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西域從張騫出使到設定西域都護的近八十年間不斷遊走於漢匈之間

從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開始算起,到神爵二年(前60年)漢宣帝詔令設定西域都護為止,共計79年時間,是西漢政府從最初對西域的不瞭解到逐漸熟悉、再到聯合西域、經略西域的整個過程。與此同時,這個過程也是西漢與匈奴不斷戰爭與磨合的過程,西漢王朝在此期間經歷了由盛轉衰再復興的過程,而匈奴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衰退,直至分裂,西域各國則不斷遊走在兩個大國之間,左右搖擺,一直持續到西域都護設定之後也沒有停止。

第一階段:張騫的出使

張騫出使西域算是西漢政府對西域的瞭解“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對匈奴戰略轉變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前,西漢政府對西域的認識大概還停留在“西方存在一些國家,飽受匈奴欺凌,甚至被匈奴驅逐”這個階段。所以,張騫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就是:尋找聯合對抗、打擊匈奴的幫手。

建元二年(前139年),即漢武帝劉徹剛剛即位不到兩年以後,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不過,張騫此行並不順利,他的一百多人小分隊在匈奴人堂邑父的嚮導下從長安出發,剛到河西走廊,便被匈奴人擒獲,送去了匈奴王庭。結果,這一呆就是十年,在此期間,匈奴人也曾勸說張騫徹底屈服,還給張騫娶妻生子的機會,不過,張騫始終都沒有忘卻他此行的任務。

西域從張騫出使到設定西域都護的近八十年間不斷遊走於漢匈之間

張騫

元光六年(前129年)的一天,張騫趁匈奴人不備,帶領身邊的隨從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區。隨後,他出使了焉耆、庫車、疏勒、大宛、康居、大月氏等西域各國。然而,西域諸國對大漢還都只是一知半解,他們既不知道漢朝的強大與富庶,也不想因此而得罪匈奴。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匈奴更近,大漢太遠,張騫的三寸之舌也不過是一面之辭而已。

原本張騫寄予厚望的大月氏也因為非常滿意西遷的新國土,不願再回到故土——河西走廊以西地帶了。張騫雖然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時間,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隨後,張騫又去了一趟大夏國的藍氏城,便踏上了歸程。返程途中,張騫又去了莎車、于闐、鄯善等國,情形都大同小異。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本以為走羌人區可以避開匈奴人的堵截,卻不曾想,此時的羌人區已經成為了匈奴的勢力範圍,結果他又被扣留了一年多才因為匈奴內亂而逃離,直到元朔三年(前126年),才最終返回都城長安。

此行13年,百餘人去,歸來僅剩張騫與堂邑父兩人而已。不過,雖然未能達成與西域各國的聯盟,但是卻實現了對西域的深入瞭解,也將大漢介紹給了西域諸國,為後來雙方的合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西域從張騫出使到設定西域都護的近八十年間不斷遊走於漢匈之間

霍去病

隨後,大漢與匈奴之間的形勢開始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重挫匈奴,將匈奴人驅逐出河西走廊。隨即,西漢政府在河西地區設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通道。

所以,七年後,即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騫又一次踏上了出使西域的道路,此行因為沒有了匈奴的阻隔,進展非常順利,不但為西域諸國送去了金銀財帛,還帶回了眾多想一探大漢朝究竟的各國使節,讓他們可以一覽漢王朝之強大。

從此以後,漢王朝在西域的影響力變得壯大了起來。

第二階段:戰爭與和親

隨著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各國與漢朝交往也越來越密切。西域強國烏孫也在此時,跟漢朝建立起了較為友好的關係,不過此舉卻招來了西遷的匈奴的不滿,他們揚言要攻打烏孫。烏孫昆莫獵驕靡希望藉助漢朝的力量,便向漢武帝提出了和親的請求。

西域從張騫出使到設定西域都護的近八十年間不斷遊走於漢匈之間

劉細君

元封六年(前105年),第一位和親公主劉細君下嫁獵驕靡。不過,此時的獵驕靡已經年老體衰,他很快便向細君公主提出,希望在他死後她可以改嫁其孫軍須靡。滿懷怨懟的細君公主,改嫁軍須靡不到兩年便去世了。隨後,漢武帝又派宗室之女劉解憂代替細君公主成為新的和親公主,繼續維繫大漢與烏孫的關係,烏孫後來也成為了大漢在西域最重要的一股助力。

與此同時,這段時間,隨著漢武帝對西域的瞭解,他也開始有了更多的想法,比如大宛的“天馬”(後世稱為汗血寶馬)便非常地吸引他。

於是,他委派使者前往買馬,結果,大宛國王認為山高路遠,不賣也不能有什麼後果。結果,言語之間,漢使與大宛國王有此過激,雖然沒有當場大動干戈,但還是在使者將出大宛國境之時,被國王派來的人殺害了。

於是,太初元年(前104年),有了大漢朝對西域國家的第一次大規模用兵。

西域從張騫出使到設定西域都護的近八十年間不斷遊走於漢匈之間

李廣利

領兵者是貳師將軍李廣利,後馬數萬人之多。結果,因後勤保障不足,又沒有得到西域各小國的助力,這一次出兵,剛到大宛的鬱成城,便因為攻城不利、死傷慘重撤軍了。緊接著,為了掙回面子,漢朝政府又發動了第二次對大宛的戰爭,這一次,李廣利經過一年多的準備,不但兵力達到了六萬,還有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和駱駝也都達到了一萬以上,可想而知,此次出征連士兵帶後勤補給人員,隊伍有多麼壯大。漢軍所到之處,小國爭相開城送糧,大宛人也在都城被圍四十餘天后,主動殺死了他們的國王,獻出了汗血寶馬。

在這段時間裡,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絡明顯更為密切,西漢在西域的影響力和威懾力也達到了第一個巔峰。

第三階段:大漢的中興與西域的臣服

後來,隨著西漢與匈奴雙方因長期的戰爭而帶來的國力倒退,兩國之間的關係開始進入到一個相對緩和的狀態。西域與大漢的關係也進入到一個相對微妙的階段,親匈派與親漢派都有各自發展的空間。而西漢也因為國策向“休養生息”轉變,無暇顧及西域的“內部鬥爭”了。

直到,昭宣中興後,西漢國力實現復興,對匈奴優勢地位越來越明顯,大漢在西域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漢使的地位也水漲船高。甚至於往往漢使在西域亮出大漢符節便可以發號施令,調動兵馬。西漢的外交已經從漢初的“被迫和親”轉變成為了“單車使者斬名王,定屬國於萬里之外”式的強勢外交。

西域從張騫出使到設定西域都護的近八十年間不斷遊走於漢匈之間

傅介子

元鳳四年(前77年),受昭出使大宛的漢使傅介子,聽說龜茲國正在招待匈奴使者,當即改道前往,直接當著龜茲國王的面,誅殺了匈奴使者。隨後不久,傅介子又在一次出使樓蘭之時,當場斬殺了親匈奴的樓蘭國王。

元康元年(前65年),馮奉世奉命出使西域時聽說莎車國人殺害了親漢的莎車王萬年,並殺害了漢使奚充國,倒向了匈奴。他當機立斷,拿出漢朝符節,調動西域周邊各屬國共計一萬五千兵馬,合力攻打莎車國,一舉破城,為莎車重新換了一位國王。

可見,雖然這時候的西域諸國還是會有倒向匈奴的國家,但是漢朝的影響力已經遠非昔日可比了。所以,為了更好地管理西域,神爵二年(前60年),位於烏壘城(輪臺縣境內)的西域都護府正式成立了,西漢也可以更加名正言順地參與管理西域諸屬國的內政了。

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的祭天大禮上,“蠻夷君長王、侯迎者數萬人”來朝賀,匈奴單于呼韓邪亦位列其中,只稱藩臣不呼名,其尊敬之情可見一般。

只有一個國家真正強大了,才有後世難以企及的強勢外交,單憑一時兵力之徵服,是不可能帶來永久臣服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