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為什麼多爾袞死後,八旗兵的戰力的開始直線下降呢?

國內外相當一部分學者在評價大清戰力的時候,都評價其兵勢放在明末清初那個時代,放眼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有沒有那麼誇張咱們不討論,很難有結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時八旗軍的戰力確實十分彪悍,但說滿萬不可敵那吹的就有點猛了。

不講政治、經濟、文化、軍制。

為什麼多爾袞死後,八旗兵的戰力的開始直線下降呢?

八旗子弟真的都是八旗子弟麼?

或者說裡面參雜了多少漢人呢?漢八旗當然都是漢人出身,可我要說的卻是滿八旗,隨著漢族在建州的人口暴增(以前也是多民族混居,從來沒有過建州全是女真族人的情況),到皇太極那個時代才下達指令,滿八旗只能滿洲人在旗,以前“混”進去的不論,也就是維持現狀,所以滿八旗的構成本身就有一定水分。

為什麼多爾袞死後,八旗兵的戰力的開始直線下降呢?

生存壓力帶來的被動訓練

滿洲子弟所面對的,曾經的惡劣生存環境打造出了八旗的彪悍戰力,那個年代別說建州地區了,就是野狐嶺這種距離腹地不遠的地兒也是虎豹成群,狼就更別提了,多到數不清,滿洲人想要生存就要具備相應良好的生存能力。

他們至少要把豺狼虎豹變成自己的食物,至少也不能讓它們把自己變成食物吧。比如射箭總射偏的,或者爬樹總往下滑的,還有膽子小的,跑得慢的,這些人輪不到他們上戰場就已經被環境淘汰了。

這些大自然培養出來的戰士,幾乎可以說是“天生”的,要知道,他們圍獵環境的艱苦程度可能更甚於戰場,當然,上戰場丟命的機率是會直線上升的,這些人雖然下了馬安於享受,但是上了馬都是標準的戰士。

為什麼多爾袞死後,八旗兵的戰力的開始直線下降呢?

八旗戰力的強悍部分原因與對手有關

明軍實力積弱士氣殆盡,戚繼光、熊廷弼那段時期以後,明朝計程車氣和實力已經爛成了渣,能拿出手的部隊不是很多,將才不少,都被崇禎帝糟蹋死了,盧象升、孫傳庭等等,這些人能為大明盡忠,而崇禎只拿他們當狗,刻薄寡恩如此,大明王朝焉能不滅。

為什麼多爾袞死後,八旗兵的戰力的開始直線下降呢?

明末時期滿洲優渥的生活直接造成戰力稍稍下降

隨著女真劫掠的人口數量甚至超過了其民族本身總人口,他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他們也曾經種地,但無法形成規模,您可以理解為種著玩的,或者一種樂趣,總之靠田地的產出,他們是無法活命的。

後來漢族奴隸越來越多,這些奴隸多用於種地、紡織和手工業,這給女真經濟文化工藝領域帶來了極大的提升,莊園奴隸制有所發展進步,但······其實到了清末也沒有完全擺脫那種根深蒂固的意識。

為什麼多爾袞死後,八旗兵的戰力的開始直線下降呢?

入主中原初期略有下降但程度有限

初期的兵事並未荒廢,包括邊境地區的維護,包括和俄羅斯的衝突,雖然俄羅斯部隊不是其中堅力量,甚至您說雜牌軍也行,但是滿清的戰力也還算不錯,就是這打法萬年不變缺乏變通,說白了就是以前打仗打順了,覺得這套路好使,但是碰到不按你套路出牌的就很費勁了。

後來康熙動用綠營,一是滿洲兵衝鋒陷陣,綠營兵看哈哈可不行,不能平白養著,二是八旗部隊隨著入主年深,戰力慢慢下降這是肯定的,區別只是下降多少而已。

您想吧,承平日久戰鬥少了缺乏實戰經驗,生活好了貪圖享受變得更加惜命,只要是人戰力都會有所下降,無論哪個朝代這都是正常現象,不過康熙時期還好,戰力掉的並不是很厲害。

為什麼多爾袞死後,八旗兵的戰力的開始直線下降呢?

乾隆時期戰力大幅度下降

雍正也好,乾隆也罷,閱兵的時候箭矢直接脫靶的,騎兵能從馬上摔下來的,都不是新鮮事,他們也都親眼看到過,但是經過戰場的檢驗,部分(尤其關外)八旗軍的戰力還是可圈可點,當然,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不堪重用了。

比如清緬戰爭,根據緬甸方面的記錄,他們說彩甲士兵非常勇猛,緬軍比較忌憚,緬軍所說所謂的彩甲士兵就是八旗軍,能在緬甸這地方打出士氣來,挺不容易。

為什麼多爾袞死後,八旗兵的戰力的開始直線下降呢?

一是環境太惡劣,二是當時的緬甸士兵說身經百戰一點不誇張,只多不少,武器方面比滿清強不少,都是英法這兩孫子提供給他們打內戰的,還有一點就是清兵病死的幾乎比戰死的還多。

多爾袞集權時期,其實已經為大清的統治夯實了基礎,後面看似紛亂其實只是上層建築的權柄之爭,八旗兵戰力的減損主要是和明末時期比,戰鬥呈現逐漸減少的現象,天下太平當然是好事,但是無論什麼年代,缺少鮮血洗禮計程車兵在實戰能力和臨戰勇氣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這讓指揮官的臨場排程也無法達到如臂使指的程度。

為什麼多爾袞死後,八旗兵的戰力的開始直線下降呢?

八旗軍的待遇很高,生活的富足容易讓人貪圖享受進而好逸惡勞,更何況是戰鬥了,太平的歲月久了,軍隊系統上下不免鬆懈,平日對騎射功夫的訓練還不如滿洲皇帝多······入主中原的部隊也無需再鑽林子討生活,那種被動訓練的生存壓力業已消失,基層抓的再鬆些,戰鬥力就更不可能高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