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弱者活該淘汰?說這種話的人心理有“病”

如果你經常上網,你可能也看過這樣的言論:

殘疾人就別出門了吧?淨給別人添麻煩,弱勢人群直接淘汰。

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強者生存,享有更好的資源權益,弱者淘汰。這就是這個社會的規律所在。

窮人都是因為太懶,不努力讀書,不努力工作,活該窮一輩子。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社會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有那麼多平等。

這幾條言論有個共同點:慕強凌弱。抱有這種觀點的人,一般被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者”。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主張之一就是生物透過自然選擇被篩選,適應環境的成功種族得以延續,不適應環境的失敗生物會被淘汰。社會達爾文主義將這種優勝劣汰的法則也運用於人類社會。

弱者活該淘汰?說這種話的人心理有“病”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將所處的社會視為弱肉強食的叢林丨Giphy

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人視競爭優於合作,他們將自己所處的社會理解為一個

像原始叢林般充滿著弱肉強食和生存競爭的戰場

,每個人都自私地想方設法成為食物鏈的頂端,失敗者只有被拋棄的命運。

積極進取還是心理變態?

不可否認,這些鼓吹慕強思想並且希望淘汰弱者的人群,往往能憑藉自己的手段在競爭中獲勝,可這種特質

究竟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品質,還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變態呢

一項來自波蘭的新研究發現,

和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具有相關性的人格特質確實是負面的

。他們測量了人群對 “叢林競爭信念”的認可度,並將它和人的各種人格心理特徵進行比較。

研究表明,

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性格本身就比大部分人更加冷漠市儈

。研究者用到了“人格黑暗三角(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理論,這個理論的心理模型有三種人格特質,分別是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心理變態。他們發現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具有明顯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意味著他們將他人視作達成個人目的的工具,而不是和自己平等的存在。在這種人格的驅使下,

當他人對自己有用時,他們就軟硬兼施,當他人對自己無用時就棄之不顧,沒有真情實感,只有利害關係

弱者活該淘汰?說這種話的人心理有“病”

自戀:自私、虛榮、以自我為中心;

馬基雅維利主義:喜歡冷酷地欺騙和操縱他人;

心理變態:易衝動、冷漠無情、情感封閉,缺乏共情、羞恥、內疚等感情 |果殼編輯

另外,經典的“大五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測試也發現,這類人大多具有

偏低的宜人性

,意味著

他們比正常人更加不好相處,更少信任他人,更少利他行為

,更多地做出破壞社交關係的行為,共情能力堪憂。

所以研究人員下了一個結論,慕強凌弱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

其實擁有的是一種功能失調的、不健康的心理

恐懼不安的依戀模式

除了上面兩種人格特質外,這項研究還測試了樣本人群的

依戀模式

——每個人和他人進行人際互動的基本心理模式。依戀模式在嬰幼兒時期就建立而成,主要由個體和養育者的互動方式決定,

一旦形成之後就會影響一生,很難在成年之後改變

這項研究發現,相信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人傾向於具有

“恐懼型”依戀模式

——他們既迴避他人的關心,也害怕自己被他人拒絕,對於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存在恐懼感。這種模式的根源,

在於他們習慣將別人解讀為“有害的”或者“拒絕幫助的”,自尊和自我評價又較低,潛意識認為自己也不配獲得他人的積極關注。

因此,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看起來不近人情,信奉實力至上,但內心很可能是看低自己、孤獨缺愛的。

他們對力量的渴望並不是積極自尊的體現,而是一種補償或者防禦機制

弱者活該淘汰?說這種話的人心理有“病”

反派角色伏地魔就有這種心理機制丨Giphy

影視劇中的反派角色就常常有這種心理機制。比如《哈利波特》中的大反派伏地魔,他從小在孤兒院長大,因為魔法能力被身邊人孤立,長大後渴望成為全世界最厲害的巫師,崇拜純血統,極度排斥沒有魔法能力的“麻瓜”和混血“泥巴種”,將自己忠心耿耿的追隨者“食死徒”視為奴僕和工具,活脫脫一個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形象。

這麼看來,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所看到的社會如原始叢林般危機四伏,其實是他們依戀模式的投射。缺少關愛的內心,映射出殘酷不仁的世界。

活在過度競爭、極端個人主義的當下

雖然這項研究顯示,社會達爾文主義信念對於個人來說,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幼年經歷,也就是具有個體意義上的合理性,但這

不意味著社會應該默許甚至推崇這種思想

同樣於今年發表的來自布達佩斯大學的研究

[2]

發現,和社會達爾文主義信念顯著相關的“人格黑暗三角”特質

可以預測職場中的腐敗行為

。尤其是前文提到的,將他人視為自己達成目的的工具的馬基利維亞主義人格特質,很可能會帶來不道德的職場行為,使人傾向於使用不公平的手段獲利。

社會達爾文主義間接帶來的不止有職場腐敗現象,還有種種不良社會風氣,

其問題本質其實是過度競爭和極端個人主義

[3]

。在內卷的社會里,人人渴望成為金字塔頂端。評判標準單一,而篩選標準被不斷抬高,由此引發更強的被淘汰的焦慮感。在這樣的環境下,人人自危,人人努力,可實際的收益並沒有增多。

弱者活該淘汰?說這種話的人心理有“病”

內卷的社會里,人人渴望成為金字塔頂端,被淘汰的焦慮感越來越強丨Giphy

極端個人主義也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核心內涵之一

在叢林法則的世界觀裡,人和人之間只有競爭沒有合作。

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損人利己被視為合情合理,這讓深陷其中的人們錯失了大量本可以透過合作達到共贏的機會,把本可以共同協作的生產推向了“零和博弈”的內部廝殺。

在一個徹底的叢林社會里,弱者無價值、無意義,生命不受重視,註定被淘汰。但誰也不可能永遠是強者,誰都會在某個層面或某個時間點成為一個弱者。

人類社會之所以走到今天,合作和關愛的重要性絕不低於競爭

。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很多舉措,比如關愛弱勢群體、強調公平和平等,對良性發展極其重要。現有的許多研究已經證明,

一個“非叢林”的社會可以比叢林社會更幸福、更高效

參考文獻

[1] Who are the ‘social Darwinists’? On dispositional determinants of perceiving the social world as competitive jungle

[2] The importance of dark personality traits in predicting workplace outcomes

[3] 社會達爾文主義對大學生思想的消極影響及對策研究

作者:此木

編輯:小毛巾、遊識猷

股民福利來了!十大金股送給你,帶你掘金“黃金坑”!點選檢視>>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