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海報|物道 ©

物道君語:

節目《國家寶藏》帶火過很多文物,就連沒看過節目的人都聽說過“瓷母”,各種釉彩大瓶。一邊嘲笑乾隆的“農家樂”審美,一邊止不住驚歎那時的制瓷水平之高。

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技藝,是人在宇宙中為自己找到的位置。”

而讓瓷母得以誕生的,是一位卓越的督陶官——唐英。他任職28年,在清朝四位督陶官中,任期最長,負責監督雍正、乾隆時期清代官窯瓷器的燒造。

我們以為是帝王的審美影響著時代,其實是督陶官這樣的人

將皇帝對美的想象轉化成現實。而唐英,可以說是最懂雍、乾皇帝心意的人。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海報|物道 ©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瀋陽人唐英,生於康熙年間。他7歲進私塾讀書,14歲被編入內務府八旗滿洲正白旗包衣。而16歲,唐英的人生出現了第一個轉折點。他進宮,來到了養心殿造辦處這裡是為皇宮製造御用品的地方,養心殿原是其中一個作坊,直到雍正住過之後,就變為皇帝寢宮。

包衣,就是“家奴”。一日為奴,終身為奴,他的人生起點著實不高。

在這期間,他隨時能看見宮內的書畫珍寶,接受的藝術薰陶都是皇家級別的,於是培養了書畫的愛好,還常受到內廷畫家王原祁的指點。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唐英

直到雍正年間,他除了負責原有工作,還要當“畫樣師”,就是把皇帝的心意畫出來,也許是器物樣式,也許是某種設計。

日積月累的藝術修養和才華終於被人賞識,他的畫作多次得到雍正肯定,從此他的人生連上三級臺階:

雍正元年(1723),唐英被提拔為內務府員外郎。

雍正三年(1725),圓明園來帖,稱唐英“奉旨畫的款式甚好”。

雍正六年(1728),唐英受命赴景德鎮,協助督陶官年希堯工作。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唐英《寒梅圖》

清朝在此之前,已有兩位著名的督陶官,康熙年間,臧應選督陶時的御瓷叫“臧窯”;郎廷極督陶時的御瓷叫“郎窯”。而雍正時,年希堯督陶時的御瓷叫“年窯”。

看起來,他離高位僅一步之遙,但命運暫時不會讓他那麼順利。

果然,目前他“沒有功勞,只有苦勞”,雖然年希堯(年羹堯的哥哥)是督陶官,但其實唐英才是御窯廠的主要負責人,而且去景德鎮這年,他已經47歲了。在此之前,他甚至並不懂陶瓷燒製。誰能想到,

“一切燒造事宜,俱系奴才經營”。

未來的督陶官竟是從後半生才開始接觸陶瓷燒造。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唐英 手書佑陶靈祠瓷匾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唐英 陶冶圖(部分)

為了當好“協理督陶官”,他向工匠學習,和窯工們同吃同住三年,一起淘泥、揉泥、拉坯、捧坯……就像他自己說的:“用杜門,謝交遊,聚精會神,苦心竭力。”

陶土純實,唯有洗去浮華,真心以待。他的心境變了。他把自己在這的隨筆取名為《陶人心語》。漸漸地,他從曾經的包衣,變成一個得心應手的陶人。

“陶人有陶人之天地”,這裡的日子雖然辛苦,但也是一片天地。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三年的實踐讓唐英懂得制瓷的每一步,所以做事勤懇務實。

先後在雍正、乾隆身邊,雖然伴君如伴虎,但也讓他更懂如何體察聖意。

而且在督陶工作中,他還漸漸發現,從少年開始的藝術積澱開始起了作用,讓他對瓷有獨特的審美。

唐英能文善畫,寫詩寫戲劇,還懂書法篆刻。還曾寫過一副楹聯:“未曾隨俗唯求己,除卻讀書都讓人”。不與世浮沉,以讀書自樂。終於,在他54歲時,正式成為督陶官。果然,由他主持燒製的瓷器,深受雍、乾皇帝賞識,甚至乾隆年間的官窯被人們尊稱為“唐窯”。

他,彷彿就是個文人。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原以為文人的心,總是喜靜,但唐英的心想是有兩半,不然怎麼能讀懂雍正的寧靜剋制、乾隆的熱情與冒險。一半如冰,一半似火。

雍正喜歡宋瓷的極簡恬淡,他便仿燒宋瓷,惟妙惟肖,幾乎亂真,而且比如這件仿汝窯,宛若雨過天青,清新寧靜。

“增一分則拙,瘦一分則陋”。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雍正 仿汝窯石榴尊 動脈影-攝比如內斂含蓄的“茶葉末”,果然皇帝一眼相中,覺得他“古雅沉靜”。

他領悟到雍正內心的隱忍,把審美寄託在單色釉中,他便創燒了一些釉色。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雍正 茶葉末釉貫耳壺

就算是彩釉,他也能結合自己的書畫才能,創新出“墨彩”。簡單素淨,典雅大氣。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雍正 琺琅彩墨彩山水碗(區域性) 動脈影-攝

而已經見識過各種精美瓷器的乾隆,還希望在燒造技藝上有更多突破。

於是唐英讓粉彩上的描畫更精細,枝葉纖細,花朵瓣瓣分明。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乾隆 粉彩桃紋天球瓶(區域性) 動脈影-攝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乾隆 粉彩過枝壽桃蝙蝠紋盤 動脈影-攝

唐英創新的瓷器讓乾隆愛不釋手,於是召他進宮領賞。皇帝喝得七分醉,讓他燒一個代表大清盛世瓷器。

唐英召集御窯廠的工匠們商量,工匠們都說這是“異想天開”,根本不可能。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高溫釉和低溫釉存在與同一件瓷器上已經十分艱難,更何況15種釉彩、17種紋飾集於一身。燒壞的次品、丟棄的碎片數不勝數。

儘管燒造可能性只有0。23%,但是唐英卻讓這件“不可能”的瓷母得以誕生。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乾隆 各種釉彩大瓶“瓷母”  圖|故宮博物院 ©

除了釉色的創新,他還竭盡所能在器型下功夫,精巧複雜如轉心瓶,轉動外瓶,就可以透過中腹鏤空的部分看見小瓶在內層同步旋轉。還有交泰瓶,瓶體上下於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一體,可以活動卻不能分開,寓意“天地交泰”。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乾隆 粉青釉暗花描金夔龍紋交泰瓶

還有奇巧逼真的仿生瓷、象生瓷。我們難以想象,瓷器竟也能青翠如綠松石,古樸若青銅器;一個瓷盤裡的螃蟹、荔枝竟然都能用瓷燒出來。

《中國的瓷器》裡說:“中國瓷器,到了唐窯,確實集過去所有制作之大成。這表現在瓷器裝飾方法,造型設計以及制瓷技術方面”。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乾隆 景德鎮窯松石綠釉菊瓣蓋碗 動脈影-攝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乾隆 古銅琺琅彩出戟四龍罍 動脈影-攝

唐窯窯火不滅,可升督陶官後的唐英已年近花甲,無法長期留駐景德鎮。但他依然把控大局,將帝王的審美傳遞於千里之外的“老格”——他在廠中的得力助手。

終於,他從曾經的陶人,變成了遙望遠方的文人。那顆細膩的心,將許多美的想象凝成器物。不管是雍正的念舊,還是乾隆的喜新,唐英都能懂。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清 乾隆 粉彩螃蟹百果盤 動脈影-攝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記得蘇軾曾言: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樂觀曠達的蘇軾,也許有一些處世的天賦。而唐英周旋其中,承受了許多心酸。正如他寫的《書懷》詩云:“風塵中學者,冠蓋裡陶人”,這其中的輾轉和糾結,就像閻崇年老師曾用八個字總結過他的一生:任勞、任怨、任貧、任賤。

唐英的一生如是,上可懂得聖意,下可與匠人同住。

雖為學者,卻染風塵;雖頂冠蓋,卻是陶人。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圖|物道 ©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任勞,就是累。任職二十八年如一日,小心謹慎,兢兢業業,積勞成疾,三患大病。

任怨,就是冤。無論瓷器數量質量出問題,還是時間延誤……不管過錯是否在他,都會捱罵、挨罰,有一次甚至被皇帝罰四年多的俸祿。而面對宮中權貴,也常常要“冷熱面前陪色笑”。

任貧,就是窮。自明朝始的陶官中,貪汙者比比皆是,可唐英沒什麼額外產業,甚至還自掏腰包,他自嘲“六十五年半賤貧,賤貧琢練老精神”。

任賤,就是卑。唐英雖官為督陶,卻身為包衣,深知自己是皇帝家奴。“淵深臨戰慄,冰薄履彷徨。”唯有勤勤懇懇,以求平安。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圖|物道 ©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唐英,彷彿想用一生兢兢業業,褪去自己低賤的包衣身份。還希望兒孫讀書、參加科舉,考功名、做重臣。

沒想到乾隆卻想他二兒子學習瓷務,接他的班,唐英怎願意兒子再步後塵,一生如履薄冰。於是在同年夏天,75歲的唐英就請求辭職。乾隆勉強同意,可他無福養老,離職當月就過世了。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圖|物道 ©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想起唐英自封為蝸寄老人,像蝸牛一般寄居在小小的殼裡。他的確揹負著重重的殼,但也算一步步往上,爬到了高處。

從包衣到督陶官,他終其一生在找一個身份。至少在我們眼裡,他是陶人、是文人、是敬業卓越的藝術家。

就像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說的:“技藝,是人在宇宙中為自己找到的位置。”

人生海海,

誰還不是在困境中掙扎、浮沉漂泊?

願我們終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泰然釋懷。

最懂雍乾皇帝品味的人

圖|物道 ©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參考資料:《御窯千年》唐英督陶 。 《百家講壇》欄目“瓷聖”唐英被嫌棄的一生 。 松前茶室東北唯一的“聖人”——皇家陶瓷大師唐英 。 王錦思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