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紅豆|作者

樸素的樹、如歡|編輯

gelatin|圖源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

自我關懷與自我討好。

顏如晶在一次訪談裡說起她父親:

“我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比如說,我要出國唸書了,需要一筆錢,他就開個店努力掙錢。

我一畢業了,他立刻把店關了,也不管這個店多火,他都關!

為啥呢?因為我畢業了,錢攢夠了呀!

我爸的生活方式,很簡單很輕鬆。他是做買賣的,只要一攢夠錢,他就停了,去打打羽毛球、喝喝茶、玩樂一下。

我妹要考牙醫,需要5年的學費,他又出去幹活兒,幹完了,他又休息了。

讓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來,什麼時候該拿起來。知道什麼叫知足,這是很難得的。”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與父親一樣,顏如晶也不是一個特別忙的人。

這是從父母那裡學到的生活節律。

彈幕裡不少人“羨慕”。

大概就是因為,

他活出了我們內心想要,但又沒有活出來的樣子吧。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你和自己的關係怎麼樣?

生活中的我們,常常是這三種生活狀態。

@打包貝貝

攢著錢呢,掙了1000元,“真是太厲害了!獎勵下自己!”

然後花了3000元。

減著肥呢,瘦了兩斤,“我的天哪,想瘦就瘦太過優秀,吃頓火鍋吧!”

隔天胖了四斤。

這種人以“快樂自己”為原則,時時刻刻都在討好自己。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賈明智讀書了嗎

我每天都告訴自己要努力,要拼命,可我總覺得我對自己太好。

我最怕我的能力配不上我的野心。

我不敢在年輕的時候,追求所謂的詩和遠方。

我的父母還在苟且,我又怎麼能心安理得地放鬆?

一絲一毫的懈怠,都是對青春的辜負。我要成為年少時最想成為的人,不會為自己找任何藉口。

你不對自己殘忍,別人就會對你殘忍。

這一類人,他們在天平的另一端,不敢對自己好,似乎只有自虐式努力,才能讓他們感受好一點。

大多數人可能是第三種:自虐一陣子,受不了,又開始自我討好。

你是哪一種呢?

先說說討好自己型。

看了一個小時書,覺得自己很棒,刷手機放鬆一下,結果一天過去了。

表面上努力了,給自己一些好處,讓自己感覺好一點,看起來是愛自己。

但往深一點說,獎勵自己只是藉口。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因為,讀書需要意志努力,是壓抑了一些需求的。

而這個壓抑的需求浮現出來之後,就會讓人開始想要自我補償。

導致一個迴圈:

我想做什麼——壓抑需求——補償自己。

結果往往

因為過度的自我補償,適得其反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人人都會有。

可這種因為需求壓抑或者情緒不好,補償自己的行為,並不是真正對自己好。

拿減肥來說,堅持了幾天,然後大吃了一頓,看似討好了自己,但之後也會引起自我憎惡。

會質疑自己為什麼管不住自己。

但其實,

這並不是意志力的問題,只是未被滿足的需求佔了上風而已。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討好自己”,也要有邊界

為什麼我們會用這樣衝突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呢?

客體關係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關係模式,它決定了我們跟自己和他人的相處方式。

這個內在關係模式,就是“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

比如說,小時候你的父母對你比較嚴厲,告訴你必須要吃苦,以後才能過得好。

常年累月催眠下來,你就會認同這種方式。

長大後,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卻會持續影響你。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當你想要放鬆時,“內在父母”的聲音就會出現在你耳邊,你會不自覺的對自己“狠”一點。

但是自我壓迫多了,“內在小孩”也會覺得委屈,就會想要討好自己,這就會造成自我的衝突。

一會自我討好,一會自我“虐待”。

哈佛大學有一門特別受歡迎的幸福課,泰勒·本·沙哈爾教授提出了“幸福模型”,把我們的行為分為了四種類型。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享樂主義型:追求當下的享受,不顧長遠的幸福。

忙碌奔波型:為了一個長遠的目標,願意犧牲當下的快樂。

虛無主義型:覺得當下也沒有意義,未來也沒有意義,什麼都沒有意義。

感悟幸福型:既追求長遠的幸福,也享受當下的快樂。

容易看出,討好自我型屬於享樂主義。

討好自己型人格,有點溺愛自己,盲目地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是一種限制成長的愛,只顧現在,不顧將來。

自虐型,更偏忙碌奔波,認為只有對自己狠一點,才能過得更好,壓抑自己的感受,不敢對自己好。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這裡面其實有

兩個誤區:

一個認為,只要努力就會痛苦,一時的快感就等於幸福。

另一個認為,對自己苛刻以後才會幸福,實現目標才能開心,無視過程。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我們要選擇一個平衡點,既要有規則和目標,也能“討好自己”,照顧自己的感受,這才是真的對自己好,也就是4個緯度中的感悟幸福型。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正確“討好自己”,是一種能力

我們常說要愛自己,準確來講,從心理學角度叫

“自我關懷”

指的是能夠感知到自己的痛苦感受,並且還有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用愛和善意照顧自己。

那具體該怎麼做呢?

克里斯汀娜·布萊勒博士在《自我關懷》中寫到自我關懷3要素,我簡單總結一下。

第一,冷靜的觀察。

首先要做的不是急於擺脫痛苦,而是承認它,去觀察和感受痛苦帶給我們的感覺。

第二,共同的人性。

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會經歷艱難的時刻,這也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

第三,對自己友好。

與其自我指責和否定,不如用友善的態度對待自己。

是不是還不清楚怎麼做?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我們來看看薩賓娜的例子,你就會明白了。

她想戒掉甜食,然而並沒有成功,現在覺得很羞愧和失望。

她沒有逃避這種不好受的情緒,直面自己心中的壓力,首先承認:

“這太令人失望和難受了,想改掉一種已經養成的習慣可真是不簡單啊。”

(冷靜的觀察)

接著,她積極地想,其實很多人都遭遇過體重的困擾,還有多次減肥失敗的打擊,也跟她一樣心煩意亂呢

(共同的人性)

然後,她把手放到胸前心跳的地方,這個觸控自己的動作,讓她平靜了下來。

她開始想象,如果好朋友在身邊會怎麼說呢?

“親愛的,一次小小的偏離目標沒什麼大不了,每個人都可能遇到,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繼續朝著目標努力就好啦。”

(對自己友好)

經過這個自我關懷的過程,是不是感覺好多了?

狠狠地批評自己,容易喪失信心,自我否定;

過於溺愛自己,討好自己,容易輕易放棄目標。

自我關懷和討好自己,是完全不一樣的。

自我關懷,是既會照顧自己的感受,能安撫自己,又沒有輕易放棄想要做的事。

相比自我批評,更容易堅持下去,也會形成一種良性迴圈,讓你能持續發力。

剛說完減肥,轉眼就吃火鍋:討好自己,你用對方式了嗎?

最後,希望你可以享受當下,該努力時努力,想休息時也能好好照顧自己的需求。

眼中有未來,心裡有自己。

記住,真正愛自己,你一定會感受到充實的快樂。

而不是過山車一樣,一會兒滿足到極點,一會兒又開始空虛。

這充其量,只是被外界的噱頭牽著走了而已。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1。 訪談節目《顏如晶:我真的不能再當“寶貝”了》北京青年x涼子訪談錄

2。《幸福的方法》積極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

3。《自我關懷》 (德)克里斯汀娜·布萊勒 著;劉曉 譯

4。 知乎:那些對自己特別狠的人,腦子裡都是怎麼想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