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托克托縣黑城麻糖:百年傳承 匠心堅守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新營子鎮黑城村,山清水秀,古韻濃厚,是明代古城鎮虜衛遺址所在地。傳承百年、聞名區內外的品牌——黑城麻糖,就誕生在這裡。

黑城村,也被稱為麻糖村,村裡十多戶人家世代做糖。

百年來,他們以匠心守護祖輩智慧,代代承一技以一生,遵古法炮製,煩勞不省人工,料貴不添他物,技藝有道,共同鑄造了黑城麻糖這個百年不變的非遺品牌。

古法炮製百年一味

6月的黑城晌午,街巷靜謐,院落幽深,房屋嵌在城牆裡,屋外熱浪翻滾,屋內涼爽宜人。

這是老黑城人典型的民居。

黑城麻糖呼和浩特市級非遺傳承人王明在的家就在其中。

今年59歲的王明在黝黑樸實,是家族製作黑城麻糖的第四代。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托克托縣黑城麻糖:百年傳承 匠心堅守

王明在拉糖。

“每年進入11月、霜降以後開始做糖,一直做到過了小年、來年的1月,共3個月的時間。”說起製作麻糖,王明在侃侃而談,黑城人做糖只用黃米和麥芽兩種原料,這樣做出的糖才甜、酥、脆,粘嘴不粘牙,原汁原味。

王明在從18歲起,就開始做糖,40多年來年年如此。

王明在說,做糖得從凌晨三四點開始忙碌,泡米、蒸米、攪拌、發酵、熬糖、拉糖到最後做成麻糖,有近10道工序,基本都是人工完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托克托縣黑城麻糖:百年傳承 匠心堅守

蒸米。

“黃米先泡12小時左右,之後入鍋蒸2小時,蒸到八九成熟時,倒入另一口鍋內,加入麥芽迅速攪拌40分鐘,攪拌好後,倒入用泥裹著的發酵甕,甕的底邊留有漏水閥門,甕下生火發酵2小時後,開啟閥門漏出糖水到另一個甕裡,再把糖水從甕裡倒入鐵鍋,之後開始熬糖。”做糖的過程,王明在爛熟於心,“防止粘鍋,先在大鍋內加入少量植物油,小火慢熬5小時至糖水粘稠狀時,再攪和一個半小時形成糖糕,盛入容器內至陰冷處冷卻一個小時。”

之後的拉糖過程不但是個力氣活兒,更是個技術活兒。

經驗豐富的做糖師傅們把冷卻到一定柔軟度的糖糕掛到特製的木樁上,使勁向後拉,拉到一定長度,雙臂緊急一攬一甩,折回去,再套在木樁上繼續拉。如此反覆多次,直到糖的顏色由暗紅色變成金黃色、再變成乳白色為止。

王明在說,這個過程稍有不慎,綿軟的糖糕就會垂到地面上,導致這鍋糖全部作廢,拉糖師傅的技術決定了麻糖的紋理是否細膩勻稱,口感是否酥脆。

百年來,黑城人世世代代延續這樣的古法做糖,製作出的麻糖百年一味,名聲日漸響亮,自然而然叫響了“黑城麻糖”這個品牌。

底蘊深厚風味自成

黑城麻糖,顧名思義,產自黑城,只此一地。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托克托縣黑城麻糖:百年傳承 匠心堅守

冷卻後的糖糕。

即使鄰近的村莊也不產麻糖,托克托縣其他地方更沒有。

有人說,之所以黑城有麻糖,是因為這裡地理位置優越。

黑城,地處東山腳下,地肥水美,旱澇保收。百年來,這塊肥沃的土地盛產黍子、莜麥、穀子、馬鈴薯等農作物,給麻糖提供了充足的製作原料。

清乾隆年間,隨著走西口移民潮的到來,除了少量原住民外,土質肥沃的黑城吸引了大量山西人在此定居,繁衍生息,人口最多時,達到3000多人,成為托克托縣第二大村鎮。王明在的祖上就是定居此地的山西人。

富饒的土地往往也是兵戈相爭之地。

明朝初年,黑城地處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匯處,蒙晉之間,歷代常有軍事活動。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在此修建軍事要塞鎮虜衛,並駐軍防守,隸屬山西行都司。周遭,往西,約30公里處,是東勝衛(今托克托城);往東,約30公里處,是雲川衛(現和林縣大紅城村)。

古代將顏色分為黃、紅、白、藍、黑五色,東勝衛時稱黃城,鎮虜衛時稱黑城,雲川衛時稱紅城。因古代黃為上色,故黑城和紅城隸屬黃城管轄。

黑城也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鎮虜衛古城牆至今基本完好,是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逾七旬的黑城民間考古愛好者劉俊說,除了古城牆外,歷年來,黑城也發現過鐵炮、方磚、銅火銃等明代文物。

一座堅固滄桑的古城,往往流傳著一些奇異的傳說,黑城亦如此。

“傳說,黑城內西北角地勢低凹,常年蓄水,永不幹枯,水池內住著一匹金馬駒。馬駒每晚出來,奔騰於莊稼地,但是,莊稼卻完好無損,田裡也無馬蹄痕跡。”托克托縣本土作家、黑城人張宇春興致盎然地聊起了關於黑城的傳說,“又說,城內有一隻母雞帶領一群小雞在草灘覓食,如果有人捉住小雞,小雞就會變成金光閃亮的金元寶。”

“其實,不管哪種傳說,不外乎都表達了一個主題:黑城是個好地方,這裡有悠久的歷史、肥美的土地,更有和合而居的多民族先輩在此幸福的生活著。先輩們在辛勤的勞作中,融各家智慧於一體,創造出了黑城麻糖這個地方風味。”張宇春說。

守正創新順勢而為

麻糖,宋朝便已有之。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就吃過此物,而且在品嚐之後大為誇讚,以至於麻糖後來一直是皇家貢品。自此,各地都開始模仿製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托克托縣黑城麻糖:百年傳承 匠心堅守

麻糖成型。

相比於聞名全國的湖北孝感麻糖,黑城麻糖無疑是低調的。

手工作坊生產,季節性強,圍繞著“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習俗,一年只產3個月,更沒有形成產業鏈。

所幸,年輕的黑城人高成名決心改變這種現狀,他笑稱自己“滿腔熱血,不達目的不罷休”。

2009年,29歲的高成名放棄了國有大型軍工企業的工作,從包頭回到家鄉,誓要帶領鄉親們發展黑城麻糖,共同致富。2016年,在政府的支援下,他組織10多戶村民成立了黑城麻糖專業合作社,並註冊商標。2018年,經他奔走申報,黑城麻糖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呼和浩特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之列。

在高成名的帶領下,黑城村做糖戶逐年增加,產能穩步提升,由2016年的六七戶、年產七八萬斤,發展到現在的20家、年產20多萬斤,市場範圍也由托克托縣本地、呼和浩特、包頭等周邊旗縣市擴大到山西、甘肅、寧夏等部分地區。2019年,藉助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糖戶現場直播做糖過程,更使得黑城麻糖遠銷到北京、河北以及遼寧等省市,當年產值達到200多萬元。

其實,不管產值如何提高,唯有不忘初心,保持品質才是長遠之道。

高成名說,幾年來,他考察了湖北孝感、山西以及豐鎮、察素齊、清水河、臨河等區內外多地麻糖產地,除了湖北孝感麻糖的主要原料以糯米、芝麻為主,形成了獨特的地方風味外,其他地方的麻糖和黑城麻糖用料大同小異,只是有的地方為了節省成本,把麥芽換成了白糖或者甜菜,這樣生產出來的麻糖口感甜膩、粘牙,自然比不上用料純正的黑城麻糖。

王明在說,黑城麻糖的製作技藝是公開的,誰都可以做,但是,要想做出品味純正的黑城麻糖,比的卻是製作時的那份“煩勞不省人工,料貴不添他物”的道心堅守。

“做糖40多年來,我不忘本心,時刻遵循祖輩的用料原則和製作方法,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吃上原汁原味的正宗黑城麻糖。”王明在說。

(記者高瑞鋒)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劉永威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