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第七十二課:《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秘密以及這個體系被放棄的種種後果

上一課說到兩個集團的對抗中,有準備的、防守的、被動的、隨機應變的一方勝算更大。而主動的、進攻的、有明確的戰略目標的一方要建立一個新的目標系統。如果進攻的一方沒有先破後立,建立新系統的理想,那麼其進攻行為往往只具備破壞性而不具備建設性。不具備建設性的進攻則是短命的。就像上山火,燒掉的只是舊秩序的一些表面皮毛、現象和浮財,不可能傷到舊秩序的根本。中原農耕文明一直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劫掠。而遊牧民族只針對財貨的劫掠對於農耕文明的根本性威脅其實並不大,中原農耕文明能夠在鐵蹄的威脅下堅持數千年而不滅,是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沒有太大的政治理想,他們只破不建。

如果進攻方有了政治理想,要破掉舊系統建立新的系統,那麼新建系統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是防守一方的破壞目標。建立很費成本,維護新建的系統不被破壞還得很費力防守,而破壞則容易得多。

所以老子認為,一個合理的、符合天道的、得民心的社會系統,不應該去進攻別的社會系統,而應該採取防守態勢,成功阻止自己的系統被破壞就是勝利。

而這個勝利比進攻自己的一方更容易獲得。

基於事物基本原理的理論,只要用心感悟,其實不難理解,也不難應用。這一章老子就這個問題發了點感慨:我的理論不難理解也不難施行,可為什麼就不被待見呢?我的思想主張施行之後,天下安定,做君主的少費心費力,難道不香嗎?可當政者為什麼都喜歡瞎折騰呢?

其實寫到這裡,老子的思想體系基本已經構建完成。借這一章,不妨先做個基本的總結。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以農業生產為食物來源的群體定居社會模式,達成了人與自然平衡的理想狀態。人獲得穩定的持續的糧食供應,不用每天醒來就得為食物而與自然進行鬥爭:包括與狩獵物件的鬥智鬥勇,與被採集物件的捉迷藏,同時人類自己也是別的食肉動物的狩獵物件,也得承受各種極端天氣對人的傷害:極寒、極熱、潮溼、乾旱、冰雹、狂風、暴雨、……農業生產讓人脫離了這種每天都面對飢餓和死亡威脅的狀態。人和自然達成了平衡:人對自然的索取是有限的土地墾荒,自然對人的傷害被人以群居、建築以及基本的基礎建設基本擋在身體之外。

能夠讓人類實現這一理想狀態的,是一代代的傑出者,古人稱之為聖人。伏羲氏、有巢氏、燧人氏、炎帝、黃帝等等都是這些傑出者的代表。

當人類和自然達成這種平衡之後,這些聖人也有了時間機會探索更為廣闊更為精細的世界:如湯藥、烹飪方面的伊尹,又比如玉石的雕琢,金屬的冶煉和應用等——從人類定居到生產力有較大提高到能夠養活龐大的非一線生產人群,經歷了非常漫長的時間,這個時間漫長到一般人其實很難覺察到社會的變化。但這個變化是真正存在的,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由自然轉為人類本身。即人類在以聖人帶領著全體面對自然的鬥爭達成平衡之後,有了時間和精力的盈餘,這個盈餘怎麼用?

人多餘的時間和精力是用於修煉,向內求生命的真義、價值、覺醒,追求健康長壽、追求個體的超能、追求永生?還是把多餘的時間和精力用於人和人之間的競爭?在周代,中國人面臨著這個選擇。

如果選擇前者,那麼當時的周王室就得帶領著各個諸侯做好邊境防衛,做好內部關係的協調。這個選擇下的社會系統的成立而且維持的最為關鍵前提是——千萬不要激發人對財貨、榮譽、地位、感官刺激的慾望。用《老子》裡的話說就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社會按勞分配為主結合適當的稅收保證管理、安全系統的執行、福利保證老弱病殘能夠得到基本生命保障;承擔公共服務的專業人員,包括醫藥服務、工具製造、武裝邊防等由百姓中特別有靈性悟性的人擔任,這些人對生命和天道有著天然的感知力。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比農業生產更為高階的系統培訓。這些人中能夠悟道得道的再次被選拔出來作為社會管理者進行培養,其中的佼佼者最終有可能成聖,成為儲君……整個社會是一個選拔聖人的機制,每個人有機會在平靜的生活生產過程中悟道得道,從而有機會修煉出超常的個人能力。而大部分人則生活在安全的、未來可期的、穩定的、心安的、寧靜的、健康的狀態中度過一生。

而另一種選擇,人類進入以人與人競爭為主,與自然競爭為輔的競爭主題時代。此後,人類的幾乎所有的創新,都圍繞著競爭而產生。

最初的競爭優勢也許是出生差別,那些周王室和受封的諸侯對其他人有著天然的競爭優勢,他們獲得了不勞而獲的天然競爭力;

然後是群體對個體的競爭優勢,那些在政權羽翼下當差的,對自由民有著天然的競爭優勢;

再然後是技術競爭優勢,那些得到專業技能的人對只能學會大眾普及性技術的人有著天然的競爭優勢;

再然後是武力競爭,能打的對不能打的具備了競爭優勢;

再後來,能忽悠的對老實巴交的具備了競爭優勢;……

人和人的競爭的規模越來越大,維度越來越多,手段越來越下流,烈度越來越強,結果越來越糟糕,當競爭失控,生產力全部被競爭本身搞掛掉,社會因此而崩潰……所以,防止社會系統和生產力崩潰成了社會精英和思想界迫切要解決的問題。除了《老子》和一些生產技術類的思想,如農家、醫家,其他的幾乎所有家,其實都是在試圖解決人和人競爭的社會如何保持在有限競爭和可控競爭這個問題。他們從沒有想過,人和人為什麼會競爭,只有《老子》提出了另一種可能——人和人沒有競爭的社會模式。而除了老子之外的所有這家那家,給社會開出的方子,無非:一是制定競爭規則,讓競爭在規則裡進行;二是建立公正的全能的仲裁機構,讓仲裁機構裁決競爭;三是勸說競爭者要講風格要守規矩;四是自己上陣砍翻自己看不順眼的競爭者。你看這不就是法家、儒家、墨家們的政治主張麼?問題是隻要競爭在,制定競爭規則的人也是競爭者,其有了制規則的機會,就基本會制定有利於自己下場競爭的規則;而且規則永遠會落後於競爭者的創新,永遠會有人利用規則的空子去尋求新的競爭優勢。不管什麼規則下的競爭,結果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損不足補有餘”,最終強者恆強,把弱者所有的競爭機會全部剝奪,連活命的機會也全部剝奪。社會就不得不以最為劇烈的方式格式化,重新安裝系統才能重啟。

包括現在的一切社會問題,最底層的根本原因,就是競爭。

最近被罵慘了的豐縣,這件事裡就可以看到很多個維度的競爭。

維度一:區域地域之間的競爭,豐縣的農村屬於競爭的失敗方,失敗的結果就是這些地方的人娶媳婦生兒女的權利被剝奪了被限制了。在這個競爭局裡,弱勢的豐縣只能去找更弱勢的對手重新組建其有優勢的競爭局,而云南邊區的地方更弱勢。董老漢是這個社會競爭局裡的弱勢,他的弱勢就該被剝奪娶妻權和生育權嗎?他也只能向著比他更弱勢的小花梅組建讓他具備區域性絕對優勢的競爭局。如果沒有競爭,豐縣農村不會被婚姻歧視,如果沒有競爭,東老漢不會被婚姻歧視……這是一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競爭局。

維度二:人販子和社會的競爭,社會因為競爭有輸贏,所以人販子有市場需求,有鉅額利潤的誘惑,所以人販子寧願與社會價值認知和法律為敵,也要進行這一行當。這不是法律監管不到位,懲罰不夠重造成的,而是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和高額利潤決定的,法律的打擊力度大到一抓到就槍斃,無非就是增加了這個行業的風險和成本而已,只要市場需求還在,這個成本可以轉嫁到消費端那裡去。

維度三:那些對豐縣政府義憤填膺的自媒體又分成幾個小的維度,主要有三個維度,蹭熱點搏流量,提高自己與其他自媒體競爭力的;出於某些認知表達自己的價值觀,站隊某一競爭方的立場的;針對政府別有用心、代表著中國政府對立勢力的那些號。

又比如,在自媒體熱了很長時間的司馬拔楊柳事件,也可以看到很多維度的競爭。

維度一:中美企業之爭。聯想試圖以貿工技策略對陣老美的技術流,結果放棄了技術維度上的競爭力提升的聯想,把一手好牌打成了渣,最終成為買辦企業、對內競爭的企業。在這個競爭局裡,聯想和豐縣農村是一個德性,搞不過比自己強的,就去找弱雞欺負。

維度二:聯想高層掌控聯想的法理基礎是,老柳他們這些用企業家門面裝修起來的資本家可以帶著企業形成對外的競爭力。但是實際上這些人把競爭的主要物件偷偷地替換為聯想的員工和國內的同行、消費者和供應商,他們拿著高薪、玩著資本,成為聯想對外競爭失利的情況下他們個人的勝利。

維度三:司馬本來是個局外人,不過他把自己打造成正義化身的人設加入這個競爭局,也許其目的也就是在這個競爭局裡強化其正義化身的人設而已,又或者也是為了自媒體搞熱點話題,當然也有可能是某些不方便出面勢力的白手套,總之,如果他真要代表國家參與競爭局,那麼他應該幹出點能夠解決對手實質性的活,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地嗶嗶嗶嗶,畢竟用道德綁架這一招的競爭力其實在這個社會是很弱雞的。

對於中國(僅中國)而言,數千年的發展淘洗,競爭的基本主題其實已經理清了:競爭的雙方說到底,就是勞動和資本兩個方面。勞動希望財富的分配權歸勞動者,按勞分配;資本擁有者——包括權力資本、貨幣資本、智力資本、土地資本、資源資本等等各種資本的擁有者希望按資分配。

中美之爭,本質也還是勞資之爭。中國靠勞動創造財富,希望能夠自己享受自己勞動創造的財富;美國擁有資本優勢,希望按照資本實力享受中國勞動創造的財富;

海陸之爭,本質也還是勞資之爭。海權優勢就是海盜優勢。陸權優勢就是生產優勢。

縱觀整個文明史,生產者在競爭中一以貫之處於天然的弱勢地位——生產的全過程中任何環節都可能被資本卡脖子然後被訛詐。生產的環節越多,產業鏈條越長,生產的系統就越複雜,生產系統越複雜,對生產的組織管理就要求越高,整個系統被卡脖子的風險就越高,被訛詐的可能性就越大。作為生產方,不僅要組織生產,承擔生產過程中的所有天災人禍風險,還得防守資本方的搶劫,得和他們競爭,難度是資本方的N倍。這也是世界上的各個古文明會滅亡的根本原因。

即便到了現代,中國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生產國,也依舊遠遠沒有走出被資本搞垮的危險期。

在競爭模式下,人沒有幸福可言,競爭失敗的下場是豐縣董老漢和小花梅一樣,被剝奪成家的權利生殖的權利甚至生命的權利。人永遠生活在對未來不確定的狀態下。人被慾望和恐懼驅動著不得不參與一環套著一環的競爭。勞動成為最不具備競爭力的競爭手段,是勞動者不得不進行以獲得生活資料的最後手段。

在非競爭局裡,勞動是自我修煉,溝通天地的有效方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