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昌吉有年味|元宵節,點亮你的那盞燈籠

文 | 小魚兒

昌吉有年味|元宵節,點亮你的那盞燈籠

滾動的燈火芬芳

用光亮連線美好

隨風搖曳的橘紅

盞盞燦爛

撐起一片祥和

過年掛燈籠,元宵看花燈。元宵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賞燈,祈許光明。觀賞流光溢彩的花燈時,感受過年的滋味同時總能捕捉到一絲童年的味道、時間的味道。

據史書記載,點燈之俗,應始於漢代。當時,每到正月十五,士庶之家,一律掛燈,城鄉之間,燈火輝煌,晝夜皆明。盛唐之時,天下大治,點燈更是盛況空前。正如張祜《正月十五夜燈》詩所述:“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唐代後,元宵放燈時盛時衰,放燈時間有長有短,但卻一直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昌吉有年味|元宵節,點亮你的那盞燈籠

打記事起,春節裡掛燈就成為我家的一直延續的習俗。小時候,我們扶著板凳,看著母親掛紅燈籠,紅彤彤的燈光充滿了我們的世界。長大了,母親扶著板凳看著我們掛紅燈籠,我們的世界充滿了紅彤彤的燈光。今年依舊要掛紅燈籠,不再年輕的我們,想起從前的母親、板凳、紅燈籠,紅彤彤的燈光之於我們的世界。

昌吉有年味|元宵節,點亮你的那盞燈籠

童年的元宵節記憶雖說是貧窮無奈,但那份甜蜜回憶久久難忘。那時家裡是買不起燈籠的,過年都是媽媽和我們姐妹張羅著用彩色的皺紋紙、畫報紙、油光紙自己糊個燈籠。媽媽總會想盡辦法找到做燈籠的各種材料。竹條、鐵絲,細木條做骨架,每年都會設計不同的燈籠造型。今年是長方形、明年就會變成五角星形,後年就會成六角形。那時我常常會和鄰居的孩子炫耀母親的巧手,幾根竹條在母親的手裡組合、捆紮就成了一盞燈籠的骨架,然後在骨架結合處用漿糊塗抹包一層到二層皺紋紙,一定要糊嚴實不然一颳風紙就破了。

接下來就可以展示我們姐妹的對美術手工的“才藝”了。姐姐在燈籠的一面用油光紙剪個生肖畫,妹妹則在燈籠的另一面貼個年畫大娃娃,我就會在其他一面用毛筆寫下一個大大的“福”字……然後我們在媽媽指導下做吊穗,燈籠下面的大吊穗。幾個角上的小吊穗。再把接縫處用貼上用皺紋紙或油光紙剪好的祥雲,花邊……燈籠做成,扶著板凳把燈籠掛在小院裡。燈籠一經高高地掛起來,紅光燃亮夜色,片刻間便滿堂溫情、熠熠生輝、喜氣洋洋,我們姐妹們便在燈籠下拉手轉圈看了又看,滿心歡喜。元宵夜,小院,紅燈籠,蹦蹦跳跳的孩子,耳畔的炮竹聲。雪花飄落在紅豔豔的燈籠上,漆黑的夜裡,燈籠紅裡透著喜氣。看到孩子們肆意的笑臉和直衝腦門兒的喜慶勁兒,母親把平日裡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統統拋到了九霄雲外,也沁浸在福祉憧憬的美好裡。

昌吉有年味|元宵節,點亮你的那盞燈籠

元宵之夜,當圓圓素月度雲而來時,最高興的是去賞燈。處處是人頭攢動,穿行於燈籠之間的男女老少觀賞著,談論著,喜氣洋洋。一盞盞燈籠造型各異,全部是手工製作的燈籠,爭奇鬥豔……還有不少小孩子,手提點著蠟燭的小燈籠滿大街嬉鬧,絢麗的禮花,噼噼啪啪的鞭炮,直至深夜仍在上空旋繞……

因新城市改造,我家的小院被拆除了。如今能被用來張燈的場所,已壓縮到了小小的陽臺上。小區的路邊,家家的陽臺上燈光爍爍,燈綵熠熠。紅燈籠款款轉著,玻璃窗上的串串彩燈,變幻著顏色,……如今的年,是多彩的。網路雲端拜年,抖音粉絲互送燈籠,QQ祈福紅包,母親也隨著時代的變化過著不一樣的元宵節,可不變的是默默地祝福!

昌吉有年味|元宵節,點亮你的那盞燈籠

元宵節的夜裡,在歡聲笑語裡,在濃濃的年味裡,點亮你的那盞燈籠,家裡多一盞燈籠,就多了一雙溫暖的眼睛,多了一位祈福人人平安的天使!讓這盞燈送上你美好的心願,映紅你幸福的笑臉,搖醉你紅火的生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