遠交近攻、逐個擊破”。韓國這個弱小的國家也因此多存在了十餘年之久。

智慧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根基。春秋戰國時期是一段精彩至極的歷史演義,人才層出不窮,我們中華民族的權術謀略就是在這一時期得以發揚。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歷史上很多的故事都能給我們以啟發。

曾國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年輕時期的曾國藩甚至可以用“愚笨”來形容。他能以庸才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