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曾國藩人稱“曾聖人”,為什麼口口聲聲不願做清官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大清朝發生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辛酉之變。咸豐皇帝在內憂外患中病死,臨終時定下了兩宮太后與輔政八大臣共同主政的格局,共同扶持年方5歲的同治帝。

曾國藩人稱“曾聖人”,為什麼口口聲聲不願做清官

咸豐帝的小算盤可謂算無遺策,他讓八大臣公開主持朝政,但發出詔令時必須由兩宮太后慈禧與慈安加蓋印璽,以此實現權力制衡的目的,彼此互相牽制,讓這些人乖乖為同治帝效勞,任何一方都別想專權擅政威脅皇權。然而咸豐卻做夢也沒料到,此舉卻埋下禍根。八大臣之中的肅順性情剛烈耿直,慈禧太后也是個野心勃勃的強勢女人,雙方互不相讓,最終爆發激烈內訌,心狠手辣的慈禧棋高一著,一舉剷除了肅順為首的八大臣。

曾國藩人稱“曾聖人”,為什麼口口聲聲不願做清官

後世史學家大多認為,肅順之死是大清朝最大損失,他若不死,清朝歷史或許是另一番模樣。肅順對清朝忠心耿耿,才幹卓異,他在任期間最大的功績是慧眼識人,栽培提拔了一大批人才,如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這些人日後成為晚清的中流砥柱。湘軍的崛起和曾國藩的成名,尤其與肅順密不可分。

曾國藩人稱“曾聖人”,為什麼口口聲聲不願做清官

肅順死時,曾國藩已經成為大清朝須臾不可暫離的柱石之臣,因此慈禧對曾國藩也是極為倚重,視之為國之長城,讓其擔任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直隸總督等重任。晚清時內憂外患極為深重,朝中權力鬥爭激烈,曾國藩身居高位,卻一直穩如泰山,最終平安落地,於同治十一年病逝,保全一生盛名。

曾國藩人稱“曾聖人”,為什麼口口聲聲不願做清官

與當時的朝中大員相比,曾國藩宛如一股清流。他恪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在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同時,一生謹記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從而同步實現了事業的成功和人生境界的昇華。

曾國藩人稱“曾聖人”,為什麼口口聲聲不願做清官

在險惡腐壞的晚清朝廷中,曾國藩能成為常青樹,也是費盡心機。他的處世之道極為高明。曾國藩德行高尚,人稱“曾聖人”,但卻口口聲聲不願做清官,比如他曾說過:“尤不願得清官之名”,還說過“餘生平以享大名為憂,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清官是萬人敬仰的道德楷模,曾國藩為什麼會說出這種荒腔走板不靠譜的言論?原來,這不過是曾國藩在當時的特定時代背景下和特定環境中,不得已而為之的保身之道。曾國藩深知,在晚清汙泥濁水的骯髒環境中,想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實在難比登天,不僅難以立足,而且還會因破壞朝廷上下的“潛規則”而受到群起攻擊,置自身於險境。

曾國藩人稱“曾聖人”,為什麼口口聲聲不願做清官

曾國藩深諳古人“外圓內方”、“外濁內清”的處世之道,和光同塵,韜光養晦,用這些違心之言給自己鍍上一層保護色。這也是在當時晚清特定條件下的無奈之舉,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從他的著作《曾國藩全集》可以看出,內心深處他一直堅持清廉自守,書中類似記載比比皆是。曾國藩一生力戒奢侈,對錢財和享受視如浮雲,他說過:“一食千金,吾不忍食,目不忍睹”,“唯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他身為兩江總督,女兒小時候連一條新綢褲都買不起,曾國藩安慰她說:“明年若繼續任總督,必為你添制綢褲一條”,讀來令人心酸。可見,曾國藩口口聲聲不願做清官,實際上是對晚清朝局的一種充滿激憤而又無奈的反諷,他的內心卻始終牢牢堅持自己的清白立身之道,高風亮節,無愧“聖人之名”。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家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