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產教融合,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多年來,產教融合的有益探索,為職業教育安上了「加速器」,開創了「人才、產業、教育」三方共贏局面。在產教融合模式下,行業機構、企業和學校三方互通,打通新的「造血渠道」,形成從聯合培養到直接輸出的閉環。

「雙減」後,職業教育領域備受矚目,在政策的助推下,產教融合也迎來更多的未知變數,開啟更大的想象空間。產教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何讓合作紅利落到實處?如何讓新就業形態人才培養匹配產業需求?

7 月 22 日,多鯨舉辦「三人行」直播,中軟國際教育科技集團高階副總裁高巖、樂聚機器人大專案負責人梁佳、多鯨資本創始合夥人姚玉飛齊聚雲端,共論產教融合和專業共建的機遇和挑戰。

產教融合,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以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為代表的一系列資訊科技加速突破,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這讓企業、員工的自我提升需求更加急迫,也對產教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賽道中,中軟國際教育以產業需求為出發點,

以專業定製化服務為高校賦能。

中軟國際教育作為中軟國際人才供應鏈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關注 IT 行業技術和業務變革,主要業務包括與高校共建產業學院,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培訓,與政府共建產教基地。中軟國際教育科技集團高階副總裁高巖介紹:「職業教育一直是中軟國際的重大業務板塊,從最初的定製班,到如今共建產業學院培養產業人才,中軟國際教育始終在產教融合領域深耕細作。」

依託中軟國際的行業積澱和自身企業的教育資源,中軟國際教育以兩個關鍵要素賦能職業教育。高巖指出,IT 行業發展日新月異,人才需求變化飛速,學校需要藉助前沿化的課程體系,讓學生了解產業需求,跟上產業發展步伐。然而遺憾的是,這恰恰是學校最缺乏的。麥可思調研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專業對口率在 66% 左右,低於美國的 81%,這表明我國高校的專業設定存在不合理現象,對於市場需求訊號反應不敏感。「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亟需與產業的人才培養方向相匹配,為解決這個問題,中軟國際教育在對接上做了大量研發投入和實踐工作。」

第一個動作,對接,產業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接。

如何對接?中軟國際教育給出兩層答案:中軟國際教育追求培訓方案的科學性、真實性,瞄準產業需求,不斷校正人才培養方向。高巖分析:「在產教融合方面,我們先是根據產業的崗位畫像,倒推到人才畫像,再推導到知識框架,同時結合大學人才培養各階段特性,與高校一起修訂產業人才培訓方案,最後透過實訓平臺、產業基地,進行人才培養。我們設定了 5R 培訓體系,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裡,面對真實的專案經理,投入真實的專案案例,體驗真實的工作壓力,從而獲得真實的就業機會。由此,」中軟國際教育根據行業真實的案例研發學生的實訓課程,由行業經驗的職業老師授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高素質人才培養要靠「兩條腿走路」,既不能落下專業實訓,也不能忽視軟效能力建設。如何溝通?如何面試?如何管理時間?中軟國際教育注重提供輔助類課程培訓,以此彌補中國學校在軟性實力培養上的空白。除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相關專業外,中軟國際教育還關注到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領域。這時,中軟國際教育就起到了「牽引」作用,一端牽缺乏校企合作經驗的相關企業,一端牽希望開設新專業的職業院校,最終拉通雙方合作共建。

一是真實化,搭建全方位真實有效的培訓體系。

讓人才在全方位的真實場景中,獲得磨鍊和提升。

二是專業化,專業的老師+真實的案例課程。

在堅守培訓板塊的過程中,中軟國際教育服務於產業發展,也受益於產教融合。高巖指出:「目前,中軟國際教育合作的院校有八十多所,學生們會在大三下半年到基地開展實訓課程,我們的課程大約會覆蓋 800-1000 課時,而這些課程會替換學校原本的部分專業課、實訓課和畢設課。一般情況下,我們的校企合作合同都在 5-10 年以上,每年培養出的畢業生有 10%-15% 會進入中軟國際,更多的人才則是進入產業生態圈中。」

第二個動作,牽引。

產教融合究竟又為學校帶來了怎樣的幫助?高巖表示,產教融合,不外乎服務「高校、教師、學生」三個要素,差異化也主要體現在這三方之間。從角度看,高校需求大體可以分成招生、畢業就業、學校建設三層面,中軟國際教育可以藉助產教融合手段,幫助學校拔高畢業就業成績,再透過優秀的就業表現拓展招生規模。此外,學校與企業共建省級精品課程、申報產業學院,探索引產入校,也能夠幫助學校滿足建設層面的訴求。

高校

從角度看,高巖認為,職業教育教師培訓發展前景可觀,不論是大量閒置的學校教師能力建設,還是產業方實戰教師進入高校,都需要專業的產教融合機構予以指導。再從角度看,學生是產教融合最直接的獲益者,高巖給出一組資料:「武昌首義學院設定了中軟班、普通班兩種班型,學生畢業後他們針對中軟班學生的滿意度做了調研,結果 100% 的學生給出滿意的答案。學生願意來中軟班學習,也確實能夠拿到更高的薪水。」

教師

學生

產教融合,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如果說中軟國際教育是以定製化服務賦能學校,那麼樂聚機器人就是以產品技術賦能教育。

產教融合注重「實戰」,一端連線企業,一端連線教育場景。然而,企業是營利性的,而教育是公益性的,如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樂聚機器人給出了產教融合的落地之法。樂聚機器人大專案負責人梁佳介紹,自2016年創立以來,樂聚機器人專注於雙足仿人型機器人的技術研發,在產品與技術成型後,2020 年,樂聚機器人發力職業教育,截至目前已與全國近百所中高職院校、技工技師學院建立合作,逐步形成覆蓋全年齡段課程體系的人才培養方案。

用產品「架橋」,

教育行業成為實現落地的方向之一。

對於一家以產品技術起家的企業,緣何投身產教融合?梁佳坦言,轉型邏輯很簡單,是一開始,樂聚機器人只專注在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研發和產品生產上,但隨著時間推移,面向 C 端的產品銷售出現了明顯的增長疲軟。幾經研判,創始團隊看到了樂聚機器人在學術訓練上的發展潛力,開始推動公司由 C 端向 B 端轉型。「一經轉型,我們就發現別有洞天。無論是校內、校外,全國的適齡學生都有學習科技知識的需求。」其中有幾處明顯「訊號」:近年來,人社部連續公佈四批新職業,由數字經濟發展催生的新職業是重要組成部分。從人才培養角度來看,傳統專業的培養效率和輸出成效日漸式微,與之相對的,新職業對應的新專業受到學校青睞。「比如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智慧機器人技術、服務機器裝配與維護等,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考慮新專業,新專業需求量非常大,並且呈現加速狀態。」

需求的導向和時代的趨勢。

科技企業入局產教融合,背後也有時代的推手。

一來,新職業頻繁公佈。

二來,新專業緊密佈局。

從生產製造,到素質教育,再到職業教育,以產品架橋,優勢在哪?梁佳認為,相對來說,科技企業走在科技發展前線,可以將最新的產業需求和技術趨勢對接到教育陣地上,為學員提供最前沿的培養方案。樂聚機器人同時具備產品技術和課程體系,擁有科技和教育雙重基因,這樣的企業可以基於一個團隊,分設兩支開發隊伍,從而保證產品和課程的高度匹配,避免了二次開發第三方產品的困難和損耗。樂聚雙足人形機器人具備高度整合特點,可以同時覆蓋多類教具功能。「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調動學生積極性,樂聚機器人都可以做到。」

一是技術優勢。

二是融合優勢。

三是產品優勢。

總而言之,在梁佳看來,

人工智慧、機器人領域發展產教融合可謂「正當其時」。

那麼,如何讓基於機器人產品的產教融合落地開花?結合樂聚機器人實際案例,梁佳總結了三種合作模式:這種模式下,由政府輸出資源,企業輸出課程、裝置及賽事出口,政企合作「搭臺」,為校企專業共建夯實基礎。由學校支付經費,向企業購買課程、裝置,從而支撐學校開設新專業。校企以當地主管部門劃定的學費標準為依據,基於課程裝置投入、人員投入、專業特點、學歷層次、招生規模等要素,綜合測算並進行學費分成。

一是政企合作、校企共建模式。

二是產品服務模式。

三是學費分成模式。

產教融合,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據教育部資料統計,2022 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 1193 萬人,比去年增加 115 萬人。自 2019 年以來,高考報名人數已經連續 4 年突破千萬大關。面對如此規模龐大的就業群體,未來幾年,中國就業市場能否穩住?

產與教的「同頻共振」,是提高青年就業率的關鍵法門。產教融合企業要做的,不僅是滿足本企業和所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就業需求,更多的還是承擔起為社會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責任。

向社會全方位輸送人才,

全方位培養人才、輸送人才,據高巖分析,中國就業難與用工荒同時出現,表面問題背後,在中國,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裡,除高階人才外,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尤為短缺,職業教育學校如何快速對接、精準配合?這其中,就需要產教融合企業在方案設計、專業建設、課程打磨上給予助力。

首先體現在培養方案的規劃上。

是結構性配比的深層矛盾。

梁佳表示,樂聚機器人在與合作院校商議培養方案時,一方面會規劃好機器人產品涉及的細分知識,如驅動、機器人結構、機器視覺等,另一方面也會重點考慮融入通識性知識、共性技能。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深入人工智慧、智慧製造的細分企業就業, 還可以滿足傳統行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

不僅如此,樂聚機器人基於科技和教育的雙重基因,除了輸出生產端、銷售端人才,還能夠面向教育賽道,輸送人工智慧師資,尤其填補「雙減」後,全國教培機構、機器人創客機構產生的人工智慧講師空缺。梁佳指出,「我們的一位職業教育機構客戶認為,未來他的畢業生可能會拎著機器人在全國各個培訓機構間遊走,一來教育培訓機構能夠省去為固定員工支付薪資的壓力,二來講師可以同時面對不同機構、不同物件、不同需求,更好磨鍊技能,更大發揮價值。」

未來「機器人創客講師」或將成為備受市場青睞的人群。

其次,全方位培養人才、輸送人才就業難,難在結構性配比,也難在區域性協調。高巖分析,觀察中國各地區,有些省份是人才輸出大省,有些省份則是就業需求大省,要緩解用工荒、解決就業難,就要推動各省人才流動起來。「比如,蘇州在每年春季後都會面臨用工荒,反觀雲南的學生則不願意出省。那麼,我們能不能透過實訓基地建設,調動雲南的學生來蘇州實訓?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城市魅力,促進他們異地就業,而不至於滯留在雲南省內,最終實現人才資源的區域性重新配置。」

還體現在區域差異的協調上。

總而言之,中國就業矛盾存在已久,在整體經濟形勢下,表現得尤為明顯,亟需儘快彌補落差。在國家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產教融合在協同機制、培養方案、課程設計上還需要進一步創新突破,同時,也需要政府加大支援力度,為產教融合提供必要的政策資源保障。唯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調動市場資源,啟用用人市場,最佳化產業佈局,產教融合才能真正落地開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