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受到各種刺激導致臨終前欲殺掉妻兒與孫子

一代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遙尊永曆政權與清廷對抗,數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但是清官難斷家務事,鄭成功也有自己家庭內部的煩心事,甚至臨終前欲殺掉妻子、世子與孫子。鄭成功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由於自己在收復臺灣後,面對內部的抵制讓其不惜得罪整個官僚集團,最終心力交瘁;另一方面自己父親被清朝殺害以及永曆帝被俘,內外兩方面的刺激,使其性情乖張。這時,面對世子通姦的醜聞,官僚集團大做文章,鄭成功難免情緒失常,舉止失措!這件事也就成了壓垮鄭成功死亡的最後一根稻草!

鄭成功集團內部的矛盾

鄭成功之收復臺灣,是一項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壯舉。但是,當時的抗清陣線內部有許多人並不理解其意義,對此舉加以激烈反對。鄭成功的重要抗清合作者、魯監國舊臣張煌言就是堅決反對者之一。

永曆十三年(1659年)入長江之役失敗返回浙東後,他一直在閩浙沿海堅持抗清鬥爭。當鄭成功準備進軍臺灣時,他即寫信給鄭,謂“軍有進寸無退尺,今入臺,則將來兩島恐並不可守,是孤天下之望也”!當鄭成功入臺半年、熱蘭遮城堡圍而未下時,他又寫信給鄭,再次反對,謂“思明者,根柢也;臺灣者,枝葉也。無思明是無根柢矣,安能有枝葉乎?此時進退失據,噬臍何及?”大聲疾呼地要鄭成功“回旗北指”。

鄭成功手下的將士反對進軍臺灣者也不在少數。如前所述,永曆十五年(1661年)正月,鄭成功為進軍臺灣而集合諸將討論時,反對者頗多。以後決議雖形成了,反對者仍舊存在。在這年三月初鄭成功於金門料羅灣候風準備出發進軍臺灣時,不少官兵“以過洋為難”而逃跑,為了制止這種現象,鄭成功不得不委派英兵鎮陳瑞專門“搜獲捉解”逃跑者。

為了促進開發,加固根本,鄭成功命令把將士和官員的家屬送來臺灣。這本來是一件好事,鄭成功未免操之過急。在擊敗達素等統率進犯金、廈的清軍以後,大陸沿海島嶼的局勢比較穩定,收復臺灣以後完全可以隨著墾荒、建屋等開發過程的進展,鼓勵將士和文官把家屬逐步遷來臺灣。開闢階段,條件艱苦,對將士也應予以更多的關懷。

鄭成功急於求成,立令過嚴,“犯者雖親信無赦”。大將馬信建議“立國之初,宜用寬典”。鄭成功卻堅持己見,回答道:“立國之初,法貴於嚴,庶不至流弊。俾後之守者,自易治耳。”應當承認,鄭成功面臨緊迫的糧餉問題,不得不嚴加督責,但在許多方面一意孤行,造成嚴重惡果。史料記載:“以各社田土分水陸諸提鎮,令各搬其家眷至東都居住,兵士俱令屯墾。初至,水土不服,瘴癘大作,病者十之七八,死者甚眾。加以用法嚴峻,果於誅殺;府尹楊朝棟以其用小鬥散糧,殺其一家;又殺萬年縣祝敬,家屬發配。於是人心惶惶,諸將解體。”

“正月,賜姓嚴諭搬眷,鄭泰、洪旭、黃旭等皆不欲行。於是,不發一船至臺灣;而差船來吊監紀洪初闢等十人分管番社,皆留住不遣。海上資訊隔絕。”楊朝棟、祝敬用小鬥散糧未必是私克入己,很可能是存糧不足,即便罪有應得,也不該牽及家小。至於強令駐守大陸沿海島嶼將士把家屬送到臺灣,則帶有人質性質,意在防止諸將士叛投清方。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受到各種刺激導致臨終前欲殺掉妻兒與孫子

朱元璋

這同明太祖朱元璋留諸將家屬於京師、清廷命文武大員以子弟入宮為侍衛相似,是企圖以親屬的安危來維繫下級的忠貞,本不足取。何況,臺灣那時的荒涼景況還難以同明初南京、清初北京相比。硬行推行這一措施,勢必在一部分將士(特別是鎮守金門、廈門、南澳等大陸沿海島嶼的將士)中引起牴觸。

人心不平,訛言也隨之興起。有人流傳鎮守南澳的忠勇侯陳豹(即陳霸)因不願送家眷入臺,已同清朝建藩於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通款投降。鄭成功沒有弄清真相,就輕率地下手諭給鄭經和洪旭,令周全斌、杜輝、黃昌等帶領舟師去南澳平叛。陳豹無以自明,率部卒乘船往虎門向清方投降。

在一定意義上說,克服這種壓力比戰勝荷蘭殖民者的頑抗和軍糧缺乏的困難,鄭成功所要付出的代價不會有所減小。

總觀上述可知,鄭成功為收復臺灣可說是竭盡了全力,已被搞得心力交瘁。但遺憾的是,這時他又遇上了兩件很受刺激的家事。

父親被殺與永曆帝被俘

鄭芝龍進京後在若干年內沒被殺死,其主要原因在於清朝想以之作為招降鄭成功的誘餌。然而,永曆六年以後的事實表明,他並不能起這個作用。於是,鄭芝龍在清朝眼中便毫無作用了;同時,由於鄭成功的堅決抗清,使得清朝非常痛恨,作為鄭成功之父的鄭芝龍也便很自然地成了清朝痛恨的物件。這樣,鄭芝龍之被殺成為勢之必然。

據史籍記載,“順治十八年,以子成功人犯,芝龍與交通,為家人尹大器所首,十月,磔於市”。鄭芝龍在隆武政權存在時,作為一個手握實權的大臣,時時處處考慮個人的得失,不以民族利益為重,投機鑽營,看風使舵,可恥地投降了清朝,葬送了隆武政權,給當時的抗清鬥爭造成了很大損失。被清朝挾持到北京後,又充當清朝的招降工具,多次活動。他的一生,基本上應是被否定的。他最後投機未成,丟了性命,也是罪有應得,不值得同情。

然而,他畢竟是鄭成功的父親,他的死不能不給鄭成功在精神上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當鄭成功聽到這一訊息後,“中夜悲泣,居常鬱悒”。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受到各種刺激導致臨終前欲殺掉妻兒與孫子

永曆帝殉國處

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林英從雲南逃回,報告了永曆帝在緬甸被清軍俘虜,西南抗清武裝只剩下李定國率領的殘部退往邊境地區的訊息。這意味著東、西遙相呼應的局勢已告結束,清廷將集中力量對付鄭軍。鄭成功弄巧成拙,內心的悔恨可想而知。

他的實力既不足以公開以隆武帝的繼承人同清廷逐鹿中原,只好繼續掛著沒有永曆帝的永曆招牌,僻處一隅。不少史籍把鄭成功說成是明朝的純臣,對他和他的繼承人存明朝“正朔”三十餘年津津樂道。這種見解是比較膚淺的。對復明志士而言,永曆朝廷覆亡即已心灰意冷,極少數隨鄭成功赴臺的官紳、宗藩不過藉此保住先世衣冠,幾乎沒有人把仍奉永曆年號的鄭氏集團作為復興明朝的希望。

鄭成功一貫的思想是“東南之事我為政”,不奉近在咫尺的魯監國而遙奉永曆,並不是由於朱由榔在血統上近於帝室,而是欣賞“天高皇帝遠”,江日升《臺灣外紀》記載鄭“經承父例,總兵以下皆自委任,如公、侯、伯及提督,必修表請封,然後出印諭”。所謂“修表請封,然後出印諭”不過是一種形式,等於左手寫報告,右手批准,恩威自操,何等愉快。

自然,鄭成功除了尊帝虛禮以外,也真心實意地希望永曆朝廷能夠存在下去,這樣既可以借朝廷名義吸引東南復明勢力的支援,又可以利用永曆朝廷支撐於西南牽制清軍相當一部分主力。一廂情願的如意算盤打得太精,結果事與願違,使自己陷於進退失據的尷尬局面。飲下自己釀造的苦汁,無疑是導致鄭成功晚年心理失去平衡、舉動乖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世子鄭經與乳母通姦事件的發酵

鄭成功心中鬱積的憂悶終於因為一件極小的事情像火山一樣爆發了。

世子鄭經留鎮廈門,同四弟的奶媽陳氏通姦生了一個兒子,這類事情在豪門大家中並不罕見。開初,鄭經向父親報告侍妾生了個兒子,鄭成功因添孫高興,賞了一點銀物。不料,鄭經的妻子是原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雖“端莊靜正,而不相得”。

唐顯悅為孫女鳴不平,寫信給鄭成功大加非難,內有“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聞飭責,反加賞賚。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乎?”鄭成功正因復國無望積憤於心,唐顯悅只顧洩私忿危言聳聽,使成功“登時氣塞胸膛。立差都事黃毓持令箭並畫龍桶三、漆紅頭桶一,過金門與兄泰,同到廈門斬其妻董氏治家不嚴之罪,並其子經與其所生孫、乳母陳氏”。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受到各種刺激導致臨終前欲殺掉妻兒與孫子

鄭經

黃廷、洪旭、陳輝、王秀奇等守金、廈諸將接令後大為震驚,力圖大事化小,和鄭泰、黃毓商議,採取折中辦法,殺陳氏與所生嬰兒,諸將聯名上啟代董夫人及鄭經請罪。取得董氏和鄭經同意後,即按此辦理,由黃毓回臺覆命。鄭成功堅持必須殺掉董夫人和鄭經,解下自己的佩劍讓黃毓到金門交鄭泰執行。

鄭泰無奈,只好把黃毓送到廈門向鄭經說明事處兩難。鄭經立即把黃毓拘禁起來,和金、廈文武官員商議對策。正在這時,蔡鳴雷從臺灣來搬家眷,鄭經等向他探問訊息,蔡鳴雷因為在臺灣有過失,怕受成功處罰,故意誇大其詞,說藩主發誓要除掉董夫人和鄭經,如果金、廈諸官拒不遵命就全部處斬,而且已有密諭給往南澳徵陳豹的周全斌命他相機行事。

金、廈文官武將一個個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洪旭說:“世子,子也,不可以拒父;請將,臣也,不可以拒君。惟泰是兄,兄可以拒弟。凡取糧餉諸物,自當應付,若欲加兵,勢必御之。”鄭泰同意後,即趁周全斌徵南澳回廈門之機,將其拘捕,交援剿左鎮黃昌監守。

同時給鄭成功送去諸將公啟,啟本中有“報恩有日,候闕無期”的話,明確地表達了金、廈諸將聯合拒命的意思。鄭成功閱信後,心中憤悶已極。五月初一日,他已感不適,仍每天登將臺手持望遠鏡眺望澎湖方向有沒有船來。直到初八日,完全絕望,氣噎而死,享年三十八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