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孔子的方法,你也能用!謝付亮講《論語》(39)

孔子的方法,你也能用!謝付亮講《論語》(39)

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三章)

謝付亮簡解

這一章主要體現了孔子對禮儀制度的預測,也可以說是對中國文化的預測。

大意是,子張問:“今後十代的禮儀制度,可以預知嗎?”孔子說:“殷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的和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繼承了殷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的和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麼將來,如果有繼承周朝的朝代,就算經歷一百代之久,也是可以預知的。”

展開闡釋之前,先分六組,簡單解釋原文中的字詞。

其一,世,有兩種理解。一,古代稱三十年為一“世”,“十世”就是三百年;二,把“世”理解為朝代,“十世”就是十個朝代。

我認為,根據孔子後面的回答,列出了夏商周三個朝代,可以推測這裡的“世”,理解為“朝代”更合適。

其二,也,同“耶”,表示疑問,可以理解為“嗎”。

其三,因,因襲、繼承的意思。

其四,禮,指的是禮儀制度,一切規範社會行為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規、風俗習慣等等,都可以包括在“禮”的裡面。

其五,損,減少、減損;益,增加、增益;“損益”可以理解為“增刪”。

其六,殷,指的就是商朝。商朝傳到盤庚,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所以商朝又稱殷朝。

如何理解這一章呢?

首先,透過這一章,可以看出,孔子雖然非常重視禮,積極恢復周禮,但是孔子很明白,禮是活的,不是死的,是可以變的。

例如,據《禮記·表記》,“夏道尊命”,夏朝相信天命;“殷人尊神”,殷朝敬畏鬼神;“周人尊禮尚施”,周朝重視人文、崇尚實用。可見,從夏朝到殷商再到周朝,禮儀制度一直在改變。

怎麼變?朝代不同,綜合環境不同,面對的問題不同,改變的方法和內容當然是不盡相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禮的根本不能變了。那麼,禮的根本是什麼呢?

拋開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來說,禮的根本應該是規範人們的行為,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即,使老人安心舒適,使朋友信任無間,使孩子備受關懷。這是孔子的理想,果能如此,當然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社會。

所以,孟子評價說:“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的確不是“書呆子”,也沒有頑固不化,他非常懂得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但是,後來的儒生誤讀了,讓我們對孔子的誤解越來越多、越來越深,這一點是需要改變的,也是必須改變的,否則,我們學《論語》的價值又是什麼呢?

其次,透過這一章,我們還能進一步看出,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一直在根據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更新,正如《周易》所說:“損益盈虛,與時偕行”,即,減損、增益、盈滿、虧虛,都是依據時勢而進行。

南懷瑾說:“我們現在說傳統文化,所謂傳統,就是這樣在一個系統中漸變傳下來的,並不是頑固得一定永遠保持原來的樣子才叫傳統。”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倘若不是漸變,永遠保持原樣,那麼,傳統的樣子應該是穿著樹皮,茹毛飲血,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最後,萬事萬物都有變和不變,禮儀制度如此,人類歷史也是如此,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今天發生的事情,以前大多是發生過,以後也大多會再次發生。

我們要知道未來怎麼樣,就去看看歷史;我們要想少走彎路,就去看看歷史;我們有了困惑,現實給不了自己答案的,就去看看歷史。歷史是一面鏡子,不僅照出我們當下的樣子,也可以照出未來的樣子,甚至“雖百世,可知也”。

例如,無論怎樣,人生在世,都要竭力盡孝,並且盡孝必須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從內心去尊敬老人、體恤老人、照顧老人。再如,商業的本質是替客戶解決問題,去除煩惱,如果不能為客戶解決問題,只是畫畫餅、吹吹牛,甚至給客戶添麻煩,那就違背了商業的本質,最終結果一定是失敗。

又如,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虧本的生意沒人做,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上只會掉陷阱,但有些人就是相信各類機構的鬼話,結果只能在血本無歸的時候,才痛哭流涕。說到本質,很多人還是要認清,騙子固然非常可惡,但還是自己的貪婪害死了自己,必須遏制自己的貪慾。

既然如此,那就多讀讀經典、多看看歷史吧,或許你就能擁有一雙預知未來的慧眼!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