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從另一個角度看“韓信之死”

從另一個角度看“韓信之死”

對於一代軍神韓信來說,他的死是中國歷史中不能遺忘的一筆。現代很多作家、編劇和導演,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對“韓信之死”進行過藝術加工。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有人認為韓信的死比較可惜,有人認為韓信的結局是咎由自取。那麼“韓信之死”到底值不值得同情,我們暫且不論。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韓信自己的結局更多來自於自己性格的主導。

一、

恃才矜貴

有人用“恃才傲物”概括韓信的一些行為,但筆者認為“恃才矜貴”相比之下更為貼切。這個詞語的意思是依仗自己才高位重而傲慢。

比如有一次韓信到了樊噲的府上,樊噲的表現可以用“受寵若驚”來形容自己對偶像的崇拜。先是一路小跑前來,交談的時候言必稱臣。韓信走後,樊噲一路下跪匍匐直至禮送出門。

不過韓信應該是迫於某些壓力才來到樊噲的府上,因為他出樊噲府邸的時候苦笑著對手下說:“你瞧瞧,我都淪落到與樊噲這種人為伍的程度。”

從另一個角度看“韓信之死”

要知道,之前的韓信是“楚王”,這也是為什麼樊噲每句話都稱“臣”的原因。韓信來長安的時候已經被擼成了”淮陰侯“,卻看不起同等勳爵的功臣們。被他看不上的除了樊噲,還有周勃、灌嬰等。

其他人不說,單說樊噲。很多人知道他還是來自於中學課文《鴻門宴》,在宴會上他挺身相救劉邦,堪稱一代英雄人物。但在課文之外,他也是漢帝國的元老,是與劉邦一路長大的朋友,最初的創業團隊成員之一。

漢朝的開國戰爭中,他功勳卓著,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排位第五,可以說論功績差不到韓信哪裡去。更何況他的老婆是呂后的妹妹,也就是說是劉邦的連襟。

即使這樣的身份,也掩蓋不住樊噲對韓信的崇拜。當時很多將領對韓信的軍事才能是非常信服的,由此心生崇拜。

可面對這些人的崇拜,韓信的表現卻如同與蚊蠅為伍一般,不念及絲毫的戰友情誼。

從另一個角度看“韓信之死”

二、

心直口快

雖然心直口快的性格伴隨著韓信的一生,但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這卻成為了他的汙點。

首先就是不夠嚴謹。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韓信與陳豨的勾結是冤枉他。起碼韓信確實說過要與其裡應外合,這也是呂后痛下殺手的主要原因。

問題是韓信與陳豨的通訊已經鬧的闔府上下全知道了,大家都知道韓侯爺要起兵造反。這就說明當時的韓信口無遮攔,如此重要的事情怎能讓大家都知道呢。

換句話說,這種風險極大的事情讓家中僕人都知道了,大家相當於是一根繩上的螞蚱,誰也跑不了。既然如此,韓信應該對“創業團隊”以包容,如果出現危險分子應該及時處理。

但他要處死手下的時候,卻忽略了那人還有親兄弟在府中。為了救哥哥,後者的兄弟才將造反之事捅給了呂后。

其次,就是他的“心直口快”變成了不講義氣。在韓信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發表了“終身感言”。這段話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我悔不聽蒯通之計啊。

從另一個角度看“韓信之死”

他是痛快了,可蒯通這位老兄還活著呢!劉邦後來聽說了韓信的名言後火冒三丈,直接綁來蒯通要將其“殉葬”。

要不是蒯通機靈,早就跟著韓信一起到黃泉路上作伴了。從我們現在的角度看問題,當時的韓信悲壯嗎?也太不講義氣了吧。

三、

真性情

真性情意味著肆意瀟灑的人生,但對於韓信來說卻堪稱災難,故事的開頭源於劉邦的小心思。

彭城之戰劉邦刻意不用韓信,56萬大軍竟然讓3萬楚軍打得鳥獸散。要知道,這3萬人是項羽從前線連夜帶回來的。疲勞之軍對以逸待勞,竟然大獲全勝。這絕對是劉邦一生的汙點之一。

這場大戰的重要意義在於劉邦意識到大兵團作戰只能依靠韓信,這才有了後來了垓下之圍,韓信指揮30萬漢軍一舉消滅了項羽。

後來的劉邦還不死心,在酒宴上問韓信自己能夠統領多少人馬,韓信說:“10萬!”後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由此衍生出一個成語: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這個故事的問題在於韓信恭維劉邦是“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如果將軍不聽話呢?比如你韓信。

從另一個角度看“韓信之死”

當時天下初定,還有很多不穩定因素。劉邦非常不放心這個“多多益善”的韓信,擼了其兵權和王位,放到身邊看著。這也是另類對待功臣的方法,如果指責劉邦心胸不夠寬廣,那就算他不夠寬廣。

但韓信的心胸也不夠寬廣,在這樣的局勢下還依舊對自己的行為不進行遮掩,公開表達自己對待遇的不滿。常常稱病罷工、拒絕酒宴聚會,這樣的做法只能換來劉邦的更加不放心。

因此劉邦在知道自己老婆殺了韓信之後,表情非常複雜,他對韓信不放心不滿意,可又念及革命友誼和天下悠悠之口。

“真性情”的韓信對自己的結局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四、

最後

對於韓信來說,智商大於了情商。這本沒有錯,很多人都是這樣的人生屬性。可問題在於,韓信處於要求情商更高的公務員隊伍,他的性格或者說對性格的放縱都是造成其最後結局的根本原因。

有人指責是劉邦的小肚雞腸容不下韓信,可別忘了,他們二人是互相選擇的結果。如果韓信能夠預見自己的結局,不知道他當初會不會選擇留在項羽的隊伍裡。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參考資料:《韓信大傳》、《史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