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學識淵博的佛學大師玄奘

學識淵博的佛學大師玄奘

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個有多重貢獻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的一個壯舉,是一件偉大的盛事。

中國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佛教到底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玄奘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開拓性的一位。由於玄奘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為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吳承恩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幼年學佛

玄奘,姓陳,名禕,洛州繽氏(今屬河南偃師)人。小時候的他和同齡的孩子很不一樣。他不喜歡外出玩耍,只是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在家裡,和自己的玩具為伴。玄類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很喜歡和父親在一起,他不要求父親陪他玩,而是要父親給自己講解《孝經》。這一點,讓他的父母很意外。父親看到玄類是一個可塑之材,所以花了很多的時間在玄奘的身上。他耐心地給玄奘講解《孝經》,還要求兒子向書裡的人物學習。玄奘從小安靜好學的性格,培養了後來學問家的氣質。

父母繁忙的時候,就將玄類交付給自己的二兒子。玄類的哥哥長捷是一名僧人,出家後一直住在洛陽的淨土寺。他把玄奘帶到寺院裡,本想讓弟弟和寺裡沒有接受大戒的小和尚玩耍,可是玄奘不肯,他要哥哥教他經書。於是,長捷空閒的時候,就教玄類朗讀經書。勤勞的玄類,早上很早起床,站在寺院的角落裡背誦經書。長捷覺得弟弟很喜歡經書,就教了他更多關於經書的知識。兄弟二人晚上睡覺的時候,還一起討論經書。

公元612年,大理寺卿鄭善果奉隋煬帝之命到洛陽度僧。這個事情,也是玄奘人生的轉折點。參選的僧人,必須年滿20歲,可是玄類很小,他只有12歲。於是,他就站在門外,用羨慕的目光看著裡邊。玄奘寬闊的額頭、聰慧的眼睛引起了鄭善果的注意。知人善任的鄭善果便走上前來,他問道:“小孩兒,你長大後的願望是什麼?”玄奘用響亮的聲音回答道:“我要成為一名僧人,光耀佛法。”說完,玄類背起下經書。玄奘的遠大抱負,博得了鄭善果的歡心。他大膽用人,破格錄取了玄奘。

遠在家鄉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兒子踏入佛門,有點遺憾。夫婦二人本想留玄奘在身邊,在家學習儒學,然後繼承父業。沒有想到,玄奘走了哥哥的老路,信仰了佛教。玄奘的父親,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可以接受兒子的選擇。可是母親,就有些心痛了。她最疼愛玄奘了,她永遠忘不了玄奘小時候可愛的樣子。所以,日日牽掛兒子,不思飲食。一日,她午間休息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裡再現了當年自己懷孕時候的一個情景。飯後,她因為懷孕,身體疲乏,就倚在床上睡著了。她夢見自己生了,幾年之後,孩子身穿紅袍子要前往西方佛教聖地。當她還沒有來得及勸說的時候,兒子已經走出了家門。就在這時,她聽到佛祖那渾厚的聲音:“你的兒子將來會是救世主,你為何要阻攔他的步伐呢?”接著,就是連綿不斷的幾聲“你為何要阻攔他的步伐呢?”她被嚇醒了,醒來之後,摸著自己的肚子,大聲喊著:“我的孩子呢?"侍女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她這才清醒過來,原來自己做了一個夢。她想了很久,回想起來了,多年前,在她生玄類之前,她就做過同樣的夢,今日夢境重現,一定是佛祖託給她的夢。如果自己的兒子真的可以普度眾生,解救人民於苦難之中,她又為何不尊重兒子的選擇呢?她終於明白了,當下就讓侍女為玄奘送去她親自縫製的棉衣。

12歲的玄奘剛到寺裡的時候,已經受戒的和尚還有點看不起他,都視他為一個小毛孩兒。可是,佛教聖地不以人的年齡去判斷一個人,只要這個人篤信佛教,佛祖就會厚愛他。玄奘把身心全部投入到了佛教中,他沒有時間和那些看不起他的和尚爭辯,他只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他一口氣背完了大乘瑜珈行派的《攝大乘論》,把在場的所有人都震驚了。從此以後,寺裡的和尚都很尊重小玄奘安靜的寺院生活沒有過多久,隋朝爆發了農民戰爭。洛陽城成了戰爭的場地,憤怒的農民破壞了洛陽的所有建築物,包括寺院。僧人們也開始流浪了,他們混在逃難的人群中,沒有方向地行進著。玄奘離開寺院之後,沒有跟隨人群,他去尋找自己的哥哥了,他始終忘不了哥哥對他的教誨。他跑到淨土寺後,沒有看到哥哥,只有慌亂的人群。他拉住僧問道:“請問你可看見僧人長捷?"那人慌亂地答道:“他說去尋找弟弟了。”玄奘明白了,他們兄弟二人錯過了,於是就又往回跑,剛跑幾步,就看到哥哥朝自己的方向來了。之後,兄弟二人決定四處遊學,他們想趁著戰亂年代,多瞭解一些佛學。

南北遊學

兄弟二人最先到達的地方,就是長安。長安自古以來就是經濟、文化中心,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這裡成為佛教的孕育之地。剛到長安的時候,兄弟二人看到的情形和洛陽差不多,雖然唐王朝已經建立了,但是統治者忙著征服四方的國土,對於剛建立的國家,沒有更多的建設,更沒有心思宣揚佛學。所以,長安的寺院,也是一片廢墟,除了殘垣斷壁,就是鳥兒孤寂的叫聲。玄類的哥哥沒有了注意,不知道該去哪裡。玄英說道:“既然雲遊的心思已定,就一定要堅持下去,我們去蜀地吧!"哥哥同意了。

此時的蜀地,沒有戰亂的禍害,玄奘和哥哥很喜歡這裡安靜的氣氛。二人很快找到了寺院,和那裡的高僧進行交流。玄奘利用蜀地佛教氛圍濃厚的狀況,招募學徒,為他們進行經書演講。人們並沒有在乎玄類的年齡,而是被他優雅的談吐、深厚的佛學修養所吸引,前來聽講的人,比蜀地僧人的任何一次演講都要多。兄弟倆的到來,給蜀地新添了一分色彩。

玄類學完了蜀地的經書以後,就想離開蜀地。可是,當時的蜀地法令很嚴,是不允許私自離開的。所以他又待了一段時間,等待自己的受戒。玄英終於迎來了自己的20歲生日,按照佛教的規定,他接受了受戒。當天晚上,寺院異常熱鬧,大家都在慶祝玄類的受戒,僧人們都在開心地交談著。玄奘趁機離開了。

玄奘到了荊州,他在荊州天皇寺內和僧人進行了交流。之後他繼續北上,先後到了河南、河北等地,會見了那裡的高僧。

玄奘的南北之行,雖然和眾多僧人進行了交流,宣揚了佛學,但是也遇到不少困難。他把自己沿途發現的問題都記錄了下來,請教了各個地方的高僧,但是大家給他的答案,都不盡相同。玄奘也曾冥思苦想過,可是也想不出什麼門道來。後來,他想弄清這些問題的根源所在,於是決定西行求法。

遊歷過大江南北之後,他已經沒有什麼懼怕的了,所以他決定孤身前往印度。玄奘選擇了法顯的道路,也就是絲綢之路。求學心切的玄奘,沒有考慮太多,就和同伴遞交了西行申請。可他們等了很久,官府那邊遲遲沒有答覆。後來,傳出了訊息,說官府根本就沒有看那份申請,就將申請材料扔進了火坑。玄奘和同伴們知道後,無可奈何。有些同伴放棄了,有些還和玄類一起等待西行機會。玄奘在等待的這段時間裡,還是一如既往地研習經文。等待的時間是漫長的,這段時間玄類和朝廷的重要官員發生了爭執。公元627年,長安的高僧慧因圓寂,朝廷文武官員都想讓玄奘做莊嚴寺的主持,副宰相瀟瑪前來通知玄奘。玄類卻拒絕 玄類一心向佛,他立志完成自己的心願了,他的心裡只想著西行,不想留在長安。玄奘和蕭瑪不歡而散。

玄奘為西行做了更多的準備。他開始學習梵文,還主動結交西域來的商人,打聽西域的更多情況。

貞觀元年(627),隴右地區發生了災荒。當時唐政府初定天下,沒有更好的安撫難民的措施,於是就下達了難民西遷的命令。西行的路上,到處都是擁擠的人群,玄奘就是混在西遷的人群中,逃過了戍守士兵的眼睛。過了關口,玄類結識了另外一個僧人,二人結伴而行。他們先到達秦州(今甘肅天水),然後又轉到蘭州。後來,兩人商定要用最短的時間,到達涼州(今甘肅武威)。涼州當時是河西走廊的大都會,是西行必經之地。

二人到達涼州的時候,已經是十天之後了。涼州繁華的街市,吸引了他們。二人決定在這裡宣傳經書。玄類尋找講經的地方,那僧人忙著招募信仰佛教的人。就這樣,玄類順利地舉行了講經大會。過了一段時間,涼州出現了佛教流行的趨勢。和玄類隨行的僧人,決定留下來發展當地的佛教事業,而玄類,他要繼續西行了。

學識淵博的佛學大師玄奘

西行求法

玄類在涼州宣傳佛教的事情,被涼州都督李大亮知道了。李大亮是明廷的忠誠將領,他是反對玄奘西行的。所以,他立即下令緝拿玄類。玄奘沒有害怕,只是繼續行進。這時,當地的慧威法師幫了玄奘一把。

慧威很早就知道玄類的大名了,他派了自己的兩名弟子,護送玄類到瓜洲玄奘卻在瓜洲停下了,他沒有辦法前進了。他日夜站在河邊眺望就是過不了湍急的河流。這一停留,就是一個月。最後,玄奘冒著被捉拿的危險,去找了瓜洲的州吏李昌。令玄奘感動的是,李昌沒有怪罪他,

反倒很同情他。李昌早就接到了捉拿玄奘的文牒,但他一直在猶豫。今天看到玄奘真誠地向他求助,他下定決心要幫玄奘了。他拿出捉拿文牒,憤怒地撕了,說道:“西行求法也是弘揚佛法,我就不明白上面的人為什麼不同意!我自己就是佛教的信徒,信仰佛教有什麼錯,他們要這樣千般阻撓!"玄類說道:“李大人不要生氣,現在國家剛剛安定,是沒有時間進行文化交流的。但是佛教文化豐富深厚,也需要不間斷地交流,西行求法的事情就只能靠我們佛家之人自己去努力了。如果我們也不努力,那佛教終究要走向衰落之路的!”李昌當即命令自己的部下護送玄類出了瓜洲。

玄奘離開了瓜洲,依舊獨自前行。一路上他歷經各種艱難,也得到許多人的幫助。飢渴煎熬著他,他過度消耗體力,快要支撐不住了。他拄著一根木棍,艱難地行進著。過了幾日之後,他終於看見了一個寺院,玄奘走了進去。寺院的僧人為他提供了食物和水,玄英得救了。寺院的僧人都希望玄類休養一段時間,可是玄奘不想休息,還是毅然離開了。後來,玄奘詢問路人,才知道自己歇息的地方是伊吾。玄奘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西行的道路還很長。

離開伊吾之後,玄奘到達了高昌。高昌這個國家,從國王到普通的民眾,都是佛教忠實的信仰者。所以,玄奘受到了熱情的招待。高昌國王邀請玄奘給自己的臣民講經,玄奘熱愛佛教信徒,他高興地答應了。過了一段時間,玄奘覺得佈施差不多了,就提出了自己離開的想法。高昌國王不同意,他想讓玄奘留下來,主持自己國家的佛教。玄類沒有接受。一路上的誘惑還少嗎?他從來都沒有動心過,這一次也不會接受的。玄奘決心堅定,高昌國王沒有辦法,就把他關押了起來。玄奘卻以絕食來表示自己西行的決心。高昌國王無奈,只好同意了玄奘的選擇。玄奘要離開了,高昌國王給他準備了食物,還給西去沿途的20個國家寫了信,請求關照玄類。

大乘佛教

玄英繼續西行。一日,他來到一片樹林,身體有些疲憊,就停下來休息,不知不覺地就睡著了。他恍惚夢到,觀音菩薩走近了自己,玄類連忙起來行禮,觀音菩薩點了點頭,說道:"你西行求法的真心感動了我佛,我特意前來告訴你佛祖的想法。現在中原到處都是西漢末年傳進來的小乘佛教。隨著信徒的增加,小乘佛教"追求個人解脫,的思想,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形勢了,你去西天尋找'自覺覺人,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吧!一定要切記,切記!”玄奘還想請教大乘佛教的具體問題,可是沒有等他開口,觀音菩薩已經消失了。他大喊:“佛祖聖明,請給我指教!"玄奘大喊了好久,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醒來之後,玄奘反覆想了好久,才悟出一點道理來。他繼續上路了。

後來,經過沿途那些小國家的時候,玄類在宣揚小乘佛教的同時,也極力宣揚大乘佛教。當地的僧人有些可以接受,有些不但不接受,還認為玄奘的大乘佛教是邪教的學說。玄奘不退讓,還據理力爭。終於,大乘佛教在這些國家開始傳播了。

玄奘繼續行進,他北上到達了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附近),在這裡玄奘遇上了很大的麻煩。這個王國都是信仰拜火教的,拜火教源自波斯,它和佛教是針鋒相對的。所以,玄奘剛剛到來,就受到了民眾的歧視。玄奘排除萬難,才見到了國王。起初,國王對他也是虎視眈眈。後來,玄奘對他進行了教化。慢慢地國王懂得了佛教的無量功德,還知道了信仰佛教可以獲得福利。國王終於接納了玄奘。

玄奘一路上不忘宣揚佛教,還堅持和當地的人進行交流,創新了佛教,發展了大乘佛教。經過幾載辛苦的跋涉,玄奘終於來到了北印度。北印度靠著喜馬拉雅山,處於印度河的上游。玄奘參拜了當地的寺院建築,和那裡的僧人進行了親切的交談。玄類知道迦溼彌羅是小乘佛教的理論中心。玄奘接受的佛教文化,大部分都是小乘佛教的理論,他想拜訪小乘佛教繁榮的地方。所以,數日之後,他來到了迦溼彌羅。玄類迷上了這個地方,就待了下來,這一待就是兩年。後來,玄奘又先後遊歷了北印度的其他小國。玄奘只知道堅定地行進,可哪裡知道自己已經踏入了中印度的國土。玄奘在路上和熱情的當地人進行了交談。從他們的口中,玄奘知道了佛祖曾經到過的摩揭陀國。玄奘風雨兼程,來到了摩揭陀國。當時正逢印度雨季,天天陰雨連綿。玄奘為了早些目睹佛祖的光輝,穿著雨衣,站在大雨中,合著雙手,向佛祖表白自己的誠意。玄類的行動贏得了當地人的尊重,大家都競相信仰佛教。

玄奘參觀了佛祖的腳印,他到達了自己心中的聖地——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這裡不僅藏有很多經書,而且也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爭辯最激烈的地方。

玄奘剛來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在經書上,也和那裡的僧人一起參加了很多寺院的活動。後來,他就花很多的時間追求大乘佛教的真諦。對於一個深受小乘佛教影響的人來說,要真正理解大乘佛教還是有一定困難的。一個偶然的機會,給了玄類研究大乘佛教的機會。

摩揭陀國國王戒日王是大乘佛教派的忠實信徒,也是一位喜歡征服別國的國王。戒日王征服恭御陀國的時候,路過鳥茶國。戒日王知道鳥茶國是小乘佛教派,但是他刻意向烏茶國國民宣揚大乘佛教,由此挑起了小乘派和大乘派的激戰。

戒日王親自來到那爛陀寺,把小乘派的《破大乘論》七百頒交給了寺院。他要求寺院密切配合他,派出四個高僧,和小乘派進行辯論。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

和玄奘合作的另外三個僧人,都很擔心這次辯論,對於小乘派的挑戰,他們沒有多大把握。玄奘安慰他們道:“我在北印度的時候,曾經在小乘派的理論中心待了很長的時間,也學習了小乘派的核心理論。小乘派雖然是佛教的組成部分,但它涵蓋的範圍是很小的,遠遠不及大乘派涵蓋的範圍。要想用小乘派戰勝大乘派,是不可能的。”聽了玄奘的話後,三位僧人才放下心來。

接下來的日子,玄奘就專心準備和烏茶國的辯論了。他反覆看了《破大乘論》,但就是沒有找到辯論的突破口,翻閱了很多經書,也沒有多大用處。後來,玄奘聽了順世派學者的講解,他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當天晚上,玄奘挑燈夜戰,一口氣寫了一千六百領,命名為《制惡見論》。第二天,玄奘將《制惡見論》交給了另外三位僧人,大家看了,都覺得寫得不錯。玄奘寫出《制惡見論》的訊息傳遍了中印度。鳩摩羅王看上了玄類的學識,就遣派使者前去邀請玄奘。玄奘把所有的心思都凝聚在辯論上,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那爛陀寺,所以他拒絕了鳩摩羅王的請求。鳩摩羅王可不是好惹的,他揚言要踏平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玄奘心中的聖地,他不願看到那爛陀寺受到任何破壞,為了保護那爛陀寺,他去了鳩摩羅國。

在鳩摩羅國的日子裡,玄奘希望戒日王能來接他。可是,戒日王還在征戰恭御陀國。玄奘就在鳩摩羅國又待了數月。這段日子,他利用鳩摩羅王對自己的重視,專心研究佛學,反覆斟酌自己的《制惡見論》經書,在鳩摩羅國宣揚了大乘派佛教的觀點。

戒日王凱旋後,知道了鳩摩羅王的霸道行為,他立刻向鳩摩羅王下了戰書,申明要是不盡快送回玄奘,就準備兵戈相見。鳩摩羅王哪敢違抗蠻橫的戒日王,他準備讓自己的使者護送玄奘回去。可是,還沒有來得及行動,戒日王已經來到了鳩摩羅國國門外,他要親自來接玄奘回國玄奘回去後,向戒日王介紹了大唐的情況,使得中印之間有了初步的瞭解。戒日王不但喜歡聽玄奘講經,也很喜歡看玄奘的著作《制惡見論》。戒日王研究了《制惡見論》很長一段時間,明白了其中的精彩論述之後,就開始為玄奘的辯論做準備了。戒日王命令自己的部下沿途張貼布告,號召各國國王組織自己國家的佛教信徒,前來參加玄奘的辯論,地點在曲女城。

佈告發出後,各國人員陸續來到了曲女城。戒日王看到古印度的十八國都到齊了,就讓玄類開始了自己的講座。玄類莊重地走上會場,生動地闡明瞭《制惡見論》的主要觀點,博得了場下觀眾熱烈的掌聲。玄奘的演講進行得很順利。演講結束,玄類沒有離開會場,他在等待大家的提問。可是,觀眾席鴉雀無聲。大家都被玄奘臣服了,人們都在回想他的精彩論述,根本沒有想小乘派的事情,也就不會提問什麼了。小乘派陷入了尷尬的局面。

戒日王把部下抄寫的《制惡見論》趁機張貼了出來,人們競相觀看,想要記下玄奘的精闢言辭。戒日王看到大乘派勝利在望,就把玄類《制惡見論》的手抄本懸掛了18天,耐心等待小乘派的質問。戒日王做事是光明磊落的,他要讓小乘派輸得口服心服。可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了,不但小乘派沒有人來挑戰玄類,而且還有人放棄了小乘派,來投奔大乘派。前來參加辯論的人們還沒有回去,他們想邀請玄奘去自己的國家,主持自己國家的佛事,弘揚佛教。後來,他們為玄奘送上了光榮的稱號,大乘派稱玄奘為“大乘天”,小乘派稱玄奘為“解脫天”。從此,玄類聲名

遠播印度,他也走過了自己事業中最輝煌的一段時間。辯論已經結束了,玄奘要回國了,他主動向戒日王提出了回國的請求。戒日王捨不得玄類,一再勸阻。鳩摩羅王也極力挽留他。可是,玄奘還是想回去,他說道:“我的國家佛法落後,如今佛法進步了,有了新的發展,可是我的國家還不知道,家鄉的人民還在信仰小乘佛教。我現在回去,就是為了把發展的佛教帶回去,光耀佛祖。”看到玄奘思鄉心切,戒日王只好同意了他歸國的請求。

滿載而歸

公元645年,玄奘載著厚厚的經書回國了。那時正逢過年,玄類在花炮聲中歸來了,人們都跑出來迎接他,玄類被熱鬧的人群包圍了起來。玄類向人們講述了自己在印度的種種經歷。可是,他的心是不安的,他擔心唐太宗會怪罪自己,因為他走的時候並沒有取得政府的同意,他是偷偷西行的。但是,太宗並沒有降罪於玄類,他很佩服玄奘西行的精神,並命人把玄類帶回來的經書展覽給民眾,讓他們學習玄類的精神。

玄奘西行的時候,前後遊歷了大小100多個國家,為世界史的書寫添上了濃濃的一筆。歸國後的玄類,一刻也沒有休息,在政府的資助下,他把長安各國的高僧聚集起來,進行印度經書的翻譯工作。他們一邊翻譯,一邊糾正錯誤。經過19年的艱苦奮鬥,玄類和同伴翻譯了600多本經書。玄奘自己就翻譯了1300多萬字。翻譯經書的過程,就是弘揚佛法的過程。 玄奘不但親自給這些高僧講解大乘佛教,還經常親臨長安各個寺院,舉行現場佛教講座。

學識淵博的佛學大師玄奘

玄類回國以後,他沒有忘記和自己生活了十幾年的印度人民。他將中國的《老子》翻譯成了梵文,讓印度的使者帶回了自己的國家。後來,玄奘又把印度已經失傳的佛經《大乘起信論》翻譯成梵文,後來傳入了日本。 玄奘為了答謝唐太宗的厚愛,還完成了聞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記》。這本書裡記載了玄奘走過的100多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以及各國的地理情況,是一本研究中印交往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玄奘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卻病倒了。公元664年,玄奘逝世了。長安城裡為他送葬的隊伍人山人海,排了幾十里長。玄奘為了完成自己追求佛祖的心願,不遠千里去了印度。一路上吃了很多苦,有時候遇見的困難甚至危及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從來都不退卻,堅定地走完了滿地荊棘的西行路。玄奘無疑是偉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印歷史上傑出的翻譯家,他的精神,與時代永存,光耀千秋。(文/劉增麗)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