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古漢語跟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為何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想到過:用普通話讀古詩,為什麼會押韻?古代漢語跟現在的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

前言

古人的文字,我們學習過以後,至今能看懂;古人的文章,大部分我們幾乎也能讀下來。

所以,古詩詞,我們能夠讀懂,並不奇怪。古人的讀音的確與現代讀音有了不小的區別,但是,為什麼我們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一、有的押韻,有的不押韻

有的詩詞,用普通話讀,是不押韻的,有的用普通話讀,是押韻的。

如果時間過於久遠的詩歌,例如詩經中的詩,感覺不押韻的現象比較多。例如: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詩經·二子乘舟》

年代近一點的,感覺不押韻的就少一些。例如唐詩宋詞,讀起來大多是押韻的,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詞之所以今天讀起來依然押韻,除了口語的傳承以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韻書的作用。

從隋朝以後,詩人作詩大多按照韻書來押韻,韻書有點像今天的字典,一脈相承到今天,所以我們還可以閱讀古詩文,並享受到韻律之美。

古漢語跟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為何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二、隋朝以前詩詞的押韻現象

詩經中,有很多詩歌今天讀還是押韻的。例如《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漢朝張衡的《四愁詩》同樣很久遠,我們讀起來也押韻: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

這一段詩還換韻,有的三句一組韻,有的四句一組韻。每一組中,句句押韻。

秦漢時期傳承到今天的詩歌,大多是讀書人創作或者潤色過,這也是押韻變化不大的原因之一。

古漢語跟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為何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三、隋唐宋的韻書

說到詩詞的押韻,不能不提到詩人作詩的重要工具:韻書。

漢分三國,歸於一晉,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南北的口音變化非常大。隋朝一統天下後,隋代陸法言等學者,研究了各地的口音,制定了一部《切韻》,這部書在唐朝經孫愐改編為《唐韻》,用在了科舉考試中,成為了作詩押韻的工具書。

宋時人根據切韻、唐韻的音韻系統,又改編為廣韻、集韻、平水韻等韻書。以後,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即使在元朝和清朝,詩人們依舊頑固地堅持用平水韻為標準押韻作詩。

清朝權臣肅順門下有高心夔者,自以為有狀元之才,但是科舉時兩次押錯韻,一次把十二文和十三元混押:

高舉己未進士,相傳禮部發榜後,肅為之竭力揄揚於公卿間,必欲以第一人處之。及覆試保和殿,欽命詩題,官韻限十二文,而高誤押入元韻一字,因置四等,罰停殿試一科。肅亦為懊喪無已。《春冰室野乘》

第二次,又把十一真和十三元混押:

次歲庚申恩科,高臚唱列入二甲。肅於朝考前一日,探得詩題為紗窗宿鬥牛,得門字,唐人孫逖夜宿雲門寺詩也。亟召高至,密以題紙授之,且勖曰:「此番好為之,朝元當可望也。」入場,題下果符,通場三百人,無識出處者。高意得甚,自命不作第二人想,出場後,持詩稿即往謁肅。肅覽之,頓足曰:「完矣!完矣!」蓋通首除官韻外,其七字皆押入十一真部也。翌日榜發,複列四等,引見得歸班銓選。《春冰室野乘》

即使高心夔才高八斗,即使肅順權高位重,也幫不了忙。無奈因為押錯韻,高心夔又一次被列為四等。導致同門王闓運拿他開玩笑,作聯贈高曰: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

正因為詩人們的堅持,科舉的食古不化,我們今天仍舊可以體會到古人作品的韻律美。

古漢語跟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為何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四、讀音與韻部

康熙字典中,關於字的發音,有古韻書的記錄。例如【江】這個字,古韻是這樣記錄的:

【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槓。水名。gāng

又【韻補】葉古紅切,音公。gong

可以看出,江,發音類似gang、gong 。江,本意是指水,當然常用的發音類似:gang。雖然與今天的【jiang】不同,但韻母是一樣的。老街估計,目前在南方,一定有方言讀江水為:gang水。

這個江字,在宋平水韻中的【三江】部,與“缸窗邦雙瀧龐撞豇扛槓腔”……。。同一個韻部。

雖然讀音與今天不同,但是這一類字相互押韻並沒有改變,這就是很多詩詞至今讀起來押韻的原因。

古漢語跟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為何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五、不押韻的現象

但還是有很多古詩詞今天讀起來不押韻了。之所以不押韻,很大原因是口音的變化。

曹操的《觀滄海》今天讀起來,有些韻腳就不押韻了: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不僅僅今天的我們讀起來不押韻,看一下古人的韻書可以知道,這首詩到了唐宋朝讀起來就可能不押韻了。

漢唐之間隔得遠,語音的變化比較大。即使唐宋兩朝比較近,有些字的發音也有變化。

例如白居易有一句詩云:請錢不早朝,仄平仄仄平,明顯犯了孤平。但是宋人劉攽在《中山詩話》中說,【請】在唐朝是平聲,平平仄仄平,白居易這句詩是合律的,沒有詩病:

白樂天詩曰:“請錢不早朝。”“請”作平聲,唐人語也。今人不用廝字,唐人作斯音,五代已作入聲,陶谷雲“尖簷帽子卑凡廝”是也。…………。。。。二公詩自非語病。《中山詩話》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元朝與滿清時,北方人的口音變化甚大,入聲字幾乎消失了,因此如今很多入聲字寫成的詩詞,我們讀起來就不押韻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韻)。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韻)。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韻)……。。。。。

物、壁、雪、傑,這些古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分別成了四聲、三聲、二聲,讀起來並不押韻。但是在南方有入聲的方言中,這些讀起來還是押韻的。

聽說日語、越南語等受到唐音的影響,也是有入聲的。

古漢語跟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為何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結束語

我們讀唐詩宋詞,大多數都是押韻的。這種現象很正常。

看看《平水韻》就可以知道,除了入聲以外,平、上、去三聲共89個韻部中,大多數字今天讀起來都押韻。

而平水韻是隋朝切韻、唐朝唐韻的傳承,詩人嚴格依照韻書作詩,所以我們讀古詩詞幾乎都押韻並不奇怪。

老祖宗們喜歡遵循守舊,留給了我們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今人作詩,留下了很多新韻作品,其實也是給後人出了一個難題,以後讀詩又多了一套系統。

不過,今天的詩詞作品,又有幾首值得流傳呢?大多是自娛自樂罷了。也不必杞人憂天。

@

為什麼有人說,你原創的律詩押韻是古韻,平仄是新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