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用“王一博”們演戲,還划算嗎?

流量“入戲”,多方“共謀”。

流量明星和國產劇的組合,在今年頻頻“翻車”。

集合當紅小花和小生的古偶劇是豆瓣低分重災區,《斛珠夫人》5。1,《有翡》5。5,而流量+古偶的序列裡,還有很多劇集在排隊中,包括楊洋主演的《且試天下》、肖戰主演的《玉骨遙》、吳磊主演的《星漢燦爛》等等。

反之,今年國產劇的口碑之作,幾乎被高質量主旋律劇和小成本“黑馬”劇包攬。上半年,《山海情》《覺醒年代》被稱為2021“國劇之光”,實現了口碑和熱度的雙豐收。《御賜小仵作》《我在他鄉挺好的》等小成本網劇則憑藉著源源不斷的“自來水”,完成口碑逆襲。

而這些劇的共同點是:無當紅流量參演。

用“王一博”們演戲,還划算嗎?

用“王一博”們演戲,還划算嗎?

即使拋開劇集質量不談,劇集因為流量明星而引發的爭議同樣不少。番位之爭已經司空見慣,甚至衍生出限定新詞“領銜男/女主演”。最近同時在播的幾部劇也都不安生,《誰是兇手》裡,趙麗穎前兩集沒有出現,就引發了粉絲的不滿,《風起洛陽》則在豆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粉黑大戰”……

這裡的“流量明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透過一部作品而走紅,如楊冪、劉詩詩、楊洋等85生花;

另一類則是以偶像身份出道,而後又轉型為演員的明星,包括在韓國成團後又迴歸的鹿晗、黃子韜,以及內地開啟101時代後出道的偶像等等。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擁有龐大而紀律嚴明的粉絲群體。媒體人康堤曾指出,一個人踏入粉圈,無關意願,也無關其是否特殊,只要你擁有了流量,就必然會進入粉絲邏輯裡,進而引起粉圈的爭議,這是必然現象。

流量劇越來越成為“粉絲限定”,在飯圈和路人盤中間建起一道高牆,並形成了兩個風向完全不同的輿論場,而這麼多年以來,能夠突破這道屏障的作品少之又少。

發展至今,這更像是一場明星、粉絲、劇方和平臺的“合謀”:平臺和劇方都需要流量明星來支撐資料,但並不成熟的劇集工業,未必有能力承載流量明星和粉絲的能量。而在流量明星只能選擇拍劇的情況下,有限的選擇裡反而有可能給自己的人設“減分”。

或許將問題不能簡單地歸咎於某一方,更重要的事在於:內容為什麼被“流量”綁架了?

流量劇的喧囂與沉默

近期熱播的《風起洛陽》,在上線時曾經遭遇了“超前點評”。

首播的12月1日晚,原定8點播出的《風起洛陽》由於技術原因,延遲了一個小時左右才“姍姍來遲”。

但有網友發現,《風起洛陽》還未開播時,豆瓣的評分割槽已經出現了不少評價:根據豆瓣電影的宣告,在當晚8點至9點,條目下集中共出現了6752條五星評分和649條一星評分。

截至12月7日《風起洛陽》開分,豆瓣官方已經清理了21234條非正常評分,其中有12366條五星評分和6619條一星評分。他們像是都看過了還未播出的樣片,無論是演員的演技還是劇集是否貼合曆史,都在評論區說得頭頭是道。

這是某種“潛規則”導致的結果。飯圈早就意識到藝人作品熱度和口碑的重要性,一旦有新劇播出,會第一時間刷播放量、奔赴豆瓣打上五星好評。

粉絲明白的事情,“黑子”和“對家水軍”也同樣明白,所以負面一星短評也隨之而來,即使是沒有原作小說問世的《風起洛陽》,也能像批評其他大IP一樣在評論區說上一句“不符合原作”。

至於這次陣仗頗大的源頭,主要在於《風起洛陽》的演員陣容。雖然一番是黃軒,但“主角三人組”的剩下兩位是宋茜和王一博,前者是國內頭部女愛豆,後者是近三年來風頭最盛的新晉頂流。

無獨有偶,近期的劇集市場,也幾乎是一場“流量亂戰”。

已經完結的《斛珠夫人》,男女主是陳偉霆楊冪,上個流量時代的小生和頭部85花的配置;迷霧劇場的懸疑劇《誰是兇手》,一番女主是同為85花代表的趙麗穎;《女心理師》女主楊紫,90花裡的頭部流量選手之一,自2019年《親愛的,熱愛的》之後沉寂三年之久的新劇……合在一起,劇播期間,熱搜和娛樂社群格外“熱鬧”。

毒眸在往期文章《《風起洛陽》遭遇“超前點評”,我們還能相信豆瓣評分嗎?》中提到,如今幾乎每一部有流量明星參演的劇集,豆瓣評分都會面臨兩股“勢力”的衝撞,並且隨著評分人數增加、粉絲

控評

和高階水軍來襲,豆瓣劇集評分的含金量似乎已經出現了下滑。

豆瓣評分是當今國產劇最權威的評分體系,當評分受到多方衝擊、平臺淪為“粉黑戰場”時,觀眾將很難在沒有看劇的前提下,從豆瓣評分中大概估量出一部劇的質量——畢竟觀眾的時間有限,可選擇的劇集太多,直接從劇集KOL獲得評價評價似乎又不夠“全面”。

他們在微博直接搜尋劇名也得不到答案,劇名的因為相關搜尋結果會被流量粉絲刷出的資料微博和好評佔滿。

甚至,就算觀眾想要客觀評價一部戲的製作和劇情,一旦劇集有流量明星參演,最終輸出的內容便總是繞不開流量的演技話題。

即使有使用者想客觀評價劇情,但微博等平臺的討論也會最大程度地偏離劇集本身,反而將重點放在流量明星身上。《誰是兇手》首播當天,就因為一番女主趙麗穎沒有出場,獲得了一個微博熱搜。

久而久之,部分觀眾出現了類似“一刀切”的選擇心理,即有流量明星參演的劇,可以直接放棄。

去年播出的的懸疑劇《摩天大樓》,豆瓣評分達到8。0分,但仍有不少觀眾因為Angelababy的出演而選擇躊躇。豆瓣高贊短評在誇讚劇集質量的時候,仍然不忘重點提到Angelababy這次的表現“沒有印象中那麼差”,以信服更多人前來看劇。

這又造成了一個“沉默的螺旋”。因流量棄劇的觀眾,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數,其發出的聲音很難與明星粉絲相比。為了避免批評後被明星粉絲

控評

,甚至惹來爭吵,這部分觀眾往往會吸取經驗,只在自己的社交圈裡發聲。

——這部分難以被大資料捕捉的“沉默”的觀眾,自然就從劇集受眾裡,“沉默”地流失了。剩下的,則是粉絲們累積的資料繁榮。

“我們會更喜歡做有流量參演的劇,”擔任過劇宣的鴿子告訴毒眸,“因為片方最重視的指標是熱搜、站內熱度和播放量,如果劇裡有流量明星參演的話,他們的粉絲自己就會做資料、推熱搜,相當於省去一部分預算。”

流量明星的“價效比”

採用流量明星演戲的影響,不止發生劇集生產後端的營銷層,在專案籌備前期和執行的過程中,流量明星們同樣可能“影響全域性”。

在選角時,片方和平臺因為招商、資料等現實問題,會形成重視熱度、用流量演戲的惡性迴圈。而流量明星進組,意味著劇組需要支付高額的演員片酬,片方的製作成本和平臺採購成本水漲船高增加,很容易壓縮劇本等方面的支出。

早在2017年,網路視聽節目協會等行業組織就聯合發表過意見,提出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用“王一博”們演戲,還划算嗎?

由於劇方需要依賴流量明星的熱度,那麼當流量明星進組後,劇組的話語權會在一定程度上讓渡給流量明星。

“在行程編排上,比如劇組今天要轉場,要拍很多,但這個流量今天可能今天到了幾點就要走,要請假,或者跟男/女朋友吵架了,心情不好,就是不想拍,”藝人經紀小邱告訴毒眸,“這種時候劇組讓步,把其他演員調過來拍別的戲,這種情況還是有不少的。”

有海報設計的從業者告訴毒眸,明星方有時會直接對海報製作團隊提出需求,比如磨皮、打光甚至番位要求:“可能一個畫面有4、5個人,都是一樣的光線、統一的氛圍,他/她的要求就會讓那個人在畫面裡特別跳脫。”

那麼,用流量演戲,還值得嗎?

對志在熱度、重視播放成績的片方來說,採用流量明星,意味著在招商和熱度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

在製片人阿寧看來,演員的選擇除了要考慮與角色的適配度以外,還有平臺播出方的要求:“電視劇網劇產品首先是商業產品,商業產品有它的商業屬性。這個商業產品的熱度,會直接影響廣告、資金、收入等現實問題。當大家無法確定一個沒有流量的主演,能否讓這個劇獲得相應價值的時候,他們都會趨利避害地選擇更有影響力的,即所謂有流量的演員。”

毒眸就觀察到,某熱播劇的粉絲群體,會專門關注貓眼專業版等資料平臺和影片平臺的熱度資料,其中大粉還會號召其他粉絲切號看劇。

粉絲們自有一套對於熱度計算的經驗,在她們看來,用同一個賬號反覆觀看並不符合平臺演算法對於播放量計算的要求,只能切不同的小號反覆播放。

大粉還專門製作了線上表格,其中羅列了每一集和每一個愛豆出場的花絮的觀看地址,方便粉絲直接點進連結刷播放量和熱度。

更重視口碑的劇集,則會在流量演員的選用上較為慎重。如果劇中出現了流量演員,也往往是不會影響整部劇集質感的配角。在劇集製作領域有一定口碑的正午陽光,就幾乎不採用流量明星作為主演。

“這兩年爆火的劇,其實都沒有流量在裡面,反倒是因為劇火了,把裡面的老演員、好演員帶出了流量,”小邱認為,“我覺得這個趨勢是向好的。”

誰造就了流量“入戲”?

去年的《我就是演員3》裡,金莎和金子涵在表演《三十而已》的片段時,被導師中途叫停。章子怡直接質問道:“難道演員是個最低階的職業嗎?所有人都要來這裡分一杯羹。”

這句話已然成為社交平臺的“金句”,在每一部流量明星參演的劇集開播前後,被網友們反覆“播放”。而流量明星進入劇集市場,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對於偶像而言,這個問題更加嚴峻。偶像工業在中國曾經歷了超高速的發展,也因此造就了巨大的流量。《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系列製片人吳寒曾向毒眸表示,“中國用三四年的時間走過了海外七八年的路,甚至更快。”

大規模的偶像產出,後續可供承接的渠道卻少之又少,不太成熟的成團後端運營、不成體系的打歌舞臺活動和尚無標準“綜藝咖”的綜藝環境,似乎堵死了這些偶像的所有其他通路。“選秀”這一條道路,也隨著年初倒奶事件的爆發,被迫按下暫停鍵。

於是,今年以來,原來以唱跳為生的愛豆們,開始愈加頻繁地出現在國產劇裡。和頭部流量相比,他們的劇甚至不足以到“被討論”的階段,大多悄無聲息地開播,在粉絲群體裡引發一陣狂歡,再悄無聲息地完結。

在小邱看來,流量明星的發展受困,會在整個行業內部形成惡性迴圈。“偶像們沒有太多舞臺表演的機會,音樂也不再是一門好生意,愛豆們的生長環境不好,所以只能用自己那點兒僅有的流量,紛紛加入到演員的行列中,但這對於其他正統的新人演員來講,又是一種很大的壓力,在流量明星極力擺脫“流量”這個標籤的時候,他們反而想要但是得不到。”

這些“無處安放”的流量明星,只能選擇劇集行業棲身,而劇集行業也坦然地敞開懷抱,接受了這些轟然湧來的巨大流量。

原因也不難想見:流量意味著熱度,而熱度直接與收益掛鉤,這對一部劇來說,意味著“不確定因素”的減少。在五元文化聯合創始人馬李靈珊看來,劇集行業對流量明星的追逐,和對大IP的追逐類似,都是為了“控制變數”,因為“這個行業最稀缺的就是確定性”。

一方面是偶像因為無處可去,大量湧入劇集行業,另一方面,不加挑選地全盤接收流量明星後,劇集行業在現階段也不具備消化這巨大流量的能力。

內地劇集行業的工業化程度還不夠高,不僅不足以將流量明星完美嵌入其中,反而會產生反作用。早在2018年,白一驄就曾有觀點稱,“不用大咖是最好的工業化方式,大咖沒有時間陪你工業化。”

正如前文所述,一部劇從前期劇本籌劃,到定妝,再到拍攝及後期製作,目前在國內尚未形成一套完備的工業鏈條,流量明星對於劇集熱度來說可能是“保障”,但卻成為分散在各個環節中的“不定時炸彈”。

一個很好的參照系是日韓劇。在日韓劇裡,話語權更多地掌握在專業人士的手裡,流量明星則被裝進韓劇工業的殼子裡,輸出水準線以上的成績。換言之,整個行業對流量明星的態度,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明星們交出的答卷。

這其實是擺在劇集從業者面前的選擇題:要質量,還是要流量?而當資料成為衡量一個明星價值的最高維度時,就很難做出足夠好的選擇。

“國外的模式大概是,會選擇更會演戲的愛豆,而不是更紅的,他既不會破壞這部劇的口碑和質量,也能透過這部劇吸引到更多粉絲,對個人也是一種正向迴圈,但現在國內好像是反過來了,”小邱認為,“應該讓更會演戲的人去演戲,而不是讓更紅的人去演戲。”

回到最本質的問題,由於劇集天然具備的商品屬性,因此,對所有從業者而言,不加思考地啟用流量明星,實則是為了“趨利避害”,而忽視了明星與角色和作品的適配性。

時間回到2015年前後,“大IP+流量明星”的公式被影視行業奉為財富密碼,並接連產出一大批粗製濫造的IP劇。經過幾年的調節後,行業逐漸掙脫了IP開發的亂象,從大IP編織的“爆款夢境”中清醒了過來。如今,大IP幾乎已經被證偽,但在重估流量明星價值的問題上,看起來仍然路途遙遠。

用“王一博”們演戲,還划算嗎?

“大IP+流量明星”的公式

這麼看來,流量“入戲”所引起的種種紛爭,或許都只是表象,在這座巨大的、搖搖欲墜的冰山下,潛藏的是更深層次的邏輯:劇集當然可以依靠流量,但不能被流量綁架,更不能因為用了流量明星,就以為踏上了一條“捷徑”——劇集和偶像的行業融合已成定局,如何實現和諧共生,是所有從業者都不能放棄思考的命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