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服章之美”,美在文化

本文轉自:安徽日報

近日,某短影片平臺颳起了一陣“民族服飾變裝”熱潮。我國各民族選手紛紛“出戰”,抬手落手間完成從日常服裝到民族傳統服飾的轉變。有網友評論道:“太驚豔了”“這才是泱泱大國該有的百花齊放”。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是社會文化的鏡子、社會思潮的風向標,也是大眾自我意識的行為表達。我國民族眾多,漫長曆史上出現的服飾品種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豔、花樣之繁,令人驚歎。近年來,社會上關於“漢服”“唐裝”的討論持續升溫、與傳統服飾相關的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反映出國人對於傳統服飾、傳統文化的渴望與追求始終存在。

每一件傳統服飾,都是一個文化符號。網友秀出的各種變裝中,有著各異的文化性格。蒙古族別具一格的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表現出遊牧民族的粗獷和豪放。苗族服飾多配以繁複奪目的銀飾品,讓人感受到製作者高超的工藝美術水平。傣族服飾追求輕盈秀麗,體現了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特徵。赫哲族的魚皮衣製作過程繁瑣,體現了物盡其用、自給自足的文化內涵。可以說,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及文化心態,都積澱於五花八門的傳統服飾中。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一些人或許不知道傳統服飾能帶來如此新奇的視覺效果和豐富的文化體驗,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思考。傳統服飾不該只作為古老的符號標誌或“遺留物”存在,而應儘可能融入大眾的現代化生活。只有讓人看到、讓人喜愛,才能向內推動身份認同、向外展現中國形象。今年,某國際知名品牌推出一款黑色中長半身裙,其形態神似中國明代“馬面裙”,引發了“文化挪用”爭議。這提醒我們,深入挖掘梳理傳統文化精華精髓,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服章之美”,是我們應有的文化自信,是我們首先要一肩承擔的文化傳承。

傳統服飾是“老”的,但面對的受眾是“新”的。此次“民族服飾變裝”的參與者大多是年輕人,他們眼界開闊、思維活躍,愛表達、敢實踐。他們站到傳統文化的舞臺中央,以年輕人的審美趣味對傳統文化進行包裝改造,不斷嘗試各種款式、搭配、形象、風格,透過多種手段和渠道表達自我,推高了傳統服飾的熱度和美譽度。眾多網友的參與和互動中,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拓寬了傳播路徑、凝聚廣泛社會共識,讓傳統文化更有親和力、影響力。

“服章之美”,美在文化。傳統服飾“破圈”的背後,是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回到根本,挖掘文化內涵,感受美學精神,創新傳播方式,營造良性生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滋潤更多人心田。

釋出於:北京

相關文章

頂部