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IP影視化深陷“魔改”困局,究竟該“照本宣科”還是“大開腦洞”?

最近,由李木戈執導的武俠劇《說英雄誰是英雄》成功喚起了觀眾對江湖久違的記憶,熱度不俗,不過隨著劇情的推進,有關女二雷純的改編在追劇觀眾中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說英雄 魔改”的話題迅速衝上了微博熱搜。事後,李木戈也分外委屈的發文迴應,“一切該發生的都會發生”。

IP影視化深陷“魔改”困局,究竟該“照本宣科”還是“大開腦洞”?

為何在內娛,IP影視化總是免不了“魔改”的質疑?“魔改”一定會影響劇集口碑嗎?“改”與“不改”之間的平衡點究竟該如何把控?今天,就讓我們藉此機會探討一下。

關於“魔改”,平臺、演員、影視公司各有訴求

魔改,通常用來表示一部影視作品,改編後在情節、時間、人物設定等方面,與原著IP差距非常大。一直以來,“是否尊重原著”都是大家評判改編劇的一項重要標準,一旦被觀眾認為越過了“權力邊界”,難免會遭到有關“魔改”的抨擊。

IP影視化深陷“魔改”困局,究竟該“照本宣科”還是“大開腦洞”?

不過,一部小說走向熒幕,不可避免的要面臨不同媒介屬性所帶來的不相容,也必然會要求創作者做出一定的改變和突破。

那麼,縱觀內娛IP影視化生態,所謂的“魔改劇”都有哪些不得不“魔改”的原因?

一、主題元素無法透過審查“紅線”

近年來,廣電總局在政策上不斷收緊,涉及耽改、穿越、懸疑等眾多題材,導致不少已經購買囤積了此類IP的影視公司,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必須因勢調整,才能順利與觀眾見面。

例如,2020年播出的由小說《掌中之物》改編的網劇《陽光之下》,原著通篇充滿著暴力和血腥,男主傅慎行陰暗的心理活動,和對女主無所不用其極的殘忍折磨,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顯然不適宜以影視劇的形式展現。

IP影視化深陷“魔改”困局,究竟該“照本宣科”還是“大開腦洞”?

影視化後,傅慎行改名封瀟聲,男主變男二,主題也從“反斯德哥爾摩”變成了“掃黑除惡”,才使得該劇最終順利過審上線。

二、IP太過“古早”,難以貼合時代情緒

有很多經典IP的魅力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流逝,哪怕是多年以後,依舊有值得影視化的亮點。但對於這類古早小說,改編的時候就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基於時代的發展,進行對映當下現實生活的內容輸出,才能引發觀眾廣泛的心理共鳴。

以亦舒的《流金歲月》為例,“師太”的作品根植於香港文化,並且大部分距今將近40餘年,有一些年代、地域帶來的舊派語境和觀點,勢必無法與當下的觀眾相容。《流金歲月》在保留了原著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把背景放置到了現代的上海,大刀闊斧改換細節,讓蔣南孫和朱鎖鎖經歷的情感挫折與事業迷茫,更符合當下年輕網友所熟悉的語境。

三、價值觀不符合主流受眾審美

網文是一種圈層文化產品,電視劇則要面對更多的受眾,所以對於很多小說中不太符合當下普世價值觀的內容,影視化改編可以提升它的眼界與格局,以《贅婿》為例,原著作為男頻爽文小說,被不少網友指為“不尊重女性”,劇版則突出了“抗爭命運”的精神,寧毅、蘇檀兒都在努力破除世人對贅婿、對女性的偏見,打破了原著“純男性向”的狹隘。

IP影視化深陷“魔改”困局,究竟該“照本宣科”還是“大開腦洞”?

四、工業化門檻的制約

眾所周知,越是格局宏大、想象力驚人的IP,改編起來難度越高。特別是一些男頻作品,有時候幾百字的“天地變色神魔大戰”,改編後面臨的就是無數的CG鏡頭與資金投入。

所以在內娛影視工業化仍舊未臻成熟的今天,很多製片方會乾脆直接砍掉技術上難以呈現的劇情和橋段,寧可“魔改”也不要“五毛特效”。

五、經典IP多次影視化,已經審美疲勞

人人耳熟能詳的經典IP在改編上也容易出現困境,“照本宣科”的內容已經拍過太多次了,例如金庸的武俠IP,“射鵰三部曲”每一本都被影視化了十次以上,觀眾們都看膩了不說,再拍一遍也很難超越大家心目中的“白月光”。在“改與不改都會被罵”的大環境下,不如大膽創新顛覆傳統,尋求特立獨行的突圍方式。

六、演員因素

內娛影視市場作為“演員中心制”的代表,大咖們是一個專案組盤的關鍵,有著強大的話語權。所以,根據男女主演國民度與號召力的差異,“大女主”劇本改“大男主”是常有的事,還有一些演員,會直接自帶編劇跟組,以便於掌控劇情和人設,讓角色朝觀眾喜愛的方向發展。

七、IP良莠不齊,不改沒法拍

自2015年開始,IP改編就取代原創成為了備受平臺與影視公司青睞的創作模式,畢竟人人都厭惡風險,再小的IP也是被使用者驗證過有人願意看的。但是當IP的價值一升再升,甚至被行業當做必要的通行證後,亂象也就隨之產生。

有很多影視公司,為了透過平臺和投資人的評估,乾脆去購買一些價格低廉的低質量IP背書,結構、情節、人物情感,哪一條拎出來都立不住也不要緊,有了這個“殼子”,就可以大刀闊斧的“魔改”出一部幾乎是全新的劇集,這種情況在市場上不在少數。

可以說,從平臺到影視公司,再到演員,IP影視化的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魔改”的需求。

領悟核心,抓住亮點

“魔改”如今在追劇粉絲的口中已經算得上“臭名昭著”,但它一定是壞事嗎?還真未必。

腦洞大開,打破限制,“魔改”亦有可能成為經典。

徐克執導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讓原著中的大反派東方不敗成為了主角,還與令狐沖發生了感情糾葛,仍舊沒有擋住該片豆瓣8。5的高評分,林青霞一襲紅衣在水中喝酒的鏡頭也成為了難以磨滅的經典。

IP影視化深陷“魔改”困局,究竟該“照本宣科”還是“大開腦洞”?

王晶導演的《小魚兒與花無缺》與古龍的原著《絕代雙驕》差距甚遠,卻因為創造出了“江玉燕”這一令人恐懼又驚豔的反派大boss,被觀眾一直記到今天,念念不忘。

所以,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當觀眾們吐槽魔改的時候,他們吐槽的究竟是什麼?

就以《說英雄誰是英雄》為例,原著中雷純為了救溫柔而遭到性侵,電視劇版情節改編並不算大,區別在於雷純對於這件事的反應與態度,原著中女梟雄“就當被狗咬了一口”的灑脫強大不見了,導演把視角換成了展現一件美好的東西被打碎,強調惋惜與悲慘,反而被書粉認為讓雷純失去了不同於一般女性角色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由此可見,對於原著粉來說,他們所謂的“魔改”,不一定是劇情有了多麼大的變化,而是一些在原著中有代表性的精彩橋段,耐人尋味的人設通通都不見了,“珍珠”變成了“魚目”,可看性大減。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創作者在改編的時候注意兩件事。首先,就是提前做好原著受眾調研,有些閃光點能讓書粉念念不忘必然是有原因的,有時候多多吸取他們的意見再決定保留什麼、捨去什麼、放大什麼,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其次,IP影視化,尊重其核心精神比尊重具體情節更重要,作為編劇,一定要對原著的創作動機和思想表達有著充分領悟,否則就算一板一眼“依葫蘆畫瓢”,也會讓觀眾總覺得缺少一些東西。

例如,讓王倦拿下了白玉蘭最佳改編編劇的《慶餘年》,比起原著,該劇刪改了不少書中情節,很多角色的人設也都有了明顯的變動,不過王倦卻牢牢的把握住了《慶餘年》爽文背後的正能量核心,具有現代意識的範閒,在等級森嚴的社會中,從獨善其身到直面世界發起反抗,艱難的追求平等與自由,這種人性的光輝從小說到劇一以貫之,得到了書粉的一致好評。

近年來,整個市場已經進入了“降本增效”“去泡沫化”的調整期,IP影視化也從粗放的野蠻階段,來到了方方面面都更加完善的成熟階段。影視公司想要避免完全負面的“魔改”,其實可以從源頭就注意把控,購買IP一定不能跟風,要做好構想與評估,選擇內容有利於影視開發的小說,才能避免走一些彎路。

總而言之,只要是好內容,都逃不過大家的“火眼金睛”,“魔改”無妨,觀眾怕的是“瞎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